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 是比攀冰更酷的存在

时间: 2016-12-06 15:58:49 来源:  点击: 0

资料图

资料图

不否认,攀冰是一件很酷很酷的事儿。当一次次调动着身体每一寸肌肉,得以几乎零距离接近着晶莹剔透的垂直冰壁时,那种好似挣脱地心引力的快感,会带来自由的畅快。

  然而,世上比攀冰更酷的,是埋藏在它背后一个接一个的故事。如果不曾了解,你绝不会想到在科技尚显贫瘠的100多年前,诸多攀登先驱们居然能前赴后继发明、改良出逾越这种天堑的装备与技术。

  冬季的来临,预示着攀冰季的正式到来,相信许多山友都已摩拳擦掌期盼着这一年一度才有的冰上狂欢。当冰镐稳稳砸进坚硬冰面的一刹那,一切的困难都会显得微不足道。

当天地间只剩下眼前的冰壁与自己,那种能够完全依靠自主向上的成就感,该是什么都无可比拟的。图片来源:wilkinsonvisual.com

攀冰主要为自然冰,分冰瀑与冰挂两种。无论选择哪种冰面,攀冰者能依靠的只有一副冰镐、一双冰爪、若干冰锥与路绳,外加娴熟的攀登技术。

有大仰角的冰面,是攀冰爱好者施展技术的好地方。图片来源:wilkinsonvisual.com

  上述装备与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演变史,也就是一部攀冰史。慢慢梳理它们,你会讶异于一个多世纪前攀登者无穷的智慧与创造力。

  攀冰之所以能诞生,仰赖于三大因素的成全与成熟:冰爪、技术型冰镐以及攀冰技术。其中,最先被发明的便是冰爪。

  冰爪:攀冰者最可靠的“脚”

  与徒步、低海拔登山等相比,攀冰是一项路况较特别的运动,需要在湿滑、坚硬的冰面上攀登或行走,一般的鞋具不可能实现如此活动,由此冰爪应运而生。

  冰爪雏形——早在16世纪,聪明的阿尔卑斯地区人民就已在生活中为攀冰的诞生埋下了引线,即出现了最早冰爪的雏形

  1588年,一种可以固定在前脚掌的鞋子下面,以避免打滑,并有四个钉的装备,在欧洲阿尔卑斯地区诞生,被广泛应用于猎人或牧羊人之间。

  16世纪时,生活在群山之下的捕猎者常常需要去往有冰雪覆盖的高山深处找寻猎物,其上危险的石壁悬崖与冰川成为最大阻碍。为了能够正常的在这些特殊路段行走,人们研究出了能穿在鞋子上的四齿钉。图片来源:grivel.com

  几个世纪后,伴随着数位攀登者对这种冰爪的大胆改良,各种地形的冰面攀登得以成形。

  奥斯卡与他的十齿冰爪——16世纪,人们还没有领略到山峰所具有的诱惑力,只将其看做是一种危险。直到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出现,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岩石与冰川具有的内在美感与其所带来的休闲快乐。

  伴随观念的转变,1786年现代登山运动在欧洲慢慢兴起,并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了122年。此时,一位英国攀登者发明了攀冰运动得以诞生最重要的装备之一——10齿冰爪。

  以往,攀登者应对冰面行走只能费力又费工的砍劈台阶,直到1908年,英国攀登先驱兼工程师奥斯卡·埃肯斯坦(Oscar Eckenstein)发明了10齿冰爪,才改变了这一状况。

  左为奥斯卡·埃肯斯坦,右为穿戴由他发明的十齿冰爪攀登冰面。图片来源:abraham brothers&libertymountainclimbing.blogspot.jp

  可以说,奥斯卡是第一个将理性科学思想应用到攀冰运动中的人,也可看作是现代攀冰运动真正的启蒙者。

  1908年至1909年之间,他曾在澳洲阿尔卑斯俱乐部( Austrian Alpine Club)的月刊上发表过数篇文章,不但详尽地介绍了十齿冰爪的制造、系统使用等研究结果,还对未来攀冰运动提出了与主流观念背道而驰的见解:

