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旅游 户外 地图
查看: 39553|回复: 22

二戰人物傳記專題

[复制链接]

37

主题

594

回帖

509

积分

头驴

积分
509
发表于 2006-3-10 20: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布莱德雷
作者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无数军人提供了表现其才能、施展其本领的机会,孕育和缔造了一代杰出将领。在反法西斯战争的阵营中,更有一批各领风骚、战功显赫的伟大将领脱颖而出,他们以自己的丰功伟绩而名垂千史。
布莱德雷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营中最杰出的将领之一。
战争期间,布莱德雷不像他的同学艾森豪威尔那样地位显赫,也不像与他并肩战斗的蒙哥马利、巴顿那样出尽风头,引人注目。但是,在欧洲战场上,布莱德雷在盟军高级将领中享有“思想机器”的美称。他曾参与策划、制定战略方针,指挥集团军、集团军群横扫欧洲大陆直至欧洲战争结束。在战争后期,布莱德雷指挥的集团军群拥有130万人马,堪称世界上最大的作战部队。巴顿、霍奇斯、柯林斯等一代骁将在其麾下作战。
布莱德雷以其儒将风范影响着一代将领,更以大智若愚的个性为反法西斯的欧洲战场屡出妙策,屡建奇功。
1893年2月12日,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伦道夫县克拉克村的一个贫苦农夫家里。他的母亲是一位勤奋、善良、厚道的农村妇女,其父亲作为整个家族第一位最有出息的人,是一名疲于奔命的乡村教书匠。和艾森豪威尔一样,布莱德雷的家境很贫穷,是个十足的乡下孩子。15岁时,布莱德雷的父亲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在母亲和自己身上。1910年5月,布莱德雷高中毕业后因无钱交纳上大学的学费,开始在铁路上打工,到锅炉车间帮助修理蒸汽机。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他获知西点军校招生,学校免收学费,每月还有津贴。布莱德雷尽管对军校一无所知,但他很快放弃了1911年报考密苏里大学的念头,改考西点军校。作为一名后补生,布莱德雷搭上了报考的末班车,最后奇迹般地考上了西点军校。1911年8月1日,布莱德雷跨入了西点军校的大门,成为一名军人。
在西点军校艰苦环境的磨练下,布莱德雷成了一名合格的职业军人。他所在的班级被称为“将星之班”。164人当中,有59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了将军。他们当中,艾森豪威尔担任了盟军最高司令,肩上扛着五颗将星,战后又当上了美国总统。布莱德雷在战争期间历任副军长、军长、集团军司令、集团军群司令,肩扛四颗将星,战后,布莱德雷亦成为了五星上将。
从西点军校毕业后,布莱德雷部分时间在部队服役,曾驻墨西哥边境和夏威夷,但他更多的时间是在军校进修和任教。布莱德雷曾在本宁堡步兵学校、利文沃思堡指挥与参谋学校、国防大学等军事院校进修。同时,布莱德雷在1938年以前23年的军旅生涯中,有13年在西点军校、南达科他州布鲁金斯、本宁堡步兵学校任教官,一副军中学者派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29年9月,布莱德雷第一次到本宁堡步兵学校任战术系教官,很快得到助理校长马歇尔的赏识,第二年便被提升为兵器系主任。结识并得到后来成为美国陆军参谋长的马歇尔的赏识,是布莱德雷能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平步青云的重要因素。马歇尔为布莱德雷施展才华提供了绝好的机会。1938年,他进入陆军参谋部人事部工作,不久成为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助理秘书。其间,布莱德雷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在马歇尔手下处理了许多棘手的问题。1941年2月至1943年2月,马歇尔派布莱德雷担任本宁堡步兵学校校长、第82师师长、第28师师长等职,布莱德雷大显身手,并加入了将军的行列。
1943年2月,北非战场吃紧,为了支援艾森豪威尔指挥作战,马歇尔派布莱德雷只身前往北非担任艾森豪威尔的高级谋士或“耳目”,布莱德雷从此踏上了征战之程。3月,布莱德雷应巴顿之请求,担任美军第2军副军长之职。巴顿回摩洛哥后,布莱德雷接手了第2军,并率军在突尼斯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名噪美国。1943年7~8月,布莱德雷率第2军在巴顿的第7集团军之下征战西西里岛。在战役中,布莱德雷镇定自若、指挥有方,为取得西西里岛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恰在此时,巴顿闹出了“打耳光事件”,失信于艾森豪威尔、马歇尔等人。战役之后,巴顿被暂时搁置一边,马歇尔委派布莱德雷担负第1集团军、第1集团军群的筹建工作,飞赴英国参与“霸王”行动计划的制定。这是布莱德雷第一次在职务上与巴顿平起平坐,不久便跃居巴顿之上。
从1944年6月6日至1945年5月7日德军投降止,布莱德雷指挥美军和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军一起横扫欧洲大陆,取得了一系列战役的胜利。在欧洲大陆的征战中,布莱德雷制定了许多作战计划并取得了许多战役的胜利,美军也从次要的角色上升为进攻主角。在欧洲大陆的征战中,布莱德雷、巴顿等美军将领在战略上、作战指挥权上与蒙哥马利发生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斗争。布莱德雷一方面显示出对德作战的高超指挥才能,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内部斗争的优良技巧。既维护了美军的利益,也保障了对德作战的胜利。在欧洲战争中,布莱德雷成为美军的思想灵魂,巴顿则是征战中的斗士。
