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河商周遗址位于房山区琉璃河地区董家林、黄土坡一带,京(北京)广(广州)铁路两侧。东西长约3.5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该遗址规模宏大,共分居住处、古城址、墓葬区3部分。1962年北京文物工作队发现并作过小型试掘。1972年秋,在刘李店与董家林再次试掘,并对遗址作了广泛勘查。翌年始,进行较大规模发掘。1981年秋起,又对其墓葬区进行有计划发掘。在城址处不远黄土坡村发现并发掘出一处大规模西周燕国贵族墓地,故可以判定此遗址应是燕国都城,是周初燕始封地所在,是燕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79年,该遗址被公布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居住址发现商周时代人们居住过的房基,用过的窖穴、陶窑等,并发现一些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其中有陶器、陶灶、石器、蚌器和骨角器等。在西周时代地层中,还发现了经钻凿的卜骨。在一些灰坑和地层中,发现少数属于商代的陶器。
西周时期燕国古城址,位于琉璃河商周遗址董家林村北部和东、西两边,城墙为黄土夯筑。目前已知北墙长800余米,东墙和西墙分别探出300米。城墙宽为10米左右,城墙底部有浅槽,主城墙下部两侧有“护坡”,城外有壕。城墙采用分段夯筑,夯土纯净,呈红褐色,质地坚硬。夯层一般厚3~5厘米,夯窝呈圆形,直径约3厘米,十分密集。是为北京地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古城遗址,对研究燕国早期历史及文化有重要价值。
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至1983年底,已发掘了大、中、小型墓葬300余座,车马坑30余座。墓葬排列规模有序,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单人葬,头向朝北,仰身直肢,有木质葬具,陪葬品多放在主人头前。小型墓一般长为2.5米,宽1米左右,木质葬具,随葬品为陶质明器,少数墓中也放有小件青铜器及玉、石等饰件。中型墓比小型墓规模稍大,一般长为3米以上,以棺椁为葬具,随葬品有青铜器、玉石器、漆木器和陶器等。大型墓葬不仅墓室较大,且多有墓道。墓道或设在墓室之南,或在墓室南北各有一条墓道。与其他商周墓葬不同,南侧墓道较宽,平面呈梯形,墓道底端距椁顶尚有一定距离,而不直通椁室。墓葬有早晚之分,该墓地从商末到西周早、中、晚期的墓葬均有发现。西周早期墓葬墓底设有腰坑,坑中埋狗,随葬陶器以鬲、簋、罐为组合。晚期墓葬随葬陶器则以鬲、罐为主。中型墓多有殉人,部分中型墓亦有车马陪葬。殉人一般1~2人,年龄多为青少年男女。或置于椁板顶部,或置于两侧二层台上,头向往往与墓主相反。大型墓和部分中型墓之车马陪葬坑,多在主墓以北,每坑埋葬车马数量多少与墓主社会地位有关,或2马1车,或4马1车。坑内车马或整车平放,或车轮、车箱拆开摆放。马匹则与车的摆放有关,整车平放者则多将殉马规整放在舆前车辕两侧浅槽中,马身上有成套马具。车辆拆开放置者则先将殉马摆放坑底,而后将车厢、辕、轴、衡等具压放马匹之上。出土车辆均为双轮、独辕、前衡后轴的木制车。车厢为平面长方形,四边有栏杆,后边留有缺口,以供上下。车辕、衡轴等处有青铜构件和饰物。车辐为18根或24根。有的车上备有伞盖,平面为圆形,直径1.3米,有26条伞骨,自顶部向四面作放射形排列。出土随葬品众多,不少青铜礼器形制巨大,有方鼎、圆鼎、簋、爵、甗、尊、卣、卤、觯、罍、盉等,以及玉器、石器、货贝、宝石等,不少青铜上铸有“匽侯”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