  在我自己的攀登经历中,很少有遇到过一个较长的冰壁通道,值得登山者花费很大的功夫去坎冰阶。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只劈砍了不足20步(冰阶)。 因此,如果有人跟我说这种方式非常有必要,我会很快回应(也许有些不礼貌):“谁想砍,谁就去砍(反正我不需要)”(信息来源:《Oesterreischische Alpenzeitung》)

  基于以上的设想,奥斯卡着手开始制作能够更快速,直接在冰面上行走的十齿冰爪。

有大仰角的冰面,是攀冰爱好者施展技术的好地方。图片来源:wilkinsonvisual.com

  上述装备与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演变史,也就是一部攀冰史。慢慢梳理它们,你会讶异于一个多世纪前攀登者无穷的智慧与创造力。

  攀冰之所以能诞生,仰赖于三大因素的成全与成熟:冰爪、技术型冰镐以及攀冰技术。其中,最先被发明的便是冰爪。

  冰爪:攀冰者最可靠的“脚”

  与徒步、低海拔登山等相比,攀冰是一项路况较特别的运动,需要在湿滑、坚硬的冰面上攀登或行走,一般的鞋具不可能实现如此活动,由此冰爪应运而生。

  冰爪雏形——早在16世纪,聪明的阿尔卑斯地区人民就已在生活中为攀冰的诞生埋下了引线,即出现了最早冰爪的雏形

  1588年,一种可以固定在前脚掌的鞋子下面,以避免打滑,并有四个钉的装备,在欧洲阿尔卑斯地区诞生,被广泛应用于猎人或牧羊人之间。

  16世纪时,生活在群山之下的捕猎者常常需要去往有冰雪覆盖的高山深处找寻猎物,其上危险的石壁悬崖与冰川成为最大阻碍。为了能够正常的在这些特殊路段行走,人们研究出了能穿在鞋子上的四齿钉。图片来源:grivel.com

  几个世纪后,伴随着数位攀登者对这种冰爪的大胆改良,各种地形的冰面攀登得以成形。

  奥斯卡与他的十齿冰爪——16世纪,人们还没有领略到山峰所具有的诱惑力,只将其看做是一种危险。直到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出现,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岩石与冰川具有的内在美感与其所带来的休闲快乐。

  伴随观念的转变,1786年现代登山运动在欧洲慢慢兴起,并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了122年。此时,一位英国攀登者发明了攀冰运动得以诞生最重要的装备之一——10齿冰爪。

  以往,攀登者应对冰面行走只能费力又费工的砍劈台阶,直到1908年,英国攀登先驱兼工程师奥斯卡·埃肯斯坦(Oscar Eckenstein)发明了10齿冰爪,才改变了这一状况。

  左为奥斯卡·埃肯斯坦,右为穿戴由他发明的十齿冰爪攀登冰面。图片来源:abraham brothers&libertymountainclimbing.blogspot.jp

  可以说,奥斯卡是第一个将理性科学思想应用到攀冰运动中的人,也可看作是现代攀冰运动真正的启蒙者。

  1908年至1909年之间,他曾在澳洲阿尔卑斯俱乐部( Austrian Alpine Club)的月刊上发表过数篇文章,不但详尽地介绍了十齿冰爪的制造、系统使用等研究结果,还对未来攀冰运动提出了与主流观念背道而驰的见解:

  在我自己的攀登经历中,很少有遇到过一个较长的冰壁通道,值得登山者花费很大的功夫去坎冰阶。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只劈砍了不足20步(冰阶)。 因此,如果有人跟我说这种方式非常有必要,我会很快回应(也许有些不礼貌):“谁想砍,谁就去砍(反正我不需要)”(信息来源:《Oesterreischische Alpenzeitung》)

  基于以上的设想,奥斯卡着手开始制作能够更快速,直接在冰面上行走的十齿冰爪。

  上图为奥斯卡十齿冰爪的原始俯视图,下图为侧面图。图片来源:《Oesterreischische Alpenzeitung》

  为了能够让上述图纸的设想变为现实,1908年奥斯卡找到了居住在库尔马耶尔阿尔卑斯镇上的一位铁匠亨利·格里戈(Henry  Grivel,其家族自从1818年开始生产阿式装备)。

