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曾经去了一趟驼山。也许是那段时间去的山多了,感觉驼山并无惊奇之处,或者有些疲劳,回来竟没有写几句纪念的话。
冬天来了,设置了许多不便的障碍。寒冷锁住了腿脚,可是禁不住那棵翱翔远方的心。在温暖的火炉旁,明亮的寒窗前,不知为什么竟然想起了驼山。那山的影子竟然在脑海里慢慢清晰起来,心里就象炉子里的火,燃烧着膨胀着,有好多话要讲。
驼山,位于青州城西南6公里处,海拔408米,得名为驼山缘于远远看去似一尊卧驼。与东邻的云门山,如同孪生兄弟,手拉手,肩并肩矗立着,安静坦然而又古朴典雅,成为古城青州一道美丽的天然屏风。
云门山自然是早已去过的,因为那是名山。而对这驼山到是有不少的陌生,也没有登临,因为不知道它的名字。这次来了,朋友们介绍说驼山值得一看,方才知道驼山的名。而细问过一些情况,才知道两山虽然情如手足,可性格却是差得很远。驼山也有些老大的沉默和老练,有内涵而不愿意张扬,所以成了弟弟云门山的配角。
山上的景色还是很美的。踏着一节节山间石路拾级而上,穿插在秋天柏树特有的绿色里,仿佛变换着方向观赏一幅悦目的山水画,若虚若实,若远若近。树遮住了山,山就从树上露出来,并且不是总露着,走不几步就藏起来,稍不注意的时候便探出个头,给你一张笑脸。一路上纯洁透绿的松柏,与天空的宽阔的明亮映照出诱人的魅力,山、树、石,还有风,都是那样清爽。走累了,席地而坐,凭清凉的山风吹过,好象心被清水洗过一样清爽。由于山上的游人很少,多少有些寂静的感受,体会到天高皇帝远的感觉,更是无拘无束,心有些野了,有些仙境的感受。
这并不仅仅是感受。接近山顶,穿过东天门楼牌,天上人间的都市景色映入眼帘。山顶有条东西流向的河,流着清滢滢的溪水,有块石碑上刻写着“天河”两个红字,河上横跨一座石桥,想必是“天桥”了,不远处有潭碧水,十分清净悠闲,号称为“五龙池”。一河一桥一潭,与周围浓密的翠柏相映成趣,如梦逍遥。
回头向北一看,气势雄伟昊天宫呈在眼前。昊天宫真如天宫似的,规模恢弘,造型优美,结构奇特,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据说整个建筑区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余米,原来建有玉皇阁、七宝阁、聚仙楼等建筑,有元代至清末石碣百余块。
进入昊天宫的时候,迎面遇到一位70来岁的老汉,身着藏青的有些旧的衣服,戴一顶蓝帽子,瘦瘦的骨肉,足可以让人感到单薄这个词的真切含义。他迎上来,微笑和蔼地和我们打招呼,欢迎客人的到来。问过知道他姓张,寺庙管理员,常年在上山做事。可能这里来的人比较少,他一直陪着我们。看到山上的碑刻不清楚时,问他为什么多数字迹无法辨认,他介绍说,主要是石质容易被风化的原因,说清朝留下的石碑基本上还可以辨认,再早的就有些困难了。他还告送,碑文已经被拓印下来,这样就不怕风化了。说到这里,脸上透出释然的微笑。他领我们看了天泉,看了曾经辉煌时留下的建筑遗迹,又来到几块功德石碑前,蹲下来,伸出手摸着上面的名字,转脸对我们说:你看,这是我曾祖父的名字,最早在这里看管寺庙。随后指着另一个名字说,这是我爷爷名字。然后,他引我们到一块石碑跟前,不用说已经想到了,那有他爸爸的名字。原来他家已经祖孙四代人在这里做事情了。他的介绍里分明流露着自豪和欣慰。他还领我们看了七宝阁,一座石质无梁双拱阁楼式建筑,大约是隋朝的建筑。
告别了这位善良的老人,从南天门出去,沿着山路下山去,寻找石窟造像。路上你不难发现,山麓里隐藏一道厚厚的红墙,远看像一道雄伟长城。这就是为了保护石刻专门修建的,提防那些不义之徒、不法分子破坏偷盗。据说,驼山摩崖石窟雕刻历史悠久,石窟造像大小有638尊,大的高达7米,小的仅有10公分,最早的诞生于北朝后期的北周,晚的刻成于中唐。比云门山上的早许多。驼山摩崖石窟汇集了南北朝时期的北周、隋、唐三个时代,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的不同风格、艺术特点和追求。顺着峭壁下的路,一窟窟看罢瑰丽的国宝,内心不由感慨祖先勤劳智慧的伟大。
下山的路上,看太阳在清寒中从西面渐渐沉落,对驼山的冷清有些怜惜。可能是云门山那个硕大无比的寿字把山的声誉,芸芸墨客都吸引去了,渐渐地,这驼山有些被人遗忘了。回想一下,刚听见驼山名字的时候,以为不过是个土丘似的小山,没有放在眼里。到如今,竟觉得这山无比好,并不比他人有丝毫的逊色,印象深深的是成熟和沉稳,有一座大山内在的品格。
由此想来,人应该像这高纵沉静的驼山,不必张扬自己的辉煌,哪怕曾力挽狂澜,也像那个清瘦的张先生,默默执着地做一些经得起岁月检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