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底古镇-虚云禅林

归属:石家庄旅游景点 点击:0 

于底的老字号可以说满街全是,最有代表的还是“连升号”的药店和糕点铺,过去曾有“连升号的糕点,誉满直隶”之说。连升号比冠生园还要早几百年。连升号糕点铺和药店始建于明代,连升号的药店比北京的同仁堂还要早,可以和北京的西鹤年堂相提并论,几百年间,这里坐堂的中医还和北京的西鹤年堂、同仁堂有着医药学的交流和药材往来的关系。可惜连升号于解放初期停业了。

最后说一下于底的众多的风物,我们从古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中也能找到佐证:“重胜古刹对永安,穿心阁内车马还。太平河水关祠挡,迫向二桥奔东南。”二桥指太平河下游大郭村的两座桥)诗中所提到的重胜寺、永安桥、穿心阁、关帝阁四组古迹外还有镇东南西北的三宫庙、大王庙,五道庙等庙宇。

穿心阁建于镇南,是一座城楼式两层楼阁,创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内供南海菩萨和送子观音。凡进于底村南来的行人和车辆,都必须经过穿心阁过永安桥进入古镇。

永安桥创建于明万历年间。传说重胜寺高僧立德,看到太平河南北相隔,便身背点燃之香,走一村,拜一村,过一店,拜一店,从于底古镇到北京,七八百里路程,感动了当朝皇后,赐纹银百两,以还立德高僧修桥夙愿。该桥为青石结构并单孔拱桥,桥面长20米,宽4.5米,拱长11米,深9米,孔洞为罗圈形,桥面两侧各有八根或宝珠望柱或醒狮望柱,七块栏板,栏板上刻有人物、花卉浮雕,桥拱顶部嵌着镇水兽浮雕,整座石桥造型别致、设计精巧、雄伟而俊逸,村民为求治服河患,永保平安,将此桥命名为“永安桥”。

桥北是雄伟的重胜寺,始建年代不详,其坐北朝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释迦殿、配殿及僧房等建筑。

与永安桥隔河相望的是位于桥东的关帝祠,大殿抱厦,碑碣林立,钟楼隐现于参天古柏之中,祠周边高耸的围墙下是太平河潺潺地流过……

现在太平河已干涸,前些年被填平改成马路,金壁辉煌的穿心阁与关帝祠等祠庙为民宅所取代。于底人在新农村的建设中,逐渐远离了遵守千百年的村规民约,昔时槐香满街,瓦房抱厦和一排排的上马石也逐渐被整齐的民宅所替代了。

虚云禅林于底位于市郊西部。

该村名称来历说法有二:一说因该村原在古太平河下游,河水在这里分两叉向东和东南方漫散,中间淤积成 条土堤,开关似鱼,故称“鱼堤”;又说因在淤积地建村,取名“淤堤”。后谐音演变为于堤和于底。说法不同,但都与该村在淤积地带有关。查上京毗卢寺明嘉靖、万历间碑文中“于堤”和“于底”二名交替使用。清代以后碑文上即只有“于底”一名。
于底原属获鹿县,1955年11月25日划入市郊。次年组织红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为于底大队。现为于底乡政府驻地。

该村地处古“太平河之漫散地”。古代常因水患淹田毁宅,清代曾因一次洪灾迫使一部分村民弃家东迁,在栾城县定居成村,名“小于底”(今栾城楼底公社于底村。解放后由于陆续修建了防洪堤、泄洪渠、石津渠等大型水利设施,杜绝了水灾的威胁,生产发展较快。

于底是我市西北部的一个较大村庄,原为获鹿“八大集镇”之一。村西部古太平河上的永安桥,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虚云禅林现为柏林寺下院女众道场,位于石家庄市西北郊于底村,距市中心约9公里。慧日楼主要由北京的郝慧楠居士发心资助,京、津、冀等地众多居士也慷慨捐资,鼎力相助。慧日楼取“智慧光明如日”之意。拟建三层,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计划年底竣工。落成之后将作为禅林讲经弘法的场所。

虚云禅林始建于五代,原名崇胜寺。以后历代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复。文革期间,寺院被毁。只有一尊明代佛像被当地百姓埋藏在地下,方幸免劫难,今供奉在禅林临时大殿。1993年,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经河北省宗教事务厅批准,这里成为柏林寺下院,并正式改名为虚云禅林。


上一篇:滹沱河
下一篇:月季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