在铁匠铺锻造十齿冰爪的亨利。图片来源:libertymountainclimbing.blogspot.jp

在铁匠铺锻造十齿冰爪的亨利。图片来源:libertymountainclimbing.blogspot.jp

  经过日夜的锻造与反复试验,埃肯斯坦-格里戈冰爪诞生(十齿冰爪)。这种冰爪很好的解决了前掌四齿简易冰爪的所有问题,为全脚掌型,运用优质轻量的钢材制作,坚固可靠,底部有十个长且锋利的齿点。

奥斯卡的十齿冰爪,其上还印有他的姓氏。图片来源:smhc.co.uk

  攀冰者只要穿上这种冰爪,通过转动脚踝,将齿点与冰面上的点或斜面相契合,就能快速安全地在冰面行走,而不用费时费力地劈砍台阶。

  从1910年开始,亨利开始将十齿冰爪的设计逐步通过商业渠道进行推广,但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直到后续的二十年内,另两位攀登者对其的改良。

  拿下陡峭冰壁——1913年,中尉崔默(Lieutenant Trémeau)发明了能够调节长度的冰爪,它的灵活可变得到了法国阿尔卑斯地区攀登者的欢迎,不过仅仅限于该地区使用。

早的全齿可调节冰爪。图片来源:360doc.com

  又过去了15年,1929年(又说1932年),劳伦特·格里戈(Laurent Grivel,亨利的儿子)发现攀登者们在面对角度较大的陡峭冰壁时,即便是穿戴十齿冰爪,也没有太大的用处。由此,他设计出了最早带有两个前齿的冰爪。

最早带有前齿的冰爪。图片来源:supertopo.com

  这种冰爪已非常接近现代冰爪的理念,极大化解了此前冰爪在攀登陡峭冰壁时的一筹莫展。

攀登者们穿着劳伦特改良的冰爪终于能直立行走在陡峭的冰壁上了。图片来源:climbing.com

攀登者们穿着劳伦特改良的冰爪终于能直立行走在陡峭的冰壁上了。图片来源:climbing.com

  至此,冰爪的设计原理已趋于成熟,后续的发展全都集中在对制作材料的升级上。

  1967年,美国攀登者(巴塔哥尼亚与黑钻创始人)伊冯·乔伊纳德(Yvon Chouinard)在他的乔伊纳德装备公司(Chouinard Equipment)发明出了强度更大的钢式一体冰爪,次年推出了世界首个钢性前齿冰爪。

乔伊纳德的钢性冰爪。图片来源:heavywhalley.wordpress.com

  不过,冰爪只解决了攀冰的一半难题,如何在大仰角甚至垂直冰壁向上攀爬,成为了下一个亟待解开的困局。

  技术型冰镐:大仰角垂直冰壁的突破

  有了行走在冰壁上特殊的“脚”,创造力无限的攀登先驱们当然不会就此满足。于是新一轮的创新与改良者们出现了,将以往笨重的冰斧变为了灵巧的技术型冰镐。

  一只手就能用的冰镐——除了制作具有革命意义的十齿冰爪,奥斯卡还创造性地改良了当时沿用了很久的120-130厘米长的冰镐,将其缩短至85-86厘米,仅用一只手就能够使用。

  奥斯卡的十齿冰爪与更短小易用的冰镐,让当时的攀登者能够很快通过大部分较平缓的冰面,仅在剩下的陡峭冰壁时才采用劈砍冰阶。这大大节省了攀登时间,也为后续真正的攀冰运动诞生提供了演变雏形。

奥斯卡改良冰镐时的配件。图片来源:Glencoemountaineer.com

  仰角垂直冰壁的突破——上世纪70年代以前,有着大仰角的冰壁攀登始终横亘在登山探险中,许多登山家不得不因此放弃对某些优美路线的攀登。这种状况在1967年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

  那一年,乔伊纳德在乔伊纳德装备公司自主发明了曲柄的技术冰镐,让冰壁攀登变得更省力。

左为乔伊纳德的“零号”冰镐。图片来源:heavywhalley.wordpress.com

左为乔伊纳德的“零号”冰镐。图片来源:heavywhalley.wordpress.com

  1969年,他又铸造了首把下弯式反角度鹤嘴型——一种具有推动现代攀冰运动意义的冰镐就此诞生。它可适应各种冰雪地形攀登的冰镐,并直接推动了攀冰爱好者挑战更高的冰壁难度。

