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摩崖刻石

归属:雅安旅游景点 点击:0 

二00四年三月在荥经县烈士乡境内发现一汉代摩崖刻石。经专家实地考察,证实是汉代原刻。据内容判断,该刻石就是自宋代以来碑刻志书记录有序的《何君阁道碑》(也称尊楗阁碑)。

刻石位于荥经县城西约10公里的烈士乡冯家村,下临荥河,上为峭壁,刻石面朝西北高约200厘米,宽约100厘米的人工凿成页岩断面上,刻石以西分布有约30×30厘米的栈道孔洞。刻石布局略呈正方形,宽73厘米,高65厘米,四周凿有边框。文字共52字,排列7行,因字形繁简任意结体,每行7字、9字不等。刻石文:蜀郡太守平陵何君,遣掾临邛舒鲔将徒治道,造尊楗阁,袤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就,道史任云陈春主。记录了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时期修建一段栈道的情况。刻石风格具有典型的早期汉隶特征,是篆书向隶书的演变过渡代表。结体宽博,横平竖直,波磔不显,古朴率直,结构严密,中锋用笔,以篆作隶,变圆为方,削繁就简。

宋洪适《隶释》载《何君阁道碑》全文52字,与此次发现的刻石文字完全相同。并记: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光武中元二年刻此碑,蜀中近出,东汉隶书斯为之有,字法方劲,古意有余。并对阁道之阁本意和光武帝时期建武中元二年号并列进行了详细考释。洪氏《碑式》其文7行,字数不等,或6字或9字。宋晏袤跋《开通褒斜道刻石》:“书法奇劲,古意有余,与《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体势相若。今‘何君碑’不传。”《墨宝》记:“此碑出于绍兴辛末(115年),在荥经县,以适邛笮之路也。”清冯晏海《金石索》据《古刻丝钞》载有“何君阁道碑”拓本缩样,共6行,每行9字,末行7字。清康有为对“何君碑”盛赞有加。民国十七年版《荥经县志》载,二十世纪初,荥经举人汪元藻托皖人沈鹤子据《金石索》临摹刻碑,立于荥经中学。近代邓少琴据此收入《益部汉隶集录》。该碑上世纪50年代覆埋于地。

据以上记载考证:洪适描述“何君碑”与现在发现刻石行数和每行字数完全一致,当为所见刻石拓本,可能因刻石底面平整,结体规范,布局谨严,故误为碑。而晏袤言其时失传。《金石索》等拓本,应为伪刻,《益部隶书集录》等更误。《何君尊楗阁刻石》当为唯一刻石,不再有他碑之说。

荥经是秦汉时期严道的治所,汉严道古城遗址东距《何君尊楗阁刻石》15华里。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牦牛道的起点。《华阳国志》:“(严道)道至险,……回曲九折,乃至山上。”回曲九折,即指九折坂,翻越九折坂即为牦牛县地界。九折坂位置的具体所在,是研究汉王朝重视开通的西南夷古道路线,牦牛道治所,严道辖区范围的关键。《读史方舆纪要》言九折坂在荥经凰仪乡大相岭上,后之志书纷纷附合。大概因唐宋以后茶马古道即翻大相岭之故。尊楗阁修建由蜀郡太守亲自组织,耗工近两千,在古代是一项大型的基本建设,当是通西南夷古道上的重要工程。而这次刻石的位置是在严道城以西,而大相岭在以东,可知严道是牦牛道是沿荥河西上荥经三合乡代黄沟(其间有盘桓山路,俗称九倒拐),至今泸定冷渍一带。这也附合康藏史专家任乃强先生《川康交通考》说牦牛县治在打箭炉(泸定)一带,而汉源清溪一带,本属严道辖境。

这次《何君尊楗阁刻石》的发现,廓清了历代对《何君阁道碑》这一名“碑”的认识。纠正了以前对九折坂位置具体所在的认识,对研究西南民族、古代交通、区域治所以及书法史及书法艺术研究等学术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上一篇:严道古城遗址
下一篇:荥经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