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相寺位于县城西北隅。原名昭空寺,始建于唐代太和年间(公元827年)。当时规模宏大,占地40余亩,是汶上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3年)禅封泰山时曾住跸于此。他看到整个寺院结构严谨,呈现富态宝相,遂改名为宝相寺。
寺中现仅存佛塔一座,为8角13层楼阁式砖塔,底层东、西、南各一券门佛龛,原有佛像。北面券门洞通塔内,有螺旋式台阶达于于塔顶。塔刹呈现葫芦状,上置三股钢叉,覆以黄色琉璃瓦,金光耀目,俗称“黄金塔”塔高41.5米,精工细作,古朴典雅,造型优美而雄伟。
1994年4月24日(农历3月15日),在佛塔维修时,与塔宫内发现佛牙、舍利等文物141件,并由石匣铭文得之太子灵踪塔。佛教圣物出土后,每年农历3月15日都开展朝拜圣物的重大佛事活动,吸引众多佛界人士及游客前来朝拜。
现已重修供奉殿、塔林及大宝相寺牌坊,并制订了宝相寺景区长远建设规划,欲建成国内外著名佛教文化旅游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