左图为乔伊纳德设计的前嘴弯曲冰镐。图片来源:heavywhalley.wordpress.com

  这把冰镐,是乔伊纳德与登山队队友、航空工程师汤姆。弗洛斯特共同打造发明,确保攀爬者在拉动镐把作引体向上时能够咬紧冰面,即使在垂直冰壁上也能稳固锁定。

  两年后,乔伊纳德-弗洛斯特冰镐成了当时登山界内的热销商品,众多之前“不可攀登”的垂直冰壁被使用这一新式武器的攀登者成功登顶,攀冰运动进入了全新时代。

  攀冰技艺的逐步出现

  在攀冰装备最重要的冰镐、冰爪逐步被重新设计与改良的过程中,世界各地勇于尝试的攀登者们在20世纪30年代也逐步摸索出了两套不同的攀冰技艺,即现今最基础的法式与德式攀登。

  法式攀登——这种攀登方式的出处已不可考,据说是在1913年崔默中尉设计的可调长度冰爪广泛使用于法国阿尔卑斯地区后,一种用一支大冰镐攀爬,采用“两点支撑,一点移动”,将脚面贴冰面的攀冰技术开始出现,后以发明地取名为“法式技术”。

法式攀冰技术图示。图片来源:rockice.info

  这种攀登方式有着一个致命的弊端,即在冰壁坡度大于60°时,无法成行。不过,大约20年后,此方式就被聪明的德国人改良了。

  德式攀登——1938年,德国人和奥地利人使用装有前齿的冰爪首登艾格峰,大大提高了攀登效率,使用前齿的“德式技术”随之产生。

用德式攀冰技术在柏思农冰川( Bossons glacier)上攀登的登山者。图片来源:alpinejournal.org.uk

用德式攀冰技术在柏思农冰川( Bossons glacier)上攀登的登山者。图片来源:alpinejournal.org.uk

  这种技术采用类似攀岩的“三点固定、一点移动”方式,运用两支小冰镐,轮番插入冰雪坡中交替上升或下降,非常适合攀登60°以上的大仰角冰壁。

  以上两种方式的发明,让不同地域的攀登者们出现了分歧,互不承认技术价值。这种分裂,让本已呼之欲出的攀冰运动受到了小小阻碍。大约40年后,乔伊纳德以一本“攀冰圣经”,化解了这场争议,也宣告了现代攀冰运动的正式诞生。

  攀冰技术的改良——其实在很早的时候,乔伊纳德就发现了法式与德式技术的“水火不容”:

  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各国,攀冰和攀雪实际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脚掌贴地(或法国式)的铁钉法,另一种是踩着铁钉前方。这两种技法都已经相当成熟,但没有一派愿意承认其他方法的价值。(信息来源:《攀冰》序言,作者伊冯·乔伊纳德)

  对此,他认为不应偏废哪种技术,取长补短将其融合改良才能真正适应现代攀冰:

  你或许可以用单一的攀登技法走遍天下——许多人仍在这么做,但这不是最有效的方式,你也很难获得非常有趣的攀登体验。

  这就像你只懂得一种舞步那般单调。当音乐变换时,你仍在跳舞,却跟不上节奏。

  因此,在这些事情上,我们不可以走极端。现在,所有最优秀的登山者都知道并且在实践中应用这两种技法。(信息来源:《攀冰》序言,作者伊冯·乔伊纳德)

  于是,他花费了整整12年的时间,亲自去往世界主要国家研究当地的攀冰,最终成书《攀冰》(ClimbingIce)。这本书提出了一种统一的技法,有人将其称为“美式技术”,也即现在仍旧沿用的攀冰技巧。

双脚呈三点钟位置,法式(脚掌着地)和德式(前齿攀登)技术的结合。图片来源:rockice.info

双脚呈三点钟位置,法式(脚掌着地)和德式(前齿攀登)技术的结合。图片来源:rockice.info

  这种技术将法式与德式进行了巧妙的融合,在冰坡角度较小(<45°)或容易踏入的软雪时,采用冰爪着地的法式步法,德式的前爪步法则适用于陡于45°的冰坡,或者极为坚硬的冰壁。