欧洲战争结束后,布莱德雷历任退伍军人管理局局长、陆军参谋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素有“大兵将军”之称的布莱德雷在任退伍军人管理局局长之职时,锐意改革,为成千上万的退伍“大兵”谋求利益,安排升学、就业,改善医疗条件和落实退伍军人的福利,得到杜鲁门总统的高度评价。布莱德雷不仅闯过了战争的险关,而且经受住了和平建设的考验。在升任陆军参谋长至1953年退休时止,布莱德雷的人生走入了暗淡时期,他积极参与秘密策划侵朝战争,成为屠杀朝鲜人民和侵犯中朝利益的战争罪人。侵朝战争以美国的失败而告终,签订停战协定后不久,布莱德雷就退休了。应该说,侵朝战争给布莱德雷光辉的一生抹上了难以清洗的污点。?
从一个乡下孩子到美国陆军五星上将,布莱德雷将军经历了一共42年的军旅生涯。布莱德雷能在征战中屡立奇功,屡战屡胜,如日中天,得益于他个人的超凡魅力和杰出才能。从个人品质而言,布莱德雷像许多美军将领一样,忠于职守,服从大局,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恰尽职守。布莱德雷生性稳重、内向,他总是谨慎有度,深藏不露,善于驾驭全局,精于策划和组织。在西西里岛战役中,布莱德雷在异常复杂、紧张而又艰苦的作战中保持头脑清醒,处乱不惊。而巴顿则相反,他脾气暴躁、口出狂言,并发生了打耳光事件。为此巴顿断送了其更远大的前程,而布莱德雷则跃居巴顿之上。在欧洲战争期间,盟军高级将领之间的斗争错综复杂,互相间争权夺利。布莱德雷表现出大智若愚的儒将风范,他从不公开批评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不像蒙哥马利、巴顿那样锋芒毕露、喜怒无常。布莱德雷谨慎地、有理有节地与蒙哥马利进行斗争,维护了自己以及美军的利益。从整体上看,布莱德雷能够与英国首脑、英军将领以及法国人、苏联人和睦相处,协调好各种关系。布莱德雷沉稳的性格、宽容的态度帮助他渡过了一次次人生险关,深得马歇尔、艾森豪威尔的信赖。在仕途上,他总是青云直上、稳如泰山。
在部队训练和管理上,布莱德雷主张严格训练、严格管理。早在麦克阿瑟任西点军校校长期问,布莱德雷就主张不能放弃西点军校的传统,不能放松军校的纪律。在欧洲战场上,艾伦的“大红一师”能征善战,不可一世,但师长艾伦目无纪律,全师狂放不羁,布莱德雷果断地撤掉了该师指挥官的职务。在训练方面,布莱德雷能够身先士卒,起到模范作用。在任第82师师长期间,布莱德雷不顾年事已高,带头训练,虽然闹出了将军荡秋千落水的惨象,但却深得全师官兵的爱戴。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和管理,以及身先士卒的优良作风,使布莱德雷率领的部队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
素有“大兵将军”之称的布莱德雷,十分注重爱护士兵,与官兵打成一片。在筹建第82师初期,布莱德雷采取一系列温暖人心的措施,给来自各州的士兵一种“家”的感觉。在诺曼底登陆战出征前夕,布莱德雷不像巴顿在西西里岛战役出征前那样责骂官兵是“狗杂种”,而是说了一句永远鼓舞人心的话:“祝你们走运!”当欧洲战争进入攻打柏林阶段时,布莱德雷不贪大求功,主张放弃与苏军争功的机会,从而挽救了10万美军官兵的生命。
在作战指挥上,布莱德雷善于策划,能够预见战争态势的发展变化,驾驭整个战争的局面。从制定“霸王”行动计划开始,布莱德雷就是策划战役、指挥作战的主要角色之一。圣洛战役、横渡来因河、进军易北河等作战行动中,充分显示了布莱德雷的策划能力和指挥才能。布莱德雷不喜欢显山露水,不好出风头,也不善制造戏剧性事件,而总是处在幕后策划、指挥。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高级将领中,布莱德雷不像蒙哥马利、巴顿那样声名显赫,红极一时。不过,在二战美军将领中,特别是在欧洲战场上的美军将领中,布莱德雷的作用仅次于艾森豪威尔。有人形容艾森豪威尔是战争的组织指挥者,布莱德雷是思想机器,巴顿是斗士,这一评价十分中肯。
布莱德雷在作战指挥上注意组织后勤保障,强调按部就班地推进作战行动,这也是他屡战屡胜的因素之一。不过,布莱德雷的指挥风格绝不是像蒙哥马利那样谨慎有余而勇猛不足。在征战中,布莱德雷经常灵机一动,临阵发挥,取得意想不到的战术胜利。与巴顿那种穷追猛打相比,布莱德雷显得指挥有方、调度自如,而且绝不作无谓的牺牲和冒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布莱德雷在其一生中也有过令人遗憾和痛恨的缺点。其一,布莱德雷明知侵朝战争难以取胜,但他还是积极参与和策划了这场非正义战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其二,布莱德雷过于深藏不露,城府过深,为维护个人利益,也常充当“和事佬”的角色。与巴顿相比,布莱德雷显得圆滑有余、直爽不足。当然,布莱德雷这种大智若愚的个性,某种程度上为他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奠定了基础。
布莱德雷在其一生中能取得辉煌的战绩,首先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正义战争的时代背景离不开的,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其次,难以否认,布莱德雷个人的品质、素质和努力,也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成功永远属于那些有头脑、有准备和善于抓住机遇的人。
本书是一部通俗性的传记作品,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力图客观公正、生动形象地再现布莱德雷五星上将的生平事迹。从而有助于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历史。书稿仓促出手,缺点、错误难免,敬请读者指正。本书第1~22章由吴华编写,第23~26章由于青编写。部分外文资料由周中平同志翻译。同时,国防大学李德福同志对全书进行了审阅和修改。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军事科学院外军部赖小刚同志、空军指挥学院高级系王明亮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吴华、于青
1994年10月

