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利桥位于距东安县城20公里的印水河上,属紫溪镇塘复村。清乾隆38年(1773)修建,光绪二十年(1876)重修。1983年2月广利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广利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省文物局拨款壹万伍千元对广利桥进行了维修;1991年东安县人民政府现场办公会议纪要进一步确定了保护范围,成立了保护小组,并确定了专人管理;1992年省文物局拨款三万元对桥基、桥身、梁枋等部位进行了维修;2001年11月县文化局自筹资金陆千元对广利桥进行了抢救性维修;2002年东安县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切实加强广利桥保护”的通知。
广利桥相传为本地文氏兄弟石昌、石宝所建,文氏兄弟财势盛大,把方圆数十里的土地据为己有。他们曾先后在印水河上建桥三座,独广利桥最美、最好、最奇。故取名广利桥。广利者:“广济众人,万民称便”之意也。
广利桥历经二百三十余年来,惠泽百姓,深受喜爱,当地人民也倍加珍惜。在政府资助下,多次进行修缮保护,所以坚实如故,古韵犹存,保存基本完好。广利桥环境优美,东面是塘复小镇,西面是塘复村,座落在田园之中。公路直通县城和大庙口国家森林公园,南北两面是印水河,清清的河水从桥下流过,两岸秀木扶疏,春风杨柳,桃李花香。月朗星稀之时,两岸百姓齐聚桥上,或聚会议事或纳凉休息,莫不心旷神怡。
广利桥桥墩三拱,拱高6米,两端用青石砌成,拱脚落水处分薄至0.33米,迎水处做成突出的尖钩状,有如“金鸡脚”。桥面过道处填以黄土,人称“豆腐腰”,故有“金鸡脚、豆腐腰,莫把石板垫路腰”之称。桥充分发挥了减轻洪水冲击强度、减轻桥身承载负荷的作用。历二百三十余年而巍然屹立,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筑桥技术的高超和神奇。
广利桥全用青石砌成,全长36.8米,桥高7米,桥宽4.5米,自东沿17级石阶抬级而上,只见阶中镶嵌的九只石刻金蟾呼之欲出,素称“九只金蟾”,桥上有重檐小青瓦长廊,共四柱三间17个穿斗式柱梁结构,号称“76根柱头”,三架梁作成云头状,中间为走廊,外檐设防护栏杆,柱头间置木凳供人小憩。长廊中部有阁亭,歇山顶,三重檐,木廊屋面盖小青瓦,两端是三重檐的牌楼式阁亭,平面呈八角形状,正脊和翼角上置神象,麒麟,鳌鱼等泥塑,檐下有拱,布局疏朗匀称,檐枋上绘有鱼状花纹,结构严谨,造型精美,富有地方特点。
广利桥基本上与侗族风雨桥类似,所不同的是侗族风雨桥采用木墩或石墩,桥面用杉木建造。而广利桥却是在石拱桥上面建重檐长廊和阁亭,结构更为坚实。广利桥设计巧妙,筑造坚实,“金鸡脚、豆腐腰”的营造技法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是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的完美表现。广利桥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东安地方文化和湘西侗族文化,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结晶。广利桥充分发挥了实用和审美多重功能,深受人们喜爱,凝聚了东安人民的深厚感情。加强保护,开发利用,将使广利桥永远广济众人,万民称便。广利桥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广利桥东、西桥头以外30米,南北桥基以外50米为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