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静安然的珠玑巷显露着历史遗留下来的诸多痕迹,袒露在人们眼前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栋古宅似乎都清清楚楚地写着“历史”。作为岭南第一巷,其幽深就在于它是一枚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活化石。
珠玑巷位于广东南雄市城北10公里处的梅岭山下,古有“梅关古道”贯通其间,现有“韶赣公路”穿镇而过。它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是大部分珠江三角洲居民的发祥地,也是海外千百万华侨的祖居。
据清道光年间的《直隶南雄洲志》记载:玑珠巷原叫敬宗巷,唐敬宗时,此处有一张姓人家,七世同居,家庭和睦。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朝廷闻其孝义,奖赐珠玑宝贝,又因避唐敬宗和号谥,遂改名珠玑巷。
珠玑巷是一条呈南北走向的街巷,全长1500多米,宽4米多,用鹅卵石砌成路面的古驿道由北向南,穿巷而过。史书记载,自唐朝开元四年以来,梅关驿道便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另外,由于珠玑巷周围是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北面不远处则是连绵不断的群山,有着茂密的森林,以及这里地处亚热带,阳光充足,水源丰富,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人类休养生息的理想之地,所以,当时南来北往的达官贵人、富豪商贾以及文人墨客纷纷在此歇脚落籍。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是这样描写珠玑巷情景的:"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那时巷内曾经是五户一楼,十户一阁,两旁的酒肆客栈鳞次栉比。后来北宋金人入侵,中原战火连绵并导致政局动荡,高宗南迁时,从中原迁到岭南避难的人就更多。为了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和方便海外友好往来,当时的朝廷在广州还设立了市舶司,这就使得位于岭南交通要道上的珠玑巷更是人气旺盛,商客如云。明万历广东新会进士黄公辅在其《过沙水珠玑村》一诗中也留下这样的诗句:"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感黍离;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这是对当时珠玑巷繁荣景象真实而生动的写照。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海运的发展,特别是粤汉铁路、韶赣公路开通之后,南北交通状况有很大变化,南雄至大庾的古道为公路、铁路、海运所代替,珠玑巷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地理优势,逐步衰落下去,由繁荣的商业圩镇变成为以耕种为主的农村了。
宋室南迁,在给珠玑巷带来繁荣的同时,也给珠玑巷人带来了灾难。传说南宋末年,度宗皇帝的妃子胡妃,因遭当朝宰相贾似道陷害,被令出宫为尼。后胡妃逃出寺庙,四处流浪,在杭州被运粮到这里的南雄珠玑巷富商黄贮万搭救带回。纳为妾。不料此事被家仆告发,朝廷乃派兵前来围剿,使得多年太平的珠玑巷一时间风声鹤唳,鸡犬不宁,于是巷内民众为避灾祸,纷纷南迁。胡妃不愿殃及珠玑巷的乡亲,投井自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血溅珠玑巷”的故事。
“胡妃事件”,导致了珠玑巷的衰败,但是也为岭南的广府民系开发珠江三角洲创造了一个历史契机,珠玑巷因此也成为了广府人的桑梓之地,发祥之地。
做为广东省仅存的宋代古巷道,现在人们看到的珠玑巷,仍然保存着宋代的风貌。它建筑在在古驿道两旁,路面由鹅卵石铺砌而成,两旁民宅祠堂、店铺栉比相连,曲直有致,古朴清幽,巷内仍然保留着不同朝代的古楼、古塔、古榕风貌和古建筑遗址等一批文物古迹、观光景点。巷内现有居民20多姓,320多户人家,民风淳厚,犹有古风。
沿珠玑巷可以看到石雕群像,南、中、北门楼,贵妃塔、千年古榕、沙水湖、胡妃玉像、沙水寺、张昌纪念馆、珠玑巷博物馆、祖居纪念区等。巷内北门、中街和南门,各刻“珠玑楼”,南门楼刻“珠玑古巷”,旁嵌小石碑,上书“祖宗故居”。游客沿古道自“珠玑古巷”门楼入,沿街道北行,可以鉴赏石塔,观玩古榕,登珠玑楼而远眺,古镇风貌依稀可辨。
离南门牌楼约五十米的石街道旁,有一珠玑石塔,又名“贵妃塔”。该塔立于公元1350年,距今644年,传说是后人为纪念胡妃而立。经鉴定,此塔为广东省唯一有年代记载的元代实心石塔,也是珠玑巷保存年代较久的文物。近年来,此塔的来历已逐步为人们所知晓,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有人观塔有感而留诗云:“玲珑石塔六百年,佳话流传乡里间。枯井芳魂当堪吊,古巷风物更流连”。
