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马”四年,给成都带来了什么?

时间: 2020-11-29 15:56:13 来源:  点击: 0

成千上万人跨越山海,因为一场“成马”相聚在这座城市。11月29日,2020成都马拉松(以下简称“成马”)就要开跑。

这已经是“成马”第四年。四年来,从成为中国首个大满贯候选赛事,到完赛成绩可获得世界田联和AIMS认证,成马不仅成为成都的城市IP,其蕴含的体育精神更是浸润改变着这座城市。让这座“安逸之城”,更添了“活力无限”。

2017年,成都城区主干道上开启“第一次奔跑”,也是这一年,“三城三都”走进成都人的生活;

四年之后,今年“成马”将在金沙遗址博物馆、杜甫草堂、青羊宫、宽窄巷子、人民公园、天府广场等城市地标中穿越古今,这些,恰恰是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最好解读。

四年,赛事与城市互相改变、促进、成就,一声令下,从成都灿烂的古文明跑向澎湃的新时代。

▲成都马拉松赛事 资料图

从4万到近10万

成都跑向世界,世界跑进成都

2017年9月23日上午8时,2017成都国际马拉松赛正式鸣枪开跑。来自智利、阿根廷等35个国家和地区的两万名选手,奔跑在天府大道的赛道上。“成马”的盛况,通过各大网络平台的直播,展现在全球亿万观众面前,由此落下成都马拉松历史第一笔:成都跑向世界,世界跑进成都。

那时候,成都绿道刚刚开始建设,天府绿道规划图上那只“绿色蝴蝶”尚展翅待飞。

随着“成马”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上面的数字,也在不断创造历史——2018年,“成马”吸引了全球54个国家5万余人报名,参赛规模扩大到2.8万人。去年,报名人数已从最初的4万上涨至近10万,最终中签的3万名选手一起站上赛道,穿越成都大街小巷,领略公园城市的魅力。也是这一年,年仅3岁的成都马拉松成为国内首个世界马拉松大满贯联盟(WMM)的候选赛事,成为一匹异军突起的黑马。

四年间,一个更大的改变,来自“成马”赛道。2018年,“成马”赛道新增三分之一的天府绿道,让选手在赛道上感受天府绿道之美。

从最“耿直”的赛道,到“贯穿古今”的经典线路,每年“成马”举办日,成都都给全世界的跑者和游客们,拿出一条集厚重历史、繁华现代和生态文明于一体的赛道。这条赛道从金沙遗址博物馆,途经琴台路、安顺廊桥、四川大学、望江楼公园、东湖公园、天府国际金融中心、环球中心、天府绿道桂溪生态公园,最终抵达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这条赛道,也让“成马”获2018年中国田径协会特色赛事“最美赛道”奖。

随之而来的是品牌价值的提升。国际知名的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发布了《2018马拉松赛事媒体曝光价值报告》,报告选取了中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和成都等具有代表性城市的大型马拉松赛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6场马拉松所有赞助商获得媒介曝光时长和媒体价值,成都马拉松以12小时12分7秒的总时长和2710万的总媒体价值排名第一。

▲2019年10月27日,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大道,马拉松开赛。王勤 摄

“成马”只是开篇

越来越多的体育赛事选择成都

就在“成马”第一年,2017年,成都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塑造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国际标识,提升城市文化沟通力和全球传播力。

事实上,“成马”四年的发展史,只是成都推动建设“赛事名城”的缩影,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和国际规模赛事,选择在成都落地开花。

中国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指出,中国的城市走向世界体育名城有两条路径:一条是北京模式,通过举办奥运会、亚运会综合性赛事来实现城市在全球的影响力;另一条是上海经验,通过举办国际单项赛事最高级的赛事来提升城市的影响力。而成都的创新在于,博采北京模式和上海经验的众长。

从最近的2019年来看,据中国田径协会今年发布的《2019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从城市来看,除直辖市外,2019年,成都以57场的规模赛事数量,稳居全国第一。除了世界马拉松大满贯联盟官宣成都马拉松成为中国首个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同年6月,国际铁人三项联合会和国际篮联分别授予成都“黄金主办城市”称号。

这一年,成都还成功申办2021年大运会、2022年世乒赛、2023年亚洲杯、2025年世运会等重大赛事,并成功举办第18届世警会、国际篮联三人篮球世界巡回大师赛、国际网联青少年网球年终总决赛、国际乒联男子女子乒乓球世界杯等32项国际赛事,还成功引入亚洲体育舞蹈联合会总部,实现全市国际组织总部落户“零”的突破。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世界范围内体育赛事遭受重创的大背景下,成都逆势出击,成功获得2020羽超、中甲和WCBA三项国内高级别职业联赛的承办权,并成功举办了2020全国射箭锦标赛。