  现代攀冰运动诞生——《攀冰》一书的出版,让诸多攀登者清晰了解了世界各地的冰壁魅力,此后攀冰成为一项独立于登山、攀岩的项目,并拉开了它接近半世纪的精彩大幕。

  各地开花的攀冰路线

  有了成熟的装备与技艺,攀登者们一方面得以更容易地突破以往无法企及的雪峰攀登路线,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攀冰路线被发掘,并形成了若干攀冰运动的集中地。

  将攀登带到一个新高度——从20世纪80年代晚期开始,先进的攀冰装备与技术将登山运动的难度带到了一个新高度。

  1988年4月初,一支包括美国攀登者艾德·韦伯斯特(Ed Webster)、罗伯特·安德森(Robert Anderson)等组成的队伍前往珠峰,想在没有夏尔巴支持下开辟一条东壁无氧新线路。

  抵达C1后,一道15米多宽的冰裂缝挡住前路。最后,他们使用当时的攀冰技术先探至30多米深的裂缝底端,再用人工攀登方式攀爬冰壁,在冰裂缝的另一端架一套蒂罗尔横渡,才得以成功渡过,并打通了南坳路线。

  1991年,美国冰壁攀登家杰夫·洛(Jeff Lowe)也借助攀冰,开辟了一条在此被认为“世界上最恐怖,并无法攀登”的艾格峰新路线。

杰夫的北壁攀登路线。图片来源:radclimbers.blogspot.jp

杰夫的北壁攀登路线。图片来源:radclimbers.blogspot.jp

  整个攀登中,杰夫用了60个冰锥和岩石锥,冰壁难度达6级,岩壁难度达到5.10级。

北壁攀登中,在陡峭冰壁上下撤的杰夫。图片来源:vimeo.com

北壁攀登中,在陡峭冰壁上下撤的杰夫。图片来源:vimeo.com

  著名路线——90年代后,在诸多攀冰爱好者们寻找享受冰上乐趣的地区中,瑞士与加拿大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与气候环境,被冠以“攀冰首都”的美誉,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攀冰者前往,并由此诞生了许多经典的“国宝级”路线。

  位于瑞士伯尔尼高地坎德施泰格的施陶河瀑布(Kandersteg Staubbach)是迄今攀冰者最爱的自然圣地之一。

从一条冰瀑的顶端俯视坎德施泰格。图片来源:adriannelhams.blogspot.jp

  在此地区的一面冰壁上,就有若干条经典攀冰路线。

已成为度假胜地的施陶河瀑布,周边有许多经典的冰壁线路。图片来源:adriannelhams.blogspot.jp

  上图中的路线,从左至右依次为:

  A – 蓝色奇迹路线(Blue Magic, V+ 180m)

  B – 强大贴纸路线(Mehr Power durch sportliche Aufkleber,VI 50m)

  C – Baretritt V+ 70m

  D – 无名路线(IV+ 165m)

  E – 无名路线( IV 50m)

  F – 旅游整体路线(Reise Integral,VI 80m)

  G – 格林路线(Grimm,IV 50m)

  H  - 汗扎河路线(Haizahne,V+/VI- 120m)

  I – 莱德皮森尔/格罗尔路线(Rattenpissoir/Groll,V+ 170m)

  J – 奥伯尼姆路线(Arbonium,IV+/V- 260m)

  H – 企鹅路线(Pingu,V+ 200m)

  “蓝色奇迹”路线,是许多攀冰者的最爱之一,180米的高度差配合上天然的蓝冰,若能登顶一定妙不可言。

浑然天成的蓝色奇迹。图片来源:adriannelhams.blogspot.jp

  除了瑞士,位于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威尔斯格雷省公园(Wells Gray Provincial Park)里的汉默肯瀑布(Helmcken Falls),则是目前世界上攀冰难度最大的地方。

汉默肯瀑布高141米,为加拿大第四大瀑布。图片来源:stories.sandisk.cn

  在此,诞生了若干条顶级难度路线,例如2011年12月10日,加拿大攀登者威尔·加德( Will Gadd)与蒂姆·埃蒙特(Tim Emmett)完成了一条名为“冰喷(Spray On)”的新路线,难度达到骇人的WI10级别。

