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多运动 秋燥不上身

时间: 2017-09-18 16:01:04 来源:  点击: 0

入秋后,天气变得干燥,容易上火便秘,皮肤会出现干涩瘙痒、长斑长痘等现象,这些都是秋燥的症状。应对秋燥不仅仅需要内外调养,规律的锻炼可保持人体内旺盛的新陈代谢。

秋天到了,天气不再炎热,很多人都想在这个温度适宜的季节健健身,但却不知道该做什么运动。四川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张允提醒:“初秋,很多人可能会出现干咳,皮肤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敏感、干燥。尽管气温还很高,夏天余温还在,‘秋老虎’尚且发威,其实,气候已经发生了变化,节气的更迭,已经无声无息地进行。因此,即使气温继续居高不下,大家也要应时而动,及时调整自己的饮食起居,以防秋燥乘虚而入。”

防秋燥要润肺

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张允介绍,秋燥是中医的概念,《黄帝内经》上说“秋冬养阴。”意思是说,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秋燥”并不是指单一疾病,而是统指秋天发生以“肺系症状”为主的一系列表现。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因湿度过低,影响上呼吸道及口腔粘膜湿度,因而引起干燥所致,虽然不是严重的疾病,但是稍有疏忽,仍可能会引起其他疾病。

相对于身体的干燥,受影响最重的就是肺部,其次是皮肤和心脑血管。中医认为肺为娇脏,也是人体内部每天与外界联系最多的部位,所以很容易受到伤害。轻者胸闷气短、干咳少痰,重则出现哮喘、咯血等病症。如果不引起重视,就会引发气管炎及支气管炎等疾病,这样就为冬季呼吸系统疾病的发作埋下了隐患。

同时,秋季人体早上血液黏稠度比其他季节更高,这样就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形成血栓等疾病。特别是老年人要引起重视,比如早上起床后,要多喝一些蜂蜜水,既能及时补充体内的水分,又能防止体内太燥引起的便秘。

要坚持户外运动

秋燥症主要靠预防,应从精神调养、饮食调整、加强锻炼等多方面去协调。

张允说,中医养生有天人相应一说,所谓天人相应是指人与天地相顺应,随四季的变化而调整作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阴是养人体收敛的状态,一般在春夏提倡晚卧早起,有助于阳“长”,秋冬早卧早起,有助于敛“阴”。秋季气候干燥,但清晨天高气爽,是一日当中最舒适的时候,早睡早起的习惯,利于收敛神气,使肺不受秋燥的损害。

在保证充足的睡眠后,增强身体素质,适当锻炼也是预防秋燥的好方法,特别是可以保证机体顺利地从夏热过渡到秋凉,以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抗寒能力。

张允建议,要坚持户外运动,根据各自的体质、兴趣和爱好,积极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如打太极拳、慢跑、散步、爬山、登高。最好选择在公园、树林等空气湿润度较高的地方,能让人体及时吸收大自然的湿润空气。另一方面,秋季也是步行运动的绝佳时机。一般情况下,运动时间维持在一个小时左右,这样对于消耗脂肪的功效才会更加明显。总之,有规律的锻炼可保持体内旺盛的新陈代谢。

运动量不宜过大

运动防秋燥,要掌握好运动项目和地点,还要注意运动强度的变化。

张允表示,不管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兴趣爱好如何,都可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项目进行户外运动锻炼,对于久居闹市的人来说,新鲜的空气、身体的运动,外加愉悦的心情,能赶跑秋燥,但运动量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剧烈。最好每次锻炼都能使身上有发热感觉,稍微有汗就停止。并且避免选择在马路边锻炼,毕竟秋高气爽,灰尘特别容易扬起来。运动完,可以吃些梨之类的水果,喝点蜂蜜水,好保持喉咙跟肺部的湿润。

此外,张允也提醒健身者,秋天多雾,雾天不适宜户外运动。清晨不适宜在林木茂密处运动,因夜间树木释放二氧化碳很多,氧气含量少,对健康不利。要防止过度疲劳,过劳可使汗液外泄,津气流失。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也不宜剧烈运动,避免引起血压突然升高和诱发心绞痛、心衰。

( 作者: 编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