[ Last edited by Franc on 2006-3-10 at 21:07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地球人都知道,只有中国大陆人不知道。 [img]http://joke.sc-cn.net/upload/news_2005829133659.gif[/img][img]http://images1.51.com/user/h/u/huanglk/vc200601021925305.jpg[/img]

37

主题

594

回帖

509

积分

头驴

积分
509
 楼主| 发表于 2006-3-10 20: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冈村宁次

作者前言
冈村宁次是日本法西斯军队中最著名的战将之一。
一提到他,老一辈中国人几乎无人不知晓。在二战期间日军诸高级将领中,冈村宁次侵华的历史最久。自1907年他担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清国留学生队区队长,直到1949年初被国民党军事法庭“无罪释放”回国的40多年间,池的职务岗位虽几经变动,但其毕生“事业”的立脚点始终是在中国。1915年,他以搜集资料编纂战史的名义,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不久,又被北洋政府的日籍军事总顾问青木宣纯选中做助手,在北京呆了两年多。1923年底,他被派到日本驻上海领事馆当武官,后又兼任军阀孙传芳的军事顾问。在侵华战场上,冈村先后担任过日本上海派遣军副参谋长、关东军副参谋长、第2师团长和日本第11军、华北方面军、第6方面军司令官等职,最后成为指挥百余万侵华日军的总司令官。
冈村宁次对中国犯下了累累罪行:他早年培养和训导过的学生如孙传芳、阎锡山等后来发迹为大小军阀;他参与破坏“五卅运动”并抵制北伐战争;他处理过淞沪战事的“善后事宜”;他多次镇压东北人民抗日武装。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后,除了芦沟桥事变至台儿庄之战这段时间,他因在东北执行“剿匪”和“对苏警备”任务而没有参与外,从进攻武汉开始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他实际指挥过日军发动的大多数重大战役,并表现凶悍屡屡得手。称之为“侵华恶魔”,恰如其分,毫不夸张。
勿庸讳言,他从日本帝国长远的、根本的称霸利益出发,与一些死硬的法西斯军人有所不同,懂得如何采用更高明的手段实现侵略目的。譬如。“七七事变”发生后,他赞成所谓“不扩大主义”,认为日本当时真正能获得侵略实际利益的地方集中在中国东北,应经营好这块地方再说,深怕日本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沼而不能自拔;对日本发动对英美战争,他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中国问题尚未解决,不应急于同英美开战;对近卫内阁发表的意在另立傀儡政权的“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声明,更认为是“不了解中国情况的人做出的蠢事”,并疑虑以汪精卫的人品威望和实力,不但帮不了日本的什么忙,反而会成为日本的累赘和诱降国民政府的一个障碍。同时,鉴于国际舆论的谴责和出于巩固占领区的目的,他还十分注意改善侵华军队的所谓“形象”。因此,他较之一般侵华日军将领就更富于欺骗性、危害性。
作为日军的一员著名战将,冈村宁次的经历和经验是全面的。他在高层首脑机关工作过,也屡次被派到基层部队任职;他的军事学基础十分扎实,又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情报、宣传和涉外工作经历,加之平时乐于和善于读书学习,使其自身素质比较全面。他曾戏言自己是日军里的“泥瓦匠”,“哪里作战出了麻烦,就被调去涂抹一番”;部下和同僚承认他“每次抹得确实相当出色”。但是,他既然乘坐在侵华战争中的法西斯战车上,并死心塌地为之效命,他的军事才能只会给中国人民造成更深重的灾难,自己也成为臭名昭著的历史罪人,并且最终没能逃避失败的命运。
本书依据大量丰富真实的历史资料,详述冈村宁次一生走过的道路和多方面的活动,着力反映他在侵华过程中的表现和特点,并注意捕捉那些足以反映出其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的生动细节,还他的真实面目,并揭露日本侵华战争的野蛮性和凶残性,沤歌中国军民的抗战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偏颇与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地球人都知道,只有中国大陆人不知道。 [img]http://joke.sc-cn.net/upload/news_2005829133659.gif[/img][img]http://images1.51.com/user/h/u/huanglk/vc200601021925305.jpg[/im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主题