再往后看,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是中国西部地区首次举办的世界级综合运动会;2022年,第56届世界兵乓球团体锦标赛将让“国球”在成都跳跃……

一场场赛事带来的,不仅仅是流量的涌入和经济的激活,还有城市形象的传播。第18届世警会期间,世警联合会主席拉瑞.柯林斯就盛赞成都“举办了史上最棒的一届世警会”,认为成都办赛的精彩表现“让世界有更充分的理由去期待一个更加精彩的世界赛事名城”。

相关产业也被拉动——2017年成都体育产业共实现收入558.08亿元,2019年一举突破700亿元,今年有望破800亿。

▲2019年8月9日,2019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龙舟比赛现场。孙琳 摄

赛事促进城市有机更新

“安逸之城”更添“活力无限”

这四年,“成马”也改变了成都城市气质,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跑友”已经成为成都人社交的另一个密码。

在这背后,是世界最长的绿道系统密织成网,“15分钟健身圈”正在市民“家门口”呈现。2020年已建成的3689公里天府绿道,植入体育设施1200余处,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国民体质中心100%覆盖,街道(乡镇)全民健身设施全覆盖。这些,让成都人随时随地都可燃烧卡路里,也让体育改变着成都人的生活方式。

据成都市体育局携手智能运动平台咕咚联合发布的《成马四年,成都跑者行为大数据》显示,近四年来,成都市民最爱的运动类型中,跑步以65%的占比高居榜首。成都跑者人数,较四年前增长86.4%。这表明,运动和健康,已成为越来越多成都人生活的重心。

在运动场景中,天府绿道不仅有力支撑了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也给成都人提供了一个运动健身的最佳场景——咕咚大数据显示,四年来,成都最受跑者欢迎的跑步路线从小区、公路,变成公园、大学校园。截至2020年10月,成都最热门跑步路线中,青龙湖湿地公园跑场、锦城湖6公里跑场位居前两位。

这四年,“像成都人那样生活”成为热词,成都一次又一次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体育功在其中——咕咚大数据显示,四年间,成都跑者年人均跑步里程增长近1倍。其中,近4成跑者每周跑步次数大于等于3次;成都跑者单次跑步里程达半马标准人数增长58.79%,高于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的平均增长39.52%;成都跑者单次跑步里程达全马标准人数增长44.24%,与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持平。

▲2020年9月30日晚,东安湖体育公园“一场三馆”历经76天时间实现泛光照明首亮

从谋城到营城

“幸福城市”的城市发展和市民收获

体育如何改变一座城市?成都龙泉驿区东安新城的崛起之势,正是对“体育改变城市”的生动注解。

8月18日,东安湖体育公园内,世界上最大“太阳神鸟”图案在2021成都大运会主场馆体育场呈现。在成都大运会、成都“东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多重战略机遇叠加之下,东安新城加速长成。

东安街道党工委书记黄与红表示,街道从落地起就“自带光环”,肩负城市示范区、产业增长极的使命,承载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期盼。“白纸作图、平地起楼。”乘体育赛事之势,该片区也将改变过去产业单一、发展滞后的面貌,按照公园城市的理念重新打造,集产业、生态、生活、城市功能于一体,成为市民居家生活的首选。

赛事经济作为一种流量经济,当比赛结束后,人群和关注度逐渐发散,如何有效承接和转化大型赛事红利,也是成都即将面临的课题。

就在前两天,在成马发令枪打响前、大运会筹备的最后冲刺阶段,成都召开了2020世界赛事名城发展大会暨成都市体育产业大会。大会期间,成都对外发布了“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机会清单”,邀请有识之士来成都共建赛事名城。

谋赛、营城、兴业、惠民,提升城市服务能力、让群众分享赛事红利,才是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最终落脚点。亚洲体育产业协会副主席林显鹏在会上就成都体育产业经营与城市更新的命题给出建议:利用以东安湖体育公园为代表的大运会场馆建设,在未来打造城市商业综合体;推动体育主题公园的建设,以此推动公园城市建设发展;加强户外运动小镇建设,打造户外运动重要节点等。

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认为,目前成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已经能够满足大型赛事举办,接下来就是要做好赛事营销,“办好赛事是最低要求,取得经济效益,获得精神、文化收益是赛事营城的更高要求。”

这是“成马”一路奔跑的意义,也是成都一路奔跑的意义。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 作者: 编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