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似火的七月,除了闷热便是阴雨,庄稼在闷热与阴雨之间长势郁郁葱葱,构筑起一道道美丽的青纱帐。
早些时候有一首歌曾唱道“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大姑娘走进青纱帐”如今真的来到青纱帐,想体味一下歌声中的意境。我们驱车来到松花江村附近的田野。我们走下车,今天天气不是很热,太阳躲进墨黑的云层,天好像要下雨,偶尔送来些许凉风,感觉是那样地惬意。一排排美丽的青纱帐构筑起一道道绿色的长城,蜿蜒连绵,随着凉爽的风送来阵阵麦香,心旷而神怡。我们不觉感叹好美的景致!
我们信步来到一片葱绿的玉米地,玉米在凉风中点头致意,一颗颗玉米抽出它稚嫩的胡须,胡须在微风中摇摆。同来的一位朋友禁不住哼唱起早些时候大家熟悉的那首歌“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大姑娘走进青纱帐……”歌声虽有些跑调,但仍被传得很远,仍能感受到歌者的兴致心情。这时远处走来一处朦胧的红,红吸引了我们的视线,走近看时,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少妇,穿着一身美丽的红衣裳挎着一个小竹篮。少妇看见我们有些腼腆,歌者朋友的歌声停了下来,走到少妇前夸奖起庄稼的长势葱葱。少妇腼腆一笑,看出我们都不是庄稼人,笑着说:“我们生活在这的时间长了,年年如此感觉不出什么了。”少妇笑着走进了青纱帐,朋友跟进青纱帐,看少妇做什么,少妇笑着说:“摘点豆角,中午吃。”青纱帐和红衣少妇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心中顿觉田园之美。
记得小时候,我的老家也是农村,那是一个美丽的村落--孙家屯子。小时候总是跟在妈妈的背后到地里摘菜,那时母亲做的豆角炖窝瓜很香,每年母亲将冬底自家的杀猪肉,用锅煎过,埋在猪油里,每到夏日来临,吃豆角时,母亲总要放几块,肉下锅的一刹那,与葱花混在一起,真是香,我和弟弟妹妹们都站在锅台旁看着锅闻着肉香。菜做好时,母亲将肉给我们每人一块,拌在饭里,大家都吃得特香,但母亲只吃些青菜,将肉都给了我们,看着我们狼吞虎咽地吃着,母亲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得意的微笑。
现在母亲老了,脸上青春的美丽容颜也渐渐逝去了,她和父亲一样,在城里住不惯的,与人唠家常时,常常讲起农村的事。唯一不变的就是生活的节俭,一件衣服总是穿了又穿,非常疼爱自己的孙子,买来些好吃的总是给孙子吃,和我们小时候一样,自己是不吃的,如今他们看着孙子吃,脸上仍然洋溢着微笑,但看得出,那是幸福的微笑。
唱歌的朋友与少妇攀谈起来,他要上人家吃豆角炖窝瓜,少妇欣然应允,并让我们大家都去,我们也想品尝一下真正的农家饭,所以大家都没有推辞。我们和少妇来到她家,一幢崭新的砖瓦房映入我们的眼帘,院子很宽敞,一辆崭新的农用四轮车停在院子中央,少妇的丈夫走过来,少妇说明了来意,小伙子忙将我们让进屋里,他是一个憨厚的小伙子,拿起小筐到自家的小园里给我们摘了些海棠果,又摘了些西红柿,这些水果在城里是很难买到的,我们品尝着,说笑着,小伙子向我们介绍着,农村这几年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种植养殖全面发展,从小伙子的憨厚笑容中,我们感觉农家的生活的确幸福多了。
农家少妇的手艺不错,我终于又闻到了小时候的那种肉香,一阵功夫,一桌丰盛的农家菜肴就摆了一桌,豆角炖窝瓜,烧茄子,黄瓜凉菜,小白菜,农家大酱,炖杂鱼,……好丰盛,小伙子拿出自家酿的米酒,大家围桌坐了下来,没等小伙子将酒倒完,大家便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品尝起来。喝着农家的米酒,品着农家的菜肴,真的好香甜,在城里是吃不到的,这才是真正的农家菜。少妇和小伙子都非常热情,不断地给我们倒酒,不断地给我们夹菜,大家似乎好久没有吃这么饱的饭了,虽已吃得沟满壕平,但仍不愿意放下筷子。
外面飘起清风细雨,歌者朋友建议大家到青纱帐里去合影留念,说这样才有诗意,带着些许醉意的大家都满口应允,于是大家顶着清风细雨来到村外的青纱帐。在清风细雨的沐浴下,一排排青纱帐更加茂盛葱绿,大家建议让少妇先来第一张,少妇有些腼腆,但还是站在青纱帐的边上,她的确很美,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镶嵌在她那张漂亮而年轻的脸上,粗又长的辫子在清风中微微摆动,红衣随风舞动,凸显她丰韵的轮廓,摄影师抓住这决美的瞬间连拍了数张。
诗人老黄突然没了兴致,坐在一旁发呆,大家知道红衣少妇让他想起了往事,老黄在知识青年下乡时曾认识一位红衣少女,那时的红衣少女是他创作的一个灵感,他们很快便相恋了,但他们的婚事遭到红衣少女家的严厉反对,不久老黄以改造不彻底为由又被送进了班房,当老黄出来后,红衣少女却早已服毒自杀了……老黄发现大家都在看着他,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给大家讲起了当年的故事,言语中大家都能感觉到他曾经的伤感与沧桑。
临近傍晚时,清风细雨仍然在下着,我们恋恋不舍地上了车,远处的青纱帐仍然那样葱绿,远处的朦胧红仍然那样美丽,朦胧红与青纱帐勾勒成一幅美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