594

回帖

509

积分

头驴

积分
509
 楼主| 发表于 2006-3-10 20: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华西列夫斯基

作者前言
在任何版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著名将帅名录里,人们都完全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这样一个名字。这是因为,在阵容颇为强大的苏军二战帅林中,这个名字至少是常常被排列在第三位。能排在它前面的另两个名字分别是当时苏军的正副最高统帅斯大林和朱可夫。
根据战争年代流传下来的另一种说法,华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两人是斯大林缺一不可的左右手或左膀右臂:一个是运筹帷幄的智囊,一个是驰骋疆场的统帅。不过,这种说法形象是形象些,却并不十分准确。
就像朱可夫元帅并不缺乏运筹谋略之术一样,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也同样智勇双全。
在这方面,作者倒好有一比。就如同中国古代历史上大名鼎鼎、声名远播的军事天才卧龙诸葛先生一样,伏尔加河之水滋养成长的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也是既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深谋远虑,又有统领三军、能征惯战的骁勇神威。他,当然是一位智囊式的军事天才,同时也是一位战功显赫的统帅式人物。”
华西列夫斯基,这既是一个令法西斯德军和日本关东军闻风丧胆的名字,也是苏联人民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反法西斯盟国人民十分爱戴并感到亲切的名字。在中国东北的广大地区,至今还流传着当年以华西列夫斯基为总司令的苏联远东军与日本关东军作战的许多故事。在有关中国抗日战争史或现代史的著述或教科书里,也都载有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的基本史实,连同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不朽英名……
需要预先说明的是,华西列夫斯基的成长道路及其全部军事生涯,并不具有更多的传奇性色彩。本书没有、也没有必要在这方面去做刻意的搜寻与涂抹,它所反映的只是华氏怎样由一个普通的俄罗斯少年成长为著名的苏军统帅和二次世界大战名将的真实过程。
华西列夫斯基于1895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俄国乡村神父之家,他的少年时代的生活就是田间劳动和读书。此前,在他的家庭和家族史上,几乎没有过任何一个与军职或军事有关的人。有意思的是,虽然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在神学校里就读,但他却一点儿也不喜欢神职和神的事业,也完全不想保留自己的所谓僧侣阶级身份。相反,他倒很想到一所世俗的农业大学去读书,然后成为一名农学家。后来,斯大林曾当面半真半假地问他为什么不想去当神父,他只是说,根本没想过这件事,他父亲也没强迫他。
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岁的华西列夫斯基抱着“报效祖国”的纯朴念头参军了。由此,他接受了军旅第一次的战火洗礼,也尝到了军旅生涯的滋味。但是,他没想到战争会越打越长,沙俄军队在战场上也连遭败北。虽然他已由起初军校毕业时的准尉军官被提升为上尉营长,但还是于1917年11月自行决定退伍回家了。这时,俄国十月革命刚刚爆发,军队内部极乱,他只好决心回家再去续他那未了的读农业大学、当农学家的旧梦。这年,他22岁。然而,当时的动荡社会现状根本不可能给他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可能。
华西列夫斯基先是在家乡所在县的地方苏维埃军事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当了8个多月的乡村教师。到1919年4月,他终于被获准参加了苏俄工农红军。由于得到布尔什维克党的信任,他才终于感到“服军役是唯一适合我的禀赋的职业”。他在红军的队伍里先后参加了反对反革命白匪军武装叛乱和抗击帝国主义联合干涉军的伟大战斗。国内战争结束后,苏军开始改革和整编。自1922年起,他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一直担任团长工作,从而积累了一套相当丰富的中级指挥员的经验。1931年起,华西列夫斯基因表现优异、治军有方而被调到红军军训部任职。1939年夏天,他又被调到苏军总参谋部工作。初始,任战役训练处处长,至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被提升为总参作战部第一副部长。
此间,华西列夫斯基曾两次到苏军军事院校学习深造。1926年他奉命到“维斯特列尔”步兵战术进修学校参加了为期一年的团长班学习。1936年秋进入总参谋部军事学院学习。在这里,他打下了深厚的军事理论基础,这为他后来运用自如地筹划和指挥反法西斯战争的一系列重大战役创造了条件。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华西列夫斯基先后担任过总参作战部长兼副总参谋长、苏军总参谋长、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副国防人民委员、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和远东苏军总司令等一系列要职。这段时间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也是他全部军事生涯最有闪光意义和代表性的阶段。
此间,他直接参与了几乎所有的苏军东西两大战线全部战役的具体筹划和统帅指挥工作。斯大林和苏共中央给了他高度的赏识和信任,他也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贡献给了这场空前宏伟的反法西斯战争和卫国战争事业。在1941年12月的莫斯科保卫战中,华西列夫斯基率总参第一梯队10人小组有力地支持了斯大林。1942年春夏之交,德军在南线猖狂突进,他临危受命出任苏军总参谋长一职。此后,他在大本营和战争前线往返奔波,成功地协助斯大林领导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解放顿巴斯、收复乌克兰和克里米亚等战役。1944年夏,他由苏德战场南翼转到西部,后又转到西北部,筹划和指挥了白俄、罗斯战役和波罗地海沿岸战役。最著名的是进军德国领土东普鲁士的作战和1945年对日出兵的远东作战。在所有的苏军特大战役中,只有柏林战役他未参与,因为那时他正在负责准备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出兵作战事宜。
由于华西列夫斯基在上述一系列战役的筹划和指挥中成就突出并贡献巨大,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曾两次授予他“苏联英雄”的光荣称号。他还先后于1943年4月和1945年3月两次获得“胜利勋章”--苏军专门为奖励在统帅和指挥战争中建有特大功勋的领导人和高级将帅而设立的最高级别勋章。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曾经两次获此殊荣的只有斯大林、朱可夫和他三人。与此同时,他的军衔也由战争初期的少将晋升为中将、大将,到1943年2月,则荣升为苏联元帅。这时,他还不满47岁。华西列夫斯基是苏联“少壮派”军事将领中的佼佼者。能够与他比肩齐名的只有朱可夫一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悠悠岁月里,华西列夫斯基以其崇高的威望和显赫战功一直担当苏军的主要领导工作和苏联政府国防部门的领导工作。他先后担任过苏军总参谋长兼苏联武装力量部第一副部长、苏联军事部部长、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国防部部长及国防部总监察长等一系列要职。他也是苏联50-60年代的主要军事活动家和政治活动家之一,直至1977年逝世。
华西列夫斯基是由高级参谋成长为苏军一代名将和统帅人物的。这与斯大林的军事观点和治军原则紧密相连。与传统的军事观念不同,在斯大林看来,优秀的参谋人员绝不至于当不了指挥员。事实上,苏军中很多著名将帅都做过参谋工作,单只由总参谋部岗位上出来到各部队充任高级军事首长的,就有朱可夫、瓦图京、麦列茨科夫等一大批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则是这方面最好的代表人物。
