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第,即伍氏祠堂,在蓬安县嘉陵江边利溪镇南1.5公里处,建于清同治至光绪年间,是一座单檐歇山式房顶,穿斗木结构建筑,由朝门、前厅、正厅、左右廊道、厢房、书房及后厅组成。其设计、用材、施工均十分讲究,一丝不苟,布局、规格和气派,在南充境内农村民居建筑中位列前列。这里,清末和民国时期住着伍氏后裔,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改作荣誉军人学校,1952年又改作利溪小学,至今未作变动。
百余年来,历经水灾和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几经拆改,部分房屋已拆除改建为楼房,朝门已改造,昔日的花园亦不复存,正厅、右厢房及书房等主要建筑物保存完好。现存房屋总建筑面积为2700平方米,朝门外两侧各植一株金桂树,今虽已枯死,但树干犹存。
在蓬安利溪,伍氏是望族,清代晚期以来,文人学士和朝廷命官迭出。如:
伍联芳:字级庵,清道光五年(1825)拔贡,以州判署江西,再佐南安府总捕水利同、丰城知县。
伍德全,贡生,贵西观察。
伍桂芳,附生。
伍兰芳,禀生,候选训导。
伍云深,湖南零陵县丞。
伍蓉,同治九年(1870)拔贡,以同知衔任湖北知县。
伍宗汉,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
伍联珠,光绪二十三年(1897)岁贡。
伍彝超(1871—1923),字辟尘,在家乡创立蚕桑学社,于青衣山和利溪场新建蚕房两所,置有天棚地楼,开创蓬安新法育蚕之先河,四川总督锡良赐赠“树艺可风”黑漆镏金匾额悬挂于住地万桑园以资嘉奖。
伍彝章(1873—1951),字玉雯,光绪二十三年(1897)禀生,后就读于四川省高等学校,毕业后任西昌县教谕、蓬州劝学所视学兼学务总董,民国元年(1912)任四川省临时省议会议员,民国十年(1913)任蓬安县议会议长及川北师范学校校长。从民国十七年(1928)起,先后任国民党四川陆军第五师秘书、蓬溪县知事、开江县县长、二十一军教育处长、四川省政府秘书、蓬安县修志局局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以特邀代表身分出席蓬安县首届各界人士代表会议。
伍鹤,字群一,肄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民国初年任蓬安县政府教育科科长。
伍剑禅,毕业于北平中大、日本东京高地大,回国后,曾任多所大学教授,后任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
伍非百(1890—1965)字程骥,光绪二十九年(1903)秀才,同盟会会员,曾任成都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大学教授,并在南充西山创办西山书院和川北文学院,系中国著名的墨学家,著有《中国古家名言》传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川北人民行政公署委员、川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委员、四川省图书馆馆长、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四川省常委委员、省文史馆研究员等职。
伍极中(1896—1984)字正统,民国期间历任小学校校长、交通部航政司航务科科长和副司长、军事委员会航运统制局少将专员、佛光轮船公司经理、强华轮船公司秘书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公私合营江华轮船公司董事会秘书。
伍应,抗美援朝烈士。
伍善甫任贵州省黎平府古州厅同知时,见苗族人民衣服褴褛、无食者多羸于苦役,慨然曰:“此独非吾赤子乎!”于是,他先购入红花种子,教苗人播种,改变苗人不事生产的习俗,使苗人销售红花后获利非小,改善了生活,从而也积极从事农业生产;继而修文庙,置学田,建榕山书院,让民子入学学文化、礼仪教育,土习巨变。时民患多夭,厅无良医,伍善甫精医术,亲自为民看病送药,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病多痊愈,众欢呼曰:“伍公活我,活我!”于是署知镇宁州施秉县。时贵州大饥,伍善甫请宪平粜,开米厂、创冬生局,使饥民全活者五千余人,人皆善之。朝廷因伍善甫之功,诰赠其祖伍德全、生父伍桂芳,养父伍兰芳等三人为朝议大夫,一时利溪伍代荣耀非凡。于是伍善甫父子(伍彝超、伍彝章系伍善甫之子)及其族洼洼轪,合力修建“大夫第”以作伍代宗祠,同治年间始建,光绪年间峻工。历经百余年,多次改作他用,现存正左、右厢房、书房等主体建筑保存完好。作为研究清代晚期官宦门第、宗祠建设的实物建材,也是抚今追昔,考察相如县故城遗址和双休日、节假日游览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