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归属:济南旅游景点 点击:0 

郭氏墓石祠位于县城西南22公里孝里铺南孝堂山上。孝堂山原名龟山,春秋战国时期称巫山,山顶上建有一石屋,相传是汉代孝子郭巨的墓祠。孝堂山以此命名。此石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石祠始建年月不详,从石室内石梁上有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参观者的题记,证明石祠在此前即存在,从石祠内壁画风格分析其年代当在东汉之初。

石祠坐北朝南,平面为长方形,室内东西长3.8米,南北进深2.13米。前正中用八角石柱分隔为2,在八角石柱与后墙之间置三角石梁,使祠成为两间。石室内的北墙下横列东西向的低矮石台1座,系作为供奉祭祀用的。前檐东、西角有小八角柱各一,并有后代所加石板,支撑着前部房檐。

石祠的墙壁均以石材砌成,厚0.2米左右,东西山墙上端作三角形的大石,顶端直抵前后坡屋顶交叉点上,以承托屋顶两边的重量。后墙为长方形石块,承受后半坡屋顶的重量。前面东西两檐角下,各有竖立石条1块,以支持前檐的重量。

前檐有3根八角形石柱,两端各1根,直径较小,中间1根较大,上下端各有1个大斗,斗高均为27厘米,八角柱高0.86米,下面的大斗斗口向下,起柱础的作用,上面的大斗斗口向上,因需承托巨大的三角石梁的挑檐石的缘故,比例非常之大。上下大斗与八角柱系用l块整石刻成,非常坚固,经两千年的沧桑变迁,石祠没有坍塌、变形,即与此支柱有关。而两旁的小八角柱,是后代人为了补充前檐的两端支顶力量添加的。东边石柱上,刻有“维大中五年(851年)九月十四日建”11个大字,西边石柱上,刻有“大宋崇宁五年(1106年)岁次丙戌七月庚寅朔初三日,郭华自备重添此柱,并垒外墙”字样,可知,唐宋时代,即曾先后有人对石祠采取维护加固措施。

石祠屋顶的重量约20吨,主要落在东、西、北3面石板墙壁和南面3根八角石柱上。同时,在正中八角柱与后墙之间,安置了一副三角石梁,净跨2.03米,高0.78米,后山并有小出头,在前檐与三角石梁直角相交处,安设有石制挑檐枋1条,搁于八角柱和两端竖立的石条之上,以承托出挑之前檐。

石祠为两面坡的石板屋顶,雕刻出脊背、瓦垄、勾头、椽头、连檐等形状。屋顶单檐悬山卷棚式,在前后两坡相交的屋脊上,瓦垄作成卷背式,屋顶瓦垄用板瓦仰铺,筒瓦俯铺,檐头的结构是在挑檐枋之上出大连檐,刻出椽子出头,椽子头上承托小连檐,小连檐头上刻出仰置板瓦和瓦当,无飞檐。椽头与瓦当数目一致,但上下并不对齐,板瓦没有滴水。檐头均刻出卷杀,在屋顶的两端,即悬出两山之上的部分,以5行横向的短瓦垄作成“排山”的形式,檐角的一垄作45度的斜出形状。

山东是汉画像石荟萃之地,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汉代画像是历代金石学家、学者和美术家重视的艺术珍品,这些技艺高巧的汉代风俗画,以流畅洒脱的阴文线条,再现了两千年前山东地区的社会风貌和达官显贵的生活状况,是一幅珍贵而又生动的历史画卷。石祠三面墙壁和三角石梁上,刻有精美的汉画,刻法是在平滑的石面上,用阴线刻出画像,部分采用凹入平面刻法。

北壁壁画正中,是3座高大的2层殿堂,旁有亭阁式阙门,殿堂内务有朝拜参谒图像,楼上各坐一排人物。殿堂下方,有人物和车马行列,上列是孔子见老子的故事,下列是车骑队伍,计车9辆,乘骑6匹,躬身迎送者各1人。左起第一辆车,上刻“二千石”3字。汉朝官员的等级,按俸米计算,地方最高长官是“二千石”,可见车内乘坐的是一位高级官员。殿堂高大,门前车骑如云,显示出死者生前社会地位的显赫。

殿堂上方的车骑巡行行列,与东西墙壁画同一水平线上的车骑图相互衔接,行进方向一致,实为一体,形成一幅横贯全室的庞大车骑巡行图。整个画面长达8米,计有各类人物117人,其中乘车者17人,御者8人,步卒17人,骑士60人,乘骆驼者2人,骑象者3人,迎宾者10人,车8辆,马74匹,骆驼和象各1头。其中北壁左端一辆华盖四马车,上方刻“大王车”字样,车前有鼓乐车导引,说明车中乘坐者是一位高贵的王者。东墙壁画右端,有两列人物共10人,面向车骑迎接,最前一人头上方有一“相”字。按汉朝制度,当时封在各地的诸侯王,不得过问政事,政事有中央派去的“相”负责处理。今济南地区,汉时曾设有济南国和济北国。济北国在长清、平阴一带,因此,据推测,石祠主人应是汉济北王中的一个。