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和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华西列夫斯基身上的担子特别重。在这方面,除最高统帅斯大林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人能与他相提并论。这也是他工作职责所决定的。作为战争年代在职时间最长的苏军总参谋长,他不仅要统筹全局,参与策划各条战线、各个方向上的一系列战役活动,而且还要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独当一面,做好自己所在方向上的战役领导和协调工作。由于这两项工作都不得偏废,使他不得不经常地在战争前线与莫斯科指挥中枢之间飞来飞去,长期奔波。只是到战争末期,由于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元帅负伤牺牲,他才主动提出辞去总参谋长一职以接替该方面军的指挥工作。为此,斯大林又专门把他安排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6名成员之一,以示对他的须臾不可离。
在苏军众多的统帅人物中,华西列夫斯基向有儒将之称。他性格敦厚,待人热诚,严于律己,谦逊自处。他尊重每一个人,从最高统帅到集团军或军师一级的首长。一次,在完成一次重大战役行动之后,斯大林曾对他开玩笑似地说:“华西列夫斯基同志,您指挥这么一大批军队,而且干得不坏,但您自己也许连苍蝇都从来也没有欺侮过。”他从来不认为粗暴是统帅性格的特征,也不认为它是指挥军队的重要因素。他自己也曾说过,“要心平气和并且不让自己提高嗓门,并不总是那么容易。但是……经常要攥紧拳头直到手指发疼,默不作声,克制自己不去骂人或吼叫。善于在下属面前保持自重,应是苏联军事首长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品质”。
华西列夫斯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相信部属,尊重并信任下级,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他非常了解,在像苏德战争初期那样很不利的困难局面下,要保持严密的组织性和工作的严肃性是不容易的。所以他极力提倡集体的团结精神,努力造成一种使大家感不到上面的压力,而是感受到有经验的老同志和首长们的有力支持这样一种工作气氛。他对下级历来热情、关怀、坦诚和信任,所以在总参谋部深受大家的爱戴,也获得了崇高的威望。
他的另一个特点是勇敢沉着、机敏干练。他曾在战争期间不止一次地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在前线作战部队工作,但是每次都能准时圆满地完成最高统帅部赋予的使命和任务。他写给最高统帅部的报告,都非常全面而极其明确。他的这一素质深得斯大林的赏识,所以当需要深入地分析某个问题、制定某种可靠决定或提出某项完善的建议时,斯大林常常把他派到前线去。斯大林十分相信华西列夫斯基的判断和建议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他的一个特殊天赋是能在事件的发展中抓住主要的东西,及时作出正确结论,并能极为清楚地预见到事件发展的趋势。但是,他从不炫耀自己。相反,他总是非常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他从不打断别人的话,即使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也能耐心地讨论并做说服工作,最后往往使对方心悦诚服。同时,他也很善于在最高统帅面前坚持自己的观点,在这方面他既灵活又坚定。具有此种勇气和本领的,在苏军高级领导人中只有他和朱可夫、安东诺夫等极少数几个人。
在作战风格上,华西列夫斯基的特点是决心大,计划周密,力图合围敌人,切断其退路;或分割敌军集团,以便随着战役发展而各个歼灭之。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克里米亚战役、白俄罗斯战役、麦麦尔战役,尤其是东普鲁士战役和庞大的远东作战中,这种特点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所有的作战行动中,他都随时准备无条件地效忠祖国。他从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反对任何吹嘘。在取得战役胜利后,即使是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从不强调自己的个人作用。
第二版《苏联大百科全书》给统帅下的定义是:“统帅乃是领导全国武装力量或战役战略大军团,具有准备与实施战略性战役的雄才大略,并能运用作战经验创造性地发展军事学术的军事家或军事首脑。统帅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他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探索和运用可导致作战胜利的作战方法的才干。”
华西列夫斯基自己也认为,指挥战争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艺术活动,“完全应该把那些在战场上最卓越地表现出自己的军事艺术和才能、勇敢和必胜信念的军事首长列入统帅的范畴”。在他看来,不仅方面军司令,而且集团军司令级的高级军事首长也应被列入统帅之列。他曾写道:“衡量战争年代里统帅活动成绩的准绳,当然是完成战略性的方面军和集团军战役的任务以及把敌人打得惨败的艺术。”
华西列夫斯基不愧为一代统帅,他无愧于自己的英名和所得到的褒奖!
在考察华西列夫斯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对他一生起到过特别大影响的人,应该首推早年的苏军总部作战部长兼副参谋长特里安达菲洛夫和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他们像伯乐一样发现了他,随后又培养和提拔了他。前者把他由基层部队的团级指挥员调到了红军军训部,由此他才得以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全面认识了解苏军,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后者把他调入了苏军总参谋部,并在随后直接把他推荐给了最高统帅斯大林,从而使之得以进入苏军最高指挥中枢。当然,伏罗希洛夫元帅和斯大林本人对他的推重和赏识也是极为重要的。尤其应该指出的是,他一直对斯大林给予的关怀和器重深为感激,并始终认为斯大林不愧为最可钦佩的军事天才和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骄傲领袖。
话说回来,任何别人的推荐和赏识,都必须以自己的天赋和努力为既定基础,不要说在军事领域内和战争年代中,就是在其他没有较大风险的领域内或和平时期,这也照样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用一句中国话来说,成事在天,谋事则完全在人。所谓事在人为,此之谓也。
关于本书的结构安排,考虑到丛书的创意和整体性,作者着重写了传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军事活动,战前的军事生涯也做了较详细的介绍,用以说明其从士兵到元帅的成长过程,其他则未便涉及。
最后,作者需要说明的是,撰写本书的材料收集工作是在相当困难的条件下完成的,得到了戴茂林等同志的大力帮助。这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看到过一本中文版的给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作传或较完备的介绍性作品。无疑,这给本书的写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其中有些关系到时间和具体事件的准确性问题,不得不去翻阅大量相关的著述或文字。在这里,请允许我对戴茂林及所有给我帮助的人们表示由衷的感谢之忧!
此外,本书的撰写是在极为仓促的时间里克服种种困难和不尽人意事件中完成的,又兼作者自己能力、水平所限,因此它很可能存在包括各方面的疏漏或失误之处。凡此种种,敬希有识专家和读者诸君给予批评和指正。
作者在不胜惶恐中祈盼您的赐教。
1994年8月31日
于青灯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地球人都知道,只有中国大陆人不知道。 [img]http://joke.sc-cn.net/upload/news_2005829133659.gif[/img][img]http://images1.51.com/user/h/u/huanglk/vc200601021925305.jpg[/im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主题