攀登中的加德,与在其下做保护的蒂姆。摄影:Christian Pondella

攀登中的加德。摄影:Christian Pondella

  加德也成为这个海拔为4137米瀑布的第一位攀登者,事后回忆时他说:

  这是我攀过的最佳单绳距冰路线。技术性强,力量足,有趣味,很微妙,够陡峭,而且整个绳距不用一个干攀动作。

  当绳子挂进Spray On顶部保护站的链条上时,我默默地向Jeff Lowe喊了一声--我们美梦成真了。(信息来源:《冒险队长|攀冰史上第一个WI10级路线的诞生》)

  制造冰壁——加拿大与瑞士的天然冰壁毕竟有季节性,慢慢地已不能满足队伍壮大的攀冰群体。因此,从90年代中期起,人们便开始利用人工的方式制造永久型冰壁: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狂热的攀冰者拿着橡皮水管和草皮用的洒水器,从峡谷上端往谷底洒水,试着制造更多人工冰瀑。因为寒冷的气候与又深又陡的地形,人工冰瀑的制造非常成功。(信息来源:攀冰者Cliff Ransom)

  这样的方式,让如今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大章克申市以南,一个人口仅为800人的优瑞(Ouray)小镇成为了世界上最为闻名的人造攀冰公园与攀冰培训所在地。

优瑞攀冰公园中的攀冰者。图片来源:ourayicepark.com

  优瑞攀冰公园依靠着安肯帕格里峡谷建立,于1994年对外开放,至今已有200多条攀冰与冰岩混合路线。每年一月,此处还会举办世界级的攀冰节。

  难度分级——伴随各地多条线路的开发,攀冰的难度体系也逐步建立。与登山等活动一样,攀冰路线的难度由有经验的攀登者首登后确定,其参照物为不随季节和时间变化永久性的阿尔卑斯攀登路线。

  1级难度:平坦的冰面;

  2级难度:短的冰坡(台阶)达80度以上,整体平缓,50-60度。确保点坚固间距小;

  3级难度:整体冰坡达到80度,但有小台阶可以站立。确保点相对稳固;

  4级难度:部分冰壁垂直。路线相对复杂,有薄冰或岩石地段;

  5级难度:绳距之间长而陡峭,几乎没有舒适站立的地方。设置确保点需要较高的技巧;

  6级难度:整个绳距完全垂直。设置确保点困难;

  7级难度:垂直薄冰或冰屋檐。冰面不结实。确保点不可靠(冰上保护基本不可用);

  8级难度:最艰难的攀冰路线。(信息来源:《登山圣经》)

  在此基础上,杰夫又细化分出了永久性冰壁(AI)和季节性冰壁(WI)。至此,现代攀冰运动的体系全数建立,为2000年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难度与速度齐飞

  经历了90年代攀冰运动的井喷式发展,2000年后至今更纯熟的攀登技术与更为先进的装备条件,使攀冰运动无论在难度还是速度上,都迈入了快车道。

  同时,涌现了一批卓越的顶级攀冰者,除开上述的加德、蒂姆,还有丹尼·阿诺德(Dani Arnold)、盖·拉格奥(Guy Lacelle), 奥黛丽·葛来比(Audrey Gariepy)等。

  这一时期的攀冰者个人色彩浓厚,且女性身影逐渐增多,同时非常重视在视觉设计上进一步享受攀冰带来的快乐。

  难度更大——近几年,攀冰运动在难度上的不断超越,着实令人惊叹攀登者们的探索精神。

  2015年1月底,因气温骤降,横跨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纽约州的世界第一大跨国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变成了“冰瀑”。

  28日,47岁的加德与其34岁的女友莎拉·许尼肯(Sarah Hueniken)来到壮阔的瀑布下,选择从冰冻的霍斯舒瀑布(落差为46米)左侧边缘一条宽9米的泡沫状冰体进行攀登。

即将抵达顶部的威尔·加德,旁边未结冰的瀑布一泻而下,场面十分壮观。摄影:Christian Pondella

  最后,加德成功完成登顶,成为史上首位征服世界最有名瀑布的人:

  瀑布的力量太强大了,让人感到震撼,由衷的觉得自己很渺小。我从未有过这样的体验。(信息来源:《牛人攀冰征服尼加拉瀑布 成全球第一》)

  这条线路,加德评定等级为6,在攀冰难度等级中位列第二。

  另一条难度咋舌的路线诞生在2016年2月,由蒂姆与其斯洛文尼亚攀登者克莱蒙·普莱(Klemen Premrl)在熟悉的汉默肯瀑布完成,取名Interstellar Spice。

Interstellar Spice路线。摄影:aVision Photography/Chris Collacott

  该路线尚未定级,但从对它的描述中就可窥见一二:

  此路线陡峭的绳距长度为260英尺,凹凸区域为30米,从Clash of the Titans(难度WI 10+)线路开始,随后向左侧延伸通过一系列岩顶部分。路线包括两个岩壁岩点,随后需要通过位于冰柱迷宫的28个螺栓距离,最终来到山洞边沿处的蘑菇状部分。(信息来源:《Emmett和Premrl首攀史诗般攀冰线路-Interstellar Spice》

  大幅提速——除了逐步攀升的难度,近年许多优秀攀冰者对经典线路的重新演绎,让该运动的速度快到难以置信。

  2014年3月9日,1984年出生的瑞士攀登者丹尼·阿诺德(Dani Arnold)以27分13秒打破了徒手自由攀登攀冰经典线路Crack Baby的记录。

攀登中的丹尼。图片来源:community.mammut.ch

登顶后展示新纪录的丹尼。摄影:Thomas Sent

  Crack Baby线路于1993年由攀登者XavierBongard和MichaelGruber首攀,高度为340米,难度IV,WI6,8个绳距。即便对一般训练有素的攀登者来说,攀登此线路也需要一整天。

经典的Crack Baby线路。图片来源:Camptocamp.org

经典的Crack Baby线路。图片来源:Camptocamp.org

  此外,2012年,美国攀冰者山姆·伊莱亚斯(Sam Elias)与艾米丽·哈林顿(Emily Harrington)也仅用了30分钟,就完攀高约45米的Rigid Designator路线(位于美国科罗纳多州Vail州内最著名攀冰路线)。

  女性倩影——2000年后,纯透的冰壁上还多了很多婀娜的倩影,一批女性攀冰者也展现出了卓越的耐力与技能,并在期间将“力与美”诠释到了极致。

  2000年就开始从事世界攀冰竞赛的德国攀冰者英纳斯·帕博特(Ines Papert)是目前唯一一位连续多次获得世界攀冰冠军的女性。

攀登中的英纳斯比男性攀冰者多了一分柔美。图片来源:studio/nanuuq

  另一位攀冰界的女神,则是1992年出生的美国攀登好手莎萨·迪盖丽恩(Sasha DiGiulian),她曾成功挑战尼亚加拉的新娘面纱瀑布(Bridal Veil,世界著名攀冰圣地)。

灵动向上攀登的莎萨。摄影:Andy Mann

  视觉冲击——除了从技术、攀登过程中收获肾上腺素激增的快乐外,近年来攀冰者们更是无限开拓了这项运动在美感上的呈现,比如会趁着极光出现时向冰壁发起冲击。

攀冰者麦克·司徒阿特(Mike Stuart)在贾思帕国家公园内,携着极光攀登。摄影:Paul Zizka

攀冰者麦克·司徒阿特(Mike Stuart)在贾思帕国家公园内,携着极光攀登。摄影:Paul Zizka

追溯攀冰的历史,仅不足50年,但却极快地收获了世界范围内的热爱。这其中,有着人类对美丽事物的本能吸引:

  冰川最吸引我的就是它的不断变化性,当知道每次看到的景色可能全世界只有我一人能够欣赏到,就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下去一探究竟。(信息来源:美国攀冰者杰拉德·卡尔森)

  但更重要,是深埋在攀冰运动中人类不停发挥创造力,探索不可能的精神。正是无数先驱的智慧,推动着攀登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行。

  2022年,攀冰有可能会被纳入冬奥会,我们期待着这项浓缩人类无垠创造力的运动,也能在竞技场上大放异彩。

( 作者: 编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