东墙壁画上端的三角部分,蛇尾人身手中持矩的是伏羲,持弓坐于屋下的是东王公,周围还有乐人、鼓车、带镣的罪人等。下半部分,有历史故事、庖厨、乐舞、车猎、投谒等多种图像。庖厨图,有井有灶,牛、羊、犬、豕、鸡、鸭、鱼、兔俱全,厨夫忙碌操作,锥牛、宰羊,一片紧张准备景象。乐舞杂技,有建鼓舞、弄丸、高竿倒挂等演出节目。

西墙壁画上端的三角部分,是人首蛇尾的女娲,手中持规。西王母凭几端坐,近旁有手拿灵芝草的仙人、捣药的玉兔、三足鸟和九尾狐。下半部分,表现的是战争、献俘和围猎图景。战场上,胡汉两军对垒,张弓飞矢,人马奔驰,断头坠马,追亡逐北,战斗十分激烈。围猎图中,狩猎者或荷筚(捕鸟兽的网具)而行,或驱遣鹰犬,或举矛刺兽。陷入重围的虎、豹、鹿、兔惊慌万状,四处奔窜,画面表现的是对功业、胜利的赞颂,是对自然征服者的赞歌。

三角石梁东壁画像,正中是升鼎的故事,据《金石志》引《南越书》云:“熙安县山下有神鼎,天晴水澄可见,刺史刘道锡使人系其耳牵之,耳脱而鼎乃沉,执(yin)者莫不疾耳,盖尉陀之鼎也”。此画是打捞尉陀鼎的情形。在河岸的人头兽、人头鸟,象是《山海经》里说的神奇禽兽,其引弓射鸟者正是象征后羿射日的故事。

三角石梁西壁,画的是在一座桥上发生了坠车的故事;石梁的底面是一幅星辰日月图。另外还有一块后补的画像石,上面画的是飞龙和类似猿的图像。
石祠西山墙外壁,刻有一篇北齐武平元年(570年)《陇东王感孝颂》。额题“陇东王感孝颂”为篆书两行,颂文为隶书。申嗣邕撰文,梁恭之书。文后又刻有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杨杰题记。陇东王是当时担任齐州刺史的胡长仁。石刻字迹工整,笔势开张,用笔近似楷书,这是北齐隶书的共同特征。

《感孝颂》认为,孝堂山石祠,是汉孝子郭巨墓前的石堂。但是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已对此说表示怀疑。他在《金石录》中说:“右北齐《陇东王感孝颂》,陇东王者,胡长仁也,武平中为齐州刺史,道经平阴有古冢,寻访耆旧,以为郭巨之墓,遂命僚佐刻此颂焉。墓在今平阴县东北官道旁小山顶上,……冢上有石室,制作工巧,其内镌人物车马,似是后汉时人所为。余自青社如京师,往还过之,累登其上,按刘向《孝子图》云,郭巨河内温(今河南沁阳)人,而郦道元《水经注》云,平阴东北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谓之孝子堂,亦不指言为何人之冢,不知长仁何所据,遂以为巨墓乎”

郭巨是西汉时人,家居河南沁阳,距山东有千里之遥,显然不可能安葬于千里迢迢之外的异乡。而且壁画内容也完全与郭巨生平无关。目前考古学者,多认为石祠主人,应是汉代一个身份高贵的王者。

关于郭巨其人,清[道光]《长清县志》载:“郭巨,孝堂山下人,父早逝,事母至孝,家贫,甘旨苦不继。有子方三岁,虑其常分母食,因与妻谋曰:‘吾家财用寡乏,既不能致丰美以奉母,又分其半以饲子,是贻亲以饥馁也,思子可复得,而亲之年不可复得,不如陇此子并力以事母。’遂掘地欲埋之,至尺余,得金一釜,镌字十余曰:‘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其纯孝格天如此。迄今《二十四孝录》尤传其事。”陇东王写的《感孝颂》,内容也是如此。看来,早在1400余年前这个孝悌伦理的神话故事就已传开了。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为研究我国建筑学和绘画史及汉代社会生活提供了实物资料。

石祠外面原来曾有罩室,年久已废。建国后,为了保护好这一珍贵历史文物,于1953年重建罩室,并加筑了一道围墙。石祠院东侧有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立的“汉孝子郭巨之墓”石碑。1961年国务院在此室前西旁立了“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大理石碑,列入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篇:齐长城旅游区
下一篇:莲台山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