594

回帖

509

积分

头驴

积分
509
 楼主| 发表于 2006-3-10 20: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战士永不死

——麥克阿瑟將軍傳記
第01章、军号声声
崇拜他的人认为,他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人;批评他的人认为,他是个自高自大,徒有虚名的五星上将。本书是关于他动荡的军旅生涯和破灭的总统梦想的第一部翔实和准确的记录。
与同辈和先辈们比起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一生是独一无二的。从1880年在阿肯色州小岩军营出生到84年后在沃特·里德医院去世,他一生中没有一天甚至没有一个小时是在美国军队以外度过的。与其他5位五星上将——潘兴、马歇尔、艾森豪威尔、布雷德利和阿诺德不同,他不是那种对军营生活充满向往的平民青少年。当他还是个妈妈怀里的婴儿时,他就开始熟悉军营生活。他说,他最早的记忆就是“军号声”。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地球人都知道,只有中国大陆人不知道。 [img]http://joke.sc-cn.net/upload/news_2005829133659.gif[/img][img]http://images1.51.com/user/h/u/huanglk/vc200601021925305.jpg[/im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主题

594

回帖

509

积分

头驴

积分
509
 楼主| 发表于 2006-3-10 21: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隆美尔

第01章、少年隆美尔
1891年11月15日,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极平常的日子,然而对于埃尔温家族,却意义非凡。
这一天,诞生了德国历史上的一位元帅,他在德意志仗剑起家、以剑立国的浓厚军国主义色彩的温床里,逐渐成了二战元凶希特勒的爱将之一。他不仅在世时声名显赫,而且死后也魔力不减。
这个人就是闻名于史的“沙漠之狐”隆美尔。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地球人都知道,只有中国大陆人不知道。 [img]http://joke.sc-cn.net/upload/news_2005829133659.gif[/img][img]http://images1.51.com/user/h/u/huanglk/vc200601021925305.jpg[/im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主题