与其他古迹不同的是,珠玑巷不是让人凭吊的残垣败瓦,也不只是供游人观赏的景点公园,而是一个至今仍住着农家的充满生命气息的乡村。村中一泓明镜般的池塘边是一溜新盖的祠堂,这些祠堂门口都树着巨大的招牌,标明是何方姓氏的祠堂。有些宗祠“藏”在民居之间,往往走到一姓祠堂,却发现原来这屋里还住着人家。这使得人家有了祭祖的肃穆,祠堂也有了亲和的人气。
在珠玑巷,年代最久远的古物当属巷内的古榕了。这些千年古树,相传与珠玑巷同龄。当年珠玑巷人的祖先看中了珠玑这块风水宝地,立志在此开创基业,便在舍边、道旁栽种榕树,榕树因人盛而繁茂,人丁因榕庇而兴旺。饱历沧桑的古榕,大多枝干曲屈盘旋,那是它们长年与狂风暴雨抗挣中造就的龙一样的身躯。古老的榕树是珠玑巷悠久历史的见证。
作为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聚居地和岭南诸氏族的发祥地,以及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古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史载:南宋极盛时,珠玑巷内的商贩和居民多达千户。走在珠玑古街,多见摆卖姓氏源流书本的摊铺。摊主向人们介绍,珠玑古巷曾有100多个姓氏,起初他们搬出去,现在他们回来寻根问祖,他们就把这些书重新摆出来;看了这些东西,他们就知道自己的姓氏究竟从哪里来。
唐、宋、元朝期间,珠玑巷143个姓氏的居民多次大规模南迁珠江三角洲,都与躲避战争、动乱以及自然灾害有关。他们的南迁对开发珠江三角洲起到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是一批开拓者,在动乱中迁徙,经过艰苦跋涉的磨炼,有顽强的创业精神;同时他们从中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他们到了珠江三角洲后,与那里的良好的自然条件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生产力,使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农业迈开了具有开发意义的新步伐,成为岭南最富裕的地区。他们也迅速繁衍成为那里的巨家旺族。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发达,产生了一批知名的历史文化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均为珠玑巷之后。
随着近代史上的多次移民浪潮,今天的珠玑巷后裔足迹遍布珠江三角洲、台港澳和大洋彼岸,繁衍数千万人。珠玑一脉,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在当今寻根问祖的热潮中,珠玑巷成为在世界各地华人、华侨心目中亲切而又神圣的地方,是民族凝聚力的磁场。
一条小小的街巷,何以能牵动这么多人的情,甚至引起这么多学者的关注?其中深层的原因,可以从文化史的意义中去发掘。珠玑巷地处梅关古驿道上,是唐宋时期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交通要道,是中原人民拓展南疆的中转站,也是中原文化进入岭南的重要通道。可以说,珠玑古巷是联系中华母体和岭南地区的文化脐带,是岭南文化进化发展的一个源头。岭南人民自古以来就认为自己的根在中原,认为本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华母体文化血脉相连。海外的珠玑巷後裔们,对珠玑巷更是一往情深,络绎不绝地归来寻根问祖,把珠玑巷作为祖国的象征,作为内心深沉情感的寄托。
珠玑巷独特的人文历史景观牵动着珠玑巷南迁后裔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心。1995年,“广东省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在具有悠久历史的南雄古城宣告成立,同时召开了第一届恳亲大会,来自十六个国家和地区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代表,以及海内外嘉宾包括众多华商精英和侨界领袖共一千七百多人共赴盛会。
珠玑巷人珍藏的一本本族谱,记载着姓氏的渊源;保护完好的一座座宗祠蕴藏着历史的轨迹;田园风光足以使人回归自然;古朴的民风民俗勾起游子的怀旧情怀;人们喜爱的舞龙、物狮等民间艺术长盛不衰......为了保护古迹和开发旅游景区,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以及珠玑后裔共同努力之下,珠玑巷修复和新建了大批文物和景点,使昔日古朴淳厚的珠玑巷更添民族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