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伊山石棺墓遗址

归属:连云港旅游景点 点击:0 

大伊山石棺墓和文字萌芽陶钵刻划符号的出土遗址,国务院于1996年1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引起了巨大凡响。

香港杂志《龙语》以“中国最早的石棺墓”为题,对此进行报道;德国考古专家耶尔格•比尔;日本东亚文化交流振兴协会以及海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先后多次来到大伊山参观考察,媒体也作了大量报道。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文物专家组组长黄景略先生,和原故宫博物馆院长、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等,在考察后认为:“大伊山石棺墓是我国最早的石棺墓,时代晚于北辛文化,早于大汶口文化,距今6500年。由于它处在南北文化交汇处,因而既有黄河下游新石器文化的特点,又具有长江下游新石器文化的特征,同时还具有独特的自身文化因素,属青莲岗文化类型。”还有很多专家对出土的六件陶钵的底部所刻的符号进行研究,认为这些符号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文字萌芽。

大伊山石棺墓遗址,位于灌云县城北山的东麓,座落在三面环山、一面朝阳的黄土堆上,是一块广阔的山间台地,海拨高度40余米。旁边有一条清溪,由山里老龙涧引伸而来,时而漂着花瓣的溪水向东流去。这里的环境非常优美,是古今人们理想中的风水宝地,因而历代古墓葬,常会在这里发现。

石棺墓最初发现是在1981年,山脚下的砖瓦厂工人向其取土时,忽然发现片石镶成的石棺显露出来,一位具有关心文物的知识青年(现已成为县博物馆文物研究工作者),马上停止挖泥工具,向县文物普查工作队回报,因此石棺墓得以保存其完整性。此后在省市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下,于1985年至1986年进行了两次发掘。清理出新石器石代早期墓葬64座,其中有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石棺墓61座。各个墓穴深约两米,四周全部采用大伊山的平光自然片石镶砌而成。墓穴上面是用一块或数块石板叠盖,呈长方形,长约两米、宽约八十公分。有的石棺是上下层,叠摞而成。这种葬法,前所未闻,实属罕见。墓葬较整齐有序,相对集中,很有规则。石棺内比较狭窄,仅容一具尸体。均不是木乃伊,仅存死人骨架。头东脚西。其中有27座石棺内,头的面部覆盖着用于盛食品的夹砂红陶钵。钵底朝上,完整地盖在面部。据专家考证,这是原始宗教在物质文化上的一种葬俗表现。标志着当时生产力水平已经提高,人类的亲情意识、灵魂观念已经产生。红陶钵的底部还有敲出的小洞,以利灵魂的进出,是先民们对死者寄予深切的哀思和怀念。

石棺墓内,安葬的死者,都是女性。从骨架来看,大都身高一米七二以上。说明女性在原始的母氏社会生产生活中,是主要的劳作者和操持者。那时尚未有家庭出现,母亲主宰一切。

整个墓葬群,共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殉葬品共170余件。随葬中有很多造型美观的物品,显示了原始先民的聪明才智。他们在生产中和大自然作斗争,积累了经验,仅凭双手,制作了许多样式不同的石器。把原来精糙的石斧,巧妙地制成双面刃圆形石斧,既适用又美观。那些石铲、石凿、石锛,都磨制得精光水滑,成为爱不释手的工艺品。先民们为了改善生活用具,不断地进行革新,将用来存放食物的泥制品,烧制成经久耐用的陶钵、陶鼎、陶豆、陶釜等各式各样陶器用品。其烧窑技术一直延续至现代,可谓是当代窑厂老祖。但是,先民们并不因循守旧,满足于现状,他们不断改革生活方式。将用来蒸煮和存放食物的陶釜、陶钵、陶鼎等,进一步加工造型,制成美观的夹砂陶器皿,更是难能可贵。他们为了追求美化自己,在随葬品中,还发现许多玉制饰品。有玲珑剔透的玉珠,有琢磨光泽的玉璜,有光洁透明的玉琚,有映衬妇女丰采用的玉耳坠等等。史书记载,我国早在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雕琢玉器的技能了。从这些玩饰玉器中,我们可以了解大伊山本地原无有玉石矿藏,而这些随葬品的玉器,都是从外地交流而来的。还有石棺墓里发现的小口球腹双系罐,带有浓厚的南方文化特征;腰檐釜纯属于嘉兴马家浜文化;碧玉璜也是南方所产的饰品。这些说明了大伊山已有雏形集市存在。各地将剩余产品,互通有无,进行商业贸易。《易•系辞》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更加引人深思的,大伊山仅在一处,石棺墓为什么能集结那么多?从而旁证附近居有相当多的先民和宠大的集市存在,也可以说是古老的伊山镇早期形成的雏期吧。


上一篇:李汝珍纪念馆
下一篇:白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