594

回帖

509

积分

头驴

积分
509
 楼主| 发表于 2006-3-10 21: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麦克阿瑟

作者前言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1880一1964)是美国历史上杰出的,也是最有争议的将领,他所受到的赞誉和非议都超过了其他美国将领。他的确是一个个性极其复杂而丰富多彩的人,很难用一个固定的框框去套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耀眼的19颗星中,他既不像艾森豪威尔那样和颜悦色、平易近人、讨人喜欢,也不像巴顿那样个性鲜明、鲁莽率直、热情豪放,更不像马歇尔那样宽宏大度、虚怀若谷、公正无私。他是一片五彩云,集赤青黄白黑于一身;他是一杯五味酒,融酸甜苦辣咸于一体。乔治·斯科特可以把巴顿演得活灵活现、有声有色,但大明星格雷高里·派克却无法把麦克阿瑟演得真真切切、栩栩如生。
麦克阿瑟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我在写作本书时始终在努力寻找答案。起初,我并未完全意识到这个人有多么复杂、多么难写,脑子里浮现的只是那个嘴叼玉米芯烟斗,身着咔叽布军服,头戴一顶战斗软帽,眼卡一副黑色墨镜,神气活现、傲气十足的形象。但当我接触了越来越多的资料并稍加整理后,我才发现自己已骑上了老虎背!像派克一样,我一时很难把握这个人的个性。他忽儿彬彬有礼,忽儿趾高气扬;忽儿宽宏大度,忽儿小肚鸡肠;忽儿热情洋溢,忽儿冷若冰霜;忽儿平易谦逊,忽儿自负狂妄……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思索和揣摩,我总算对他的复杂性格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总的说来,他是一个非凡的军事天才,思维敏捷、胆略过人、统兵有方、意志坚强。他身经三次大的战争,凭着他卓越高超的领导才能和无所畏惧的勇敢精神,在美国历史上赢得了独一无二的荣誉。
他生在军营,长在军营,学在军营,志在军营。得天独厚的天资和与众不同的家教,养成了他勇敢、坚强、自信、高傲的性格。无论在哪里,他都非要表现得出人头地,争个我高你低不行。作为西点军校毕业生,他获得过学员队最高军阶,并以最优成绩毕业。从那以后,他又为自己在事业上争得了许多第一。他先是有幸到陆军参谋部任职,在墨西哥勇敢地表现了一次;后是有幸作为"彩虹师"参谋长又到法国勇敢地表现了一番,成为当时美军中最年轻的准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更是平步青云:1919年成为最年轻的西点军校校长,使墨守陈规、面临垮台的西点获得新生;1925年成为最年轻的陆军少将,先后出任国内第3军区司令和驻菲律宾美军司令;1930年成为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为美军建设出了大力。在任菲律宾军事顾问期间,他曾一度退出美军现役,但却成为唯一被外国授予元帅称号的美国人。
然而,他最被世人所知的辉煌业绩是在那史无前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占领日本期间创造的。1941年7月,他被重召现役,统领远东美军。在那一年12月日本人制造的大灾难中,他的空军被摧毁殆尽,他的陆军退守巴丹半岛,他本人则像一头被拔掉了牙齿的狮子徘徊在只有1700英亩的科雷希多小岛上,成为茫茫太平洋上唯一还在与猎人周旋的困兽。1942年3月,他留下"我还要回来"的诺言离开他的部队,乘坐鱼雷快艇冲破日军封锁前往澳大利亚,随即被任命为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那以后,他念念不忘重返巴丹,这简直成了他的座右铭和行动指南。他争取太平洋战场的所有指挥权,为的是重返巴丹;他在巴布亚血战布纳,为的是重返巴丹;在洛斯内格罗斯险下赌注,为的是重返巴丹;他在新几内亚施"蛙跳",为的是重返巴丹;他在珍珠港向罗斯福力主进军菲律宾,为的是重返巴丹!所有妨碍他重返巴丹的人,他都与之为敌并怀恨在心。怀着他的信念,凭着他的智慧,带着他的勇气,为着他的荣誉,他成功地指挥他的部队实施了56次两栖登陆。当1944年10月进击莱特时,他急切地涉水上岸,并激动地大声宣告:"菲律宾人民,我回来了!"最具戏剧性的情景是他于1945年3月2日率领他的"巴丹帮",乘坐鱼雷快艇沿着当年离开时的路线回到科雷希多岛。所不同的是,当时是在阴森的夜晚逃离,如今则是在明媚的白昼凯旋。
他因此而获得了最高荣誉:1942年3月被授予他盼望已久的国会荣誉勋章;1944年12月被晋升为他意料之中的陆军五星上将;1945年8月被任命为他日思夜想的盟军最高统帅。8月30日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一天:他乘坐他的"巴丹"号飞机勇敢而潇洒地在日本着陆,无限感慨地走完了他的遥远征程。9月2日,他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庄严地举行受降仪式,全世界都在倾听他的声音:"今天,枪炮沉默了,一场大悲剧结束了,一次伟大的胜利赢得了……"
如果说麦克阿瑟在战场上是位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那么他在政坛上则是位雷厉风行的改革大师,尽管罗斯福曾说他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尽管他三次竞选总统皆告惨败。研究他的人大都认为,他留给后人的最大业绩,是他成功地使日本从封建军国主义走向现代民主主义。在占领日本期间,他把天皇的权威转到自己手中,使用专制独裁的手段使日本永远摆脱封建专制独裁。在这一点上,麦克阿瑟算得上一位高瞻远瞩的英雄,他把资产阶级民主强加于日本人,从而造就了战后的新日本。当然,作为一个保守甚至反动的资产阶级卫道士,他也成功地镇压了日本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众运动,致力于把日本建成"反共堤坝"。
这种反共意识最突出地反映在他对朝鲜战争的态度上,而这态度自始至终左右了他的思维和行动。他把朝鲜战争看作是"击退共产主义浪潮"的一场大决战,关系到美国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利益和命运,关系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生死存亡,因此只能胜利而不能失败。基于这一认识(当然也有个性的因素),他积极地促成对朝鲜内战进行干涉,急切地调兵遣将发动一系列攻势,并极力地叫嚣把战火烧到中国。他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秘访台湾,为蒋介石撑腰打气,引来轩然大波;他在众人反对的情况下力主登陆仁川,取得极大成功,引来一片赞誉;他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迫不及待地向北推进,遭到志愿军的痛击,引来一片责难;他在接连失利的情况下把责任推给华盛顿,拒不承认自己有错,引来一片愤怒;他在明令禁止的情况下擅自发表声明,与杜鲁门唱对台戏,引来苦果一枚。
终于,他像古希腊悲剧中的人物一样从权力的顶峰跌落下来,卷起他的铺盖回到他阔别十几年的祖国。他在国内受到史无前例的英雄凯旋般的欢迎,并在国会山发表了他那篇著名的告别演说"老兵不死"。那以后,他虽然为重现光彩而又折腾了一阵子,但毕竟已是黄昏落日,其余辉在渐渐消逝,最终为黑暗所吞没。
纵观麦克阿瑟的一生,他的确取得过最辉煌的成就,赢得过最耀眼的荣誉。这些荣誉他当之无愧,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他本来优良的品质渐渐溶进狂妄自大、唯我独尊、好出风头、爱慕虚荣、喜欢颂扬的毛病。这些毛病带给他的倔强个性又常常使他的一些计划和设想得以强行通过并获得极大成功,这反过来更使他坚信自己的判断力和正确性,更加重了那些毛病,以致最后发展到公然抗上的地步。如此看来,正是他的高傲自负成就了他的军事奇迹,也正是他的高傲自负断送了他的军事生涯。
按照上述思路,我在写作过程中着重通过其成长道路和成长环境的描述,来揭示这位传奇式人物的世界观及其个性成因,并通过其丰富多彩的经历和叱咤风云的业绩来展示他的内心世界和复杂个性。
在写作风格上,本书以正史的面目出现,野史轶闻稍加点缀。所述内容力求真实、准确,并辅以适当评说和引证。文字表达力求明快、流畅,使之读来不致乏味。希望读者能喜欢这本书,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傅雁南
1993年8月10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地球人都知道,只有中国大陆人不知道。 [img]http://joke.sc-cn.net/upload/news_2005829133659.gif[/img][img]http://images1.51.com/user/h/u/huanglk/vc200601021925305.jpg[/im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主题

