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乘车旅游,那么清晨由中甸县城出发向东南100多公时,中午时分便到达三坝乡白地村境内。此时,你会远远地看见在翠绿的掩映中,有一处壮观的晶白在阳光下熠熠闪耀。这是一片和特殊的岩溶地貌,由于地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泉水下流,所到之处形成白色碳酸钙沉演物,呈现也了高低错落的梯田状。远远望去,犹如一道凝滞的瀑悬挂在苍翠欲滴的山腰,又似一块玉雕的屏障,在阳光下滟滟泛光。这里就是纳西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东巴教的第一圣祖丁巴什罗从西藏学经回来,途经白水台,被其美景吸引,就此留下来在这里设坛传教,由此白水台便成为东巴教的圣地。第二祖师阿明什罗也在此修行,并创造了东巴象形文字,编写东巴典籍。在白水台对面的山腰上有一喀斯特溶洞,据说这儿就是阿明祖师研习经文的阿明灵洞,纳西人称之“阿明尔可”。正是因为白水台特殊而具有神秘色彩地位,所以各地的大东巴都要到白地修行求径,这样才算得上是个合格的大东巴。
白水台在纳西语中的意思是“逐渐张大的花朵”,在东巴教的教义中,白色被认为是一种吉祥色,一种神胜的色彩。自古以来,白水台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因其随山势自高而下占地约3平方公里,形似梯田,纳西人将其传说为创世之祖美利东和美利色示范纳西子孙耕田造地的模型,所以白水台又被称为“仙人遗田”。白水台的左侧有一泉台,形状好似一弯新月,清泉盈盈四溢,相传是仙女梳妆的地方。泉台下侧还有一石穹隆,洁白如玉,形如怀孕女子,这是当地群众生殖崇拜的场所,纳西族一直保持着母系氏族社会的风俗,因此这种景观在许多地方都可见到。寻阶而上,在白水发源处有一块石壁,据说释理达多法师曾在此修行,因此这块石壁又被称为“释里达多禅定处”,望之使人不禁联想起少林寺里的达摩面壁处。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恶习不改”,欣赏过白水奇景后,总忘不了在就近的石壁上做一番刻文抒怀,其间也有一些不错的,在众多诗文中流传最广的一首,为明嘉靖年间,丽江知府木高所题,由白水台步行二十分钟,到达北侧的深谷,在一片荆棘丛林的掩映下,便可看到一块字迹尚很清晰的摩崖诗刻,赞美白水台,署名“长江主人”
五百年前一行僧,曾居佛地守弘能。
云波雪浪三千垄,玉埂银丘数万塍。
曲曲同流尘不染,层层琼涌水常凝。
长江永作心田主,羡此高人了上乘。
当代著名作家李霖灿曾赋《白水台》:“白水台前初惊眼,悬流真作白玉注。漫凝凝脂塑云水,却喜白玉泻瀑布。琼流瑶液何时起?银塍玉埂已无数。涌波迭台相堆积,漪纹网路自回互。细细缕织云水态,莹莹石上流不去。终日静观看不足,如展秋水洛神赋。大士何地需一苇航,请试人间凌波步。”
在清光绪年间修订的《新修中甸县志稿本》中对白水也有生动的描写:“泉流滚滚,似乳非乳,而长白焉;波浪潆潆,是水非水,而长黑。风来水面,墨花梅蕊之纹;日映溪头,鸦背鹤氅之色,是以往来骚客,无不心爱而神赏焉。仲春朔八,士人心俗祀为祭,贽币承性,不禁百里而来;进酒献茶,不约千人而聚。此一奇也,亦胜景也。”文中结尾提到的“仲春朔八”祭祀便是指纳西族人一年一度的“潮白水”大会,十分热闹、隆重。
游览白水,还可见识纳西传统的东巴纸和墨的制作工艺,以及纳西族古老而精彩的服饰。也许还会看见一群孩子光着屁股在台上戏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