宝泉寺

归属:临沂旅游景点 点击:0 

宝泉寺,座落在罗庄区罗庄街道办事处朱陈村西100米处。是以名泉、古寺、涑河、化石有机组合为特色的佛教文化游览区。寺内数十眼甘泉星罗棋布,且其味甘美,终年不竭,故名宝泉,寺因泉而得名。传说宝泉寺建于唐代,但抗日战争前尚有的唐代残碑,惜已不存,亦无可考。另《续修临沂县志》虽有“建于宋代”的说法,但也旁无佐证。现唯一有据可考的是寺内元代延五年(1318年)所立之碑(俗称龟驮碑)文记有:朱陈有旧禅院院内宝泉,因泉而得名也。兵革之际,毁于劫火,碑谱沦没,其详不可考,惟故基地存焉……”等语。碑文还谓:该寺经过丁巳(1257年),戊寅(1278年)、戊午(1318年即元延五年)60余年的三次重修,“殿宇檐楹,丹青赭垩,焕然一新,望之巍然”,“又有清流映带左右,凡耳目之所接及者,但树林阴翳,山禽野鸟竹风及月而已。幽人至北,整觉尘消物外,终日徜徉,辄忘返也。”所以推断,宝泉寺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由此也不难想象当年的宝泉寺游人如织、香客云集的盛况。直至明末清初,已有600亩的规模,成为沂州府(临沂古称)四大名寺之一。

宝泉寺的最大特点是以泉取胜。据《临沂市地名志》中阐述:“寺前涑水之阳,宝泉棋布,其味甘美,其质清澈,故名宝泉。泉最著名者有五,均以泉水喷射之形命名:珍珠泉、葡萄泉、竹叶泉、冒沙泉、滚波泉……。”这些名泉,由于近年当地地下水开采严重和保护管理措施不善,现在能涌现于游客面前的也只有珍珠泉了。“珍珠泉”又名“龙头宝泉”,是原“朱陈八景”之一。其水量极大,且终年不枯,水味甘美,周边乡邻于此汲水、洗衣,祖祖辈辈,代代相传,哺育了朱陈村一代又一代的百姓。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母亲泉”。近几年来,当地政府,从保护文物、观光旅游的角度出发,计划对该泉实行封闭管理,但当地百姓由于对该泉有传统的依恋性,对封闭管理意见不一致,因此,政府体谅老百姓的感情,暂时还是开放管理。

宝泉寺的另一特点是奇石景观。该寺的地界,据地理专家考证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在亿万年前曾为海洋,后经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和数亿年的自然风化,形成现在奇妙的鱼群化石,至今石中的三叶鱼化石仍清晰可见。此外,寺内的天然怪石,起伏连绵,原“朱陈八景”中的“卧虎石岩”、“蟠龙山区”、“叮?响石”均以奇石为托,加之人们美好的想象而命名,连同“玉带涑水”、“龟探河源”、“三松合壁”、“一楼风寒”、“珍珠宝泉”这八大景构成宝泉寺的外围景观,与古寺相映成趣,集合成一个完美的、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佛教圣区。然而,历经岁月的沧桑,和当地居民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像“蟠龙山区”、“叮?响石”、“卧虎石岩”等处景点都是因当地百姓的炮击取石所毁坏。据说“三松合壁”是因一农妇把玉米秸堆放于此,不慎失火所毁。还有“玉带涑水”更是因近些年排污治理力度不够,“玉带”颜容渐失。更令人痛惜的是,1938年4月5日(古历三月初五清明节),日本侵略军侵占朱陈,抗日军民与之展开搏斗,血战几昼夜,使宝泉古寺及“八大景”遭到严重的破坏,昔日的美景一夜之间,荡然无存。后又经“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摧残,已无人无遐顾及昔日的“八景”。直至解放后,“八大景”也只剩个断壁残垣了,但作为史话,也仍为宝泉寺的美景捧场增辉。

改革开放以来,重修宝泉寺,最早是在八十年代,原罗庄镇党委委派朱陈管理区根据史料和当地百姓的传说,重建起庙宇和庙前戏台,开展了大量的修缮“八大景”工作,使宝泉寺的旧景又依稀可循。

1998年,宝泉寺由美华集团接管,美华集团为完善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又投近千万元重修了庙宇,请专家设计,完善了大雄宝殿,新建起了庙门、天王殿、三圣殿、钟楼、鼓楼、客堂、藏经楼等,使宝泉寺庙更加焕然一新。原有的“八景”中的“卧虎石岩”、“龟探河源”、“叮?响石”等又恢复原貌。每逢初一、十五,前来烧香拜佛的香客络绎不绝,又现当年“此宝泉之胜概,梵宫之福地”的盛况了!


上一篇:沂河
下一篇:龙潭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