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耳山

归属:济南旅游景点 点击:0 

狮耳山,又名虎窟山,海拔250米,位于平阴县东阿镇西2公里的范庄村南。山上有一奇洞曰虎窟,因十六国时,南燕建平年间,济南太守胡咨得虎于洞中,故又称为“虎窟山”。

狮耳山,建有虎窟山观。观内有观音堂、虎窟书屋、虎窟禅洞(又名白虎洞)、三仙洞、八仙洞、白虎泉、槐底泉、虎窟秋风胜景等。观东北有奉国寺,山顶有圣人庙等。此处清幽奇绝,风景殊佳。沿虎窟山北面向上攀登,便来到一处约4000平方米的平台广场,是狮耳山山会会场。广场北侧有戏台、戏楼。每逢古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山会,看戏赶山会,登山者接踵而至,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从山会会场沿着盘路再往上走,可看到虎窟山观。山观座落在狮耳山主峰北侧山崖下,南依山崖,北西两侧用石砌堰垫成平台。观门为一石砌三间二层建筑,北侧高约8米,突然陡立,令人竦然。底层中间为进观通道,迎面的石壁上书有“虎窟山观”,进入观内由西侧绕上平台。山门的二层为虎窟书屋,传为明朝进士赵邦彦读书处。与书屋相对是观音堂,坐南向北,东西三间,灰瓦覆顶,脊上饰雕砖螭吻、禽兽等。殿内有三尊石雕观音坐在莲花台上。面容较瘦而眉眼慈祥,造型精美衣纹飘动,另有2尊戴冠赤足着长袍的立体石雕像,立于观音像前。初步认定为宋代石雕。宋代石雕造像在县内较少出现。当地人说是由山下的观音堂移来。

观音堂南的石崖下有虎窟禅洞,洞口西向,深25米,是自然形成的溶洞,传说白虎即得自此洞。山洞外树木葱郁苍翠,风声飒飒,不秋而寒。洞内有清末瀚林朱名火召 诗刻。洞口西的石壁上有明嘉靖十年邑人刘泽沛、陈琨撰刻的摩崖石刻,曰“云门碑”。风雨剥蚀,字迹较难辨认。观西的石崖下有两泉池:一曰“白虎泉”,水自石缝中流出,流入在石崖上凿出的长方形水池。一曰槐底泉。

观东50米山崖下有两处天然溶洞,近观一洞曰三仙洞,传说有道姑在洞中修练而成仙得名。此洞向东10余米,又有一洞,曰八仙洞,洞口的石壁上有明嘉靖十五年(1536)题刻的诗文:“山腰禅阁俯人群,乱石虚中喷白云。……”

由八仙洞下沿小径东行约30米的山崖间,有一个直径约0.6米的天然石洞,洞口北向,表面光滑。洞深约3米,进深2米后,洞逐渐细小,深不可测。最奇的是蹲在洞内,可听到咚咚的声音由洞里发出,似水击石,又如敲击石磬,一声跟着一声,经久不息。东阿古八景之一的“虎窟秋风”即出于此。

沿崖下向东北约1.5公里是奉国寺。寺在崖下,崖上有泉从石洞涌出,绕寺流淌。寺内有明朝东阁大学士于慎行读书处。从观东攀岩而上,即可登上山顶。顶为平坦的石坪。坪上有建于清朝的圣人庙及修庙的石碑。登顶远望,西南东平湖水如镜,西望黄河如带。绕山而过,绿水青山,景色如画。

山上百草丰茂,林木葱葱,生长着蓍草、枸杞、北沙参、白薇、远志、益母草、野菊花、地黄、紫花地丁、败酱草、天门冬、当归等上百种药草。在此山放养的驴其皮是制作阿胶的最佳原料。此山山径盘曲,石隙生古树藤蔓,树木多种,千姿百态,奇景异彩。最为可喜的是在虎窟山观南侧的山崖下,发现了两面针这种植物群落。两面针本为灌木,以叶两面生针而得名,但在此山崖下却长成了高约4--5米,胸围0.4米左右的高大乔木了。


上一篇:七星台
下一篇:洪范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