594

回帖

509

积分

头驴

积分
509
 楼主| 发表于 2006-3-10 21: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曼施坦因

作者前言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烟消云散已有50年的历史了,但当人们回忆起那血与火的日日夜夜,无不为之动容。特别是当人们回忆起那些横刀立马,驰骋沙场,指挥千军万马厮杀、搏斗的众多战将时,更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里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反法西斯英雄,也有杀人如麻、助纣为虐的战争罪魁祸首。
德国法西斯将领埃里希·曼施坦因就是其中的一个。
曼施坦因于1887年1月24日出生于东普鲁士柏林的炮兵将军爱德华·李文斯基家中。出生后不久,就过继给他的姨父曼施坦因步兵上将而改姓曼施坦因。
由于出生贵族家庭,曼施坦因从小就接受了皇家贵族阶级的教育。从此,曼施坦因便平步青云。1900年,曼施坦因先在斯特拉斯堡读书。后来,进入少年候补军官团学习。毕业后,充任过德国皇帝的侍卫,一年后就升为少尉。1913年,被选送到军事学院学习。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最初作为第2近卫预备团的一名中尉副官,随部队一起转战于比利时、东普鲁士和波兰南部地区。在一次作战中,负重伤离开了前线。1915年5月,伤愈后返回前线,分别在加尔维将军和比罗将军的军团部中充任幕僚。这一经历,为他日后长期从事参谋工作,军事素质、谋略水平的锻炼与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后,参加在波兰北部对俄军的攻势。是年秋季,又随部队参加在塞尔维亚境内的战斗。1916年2月间,凡尔登战役打响,他参加了此次战役,后又参加了索姆河、艾斯尼等会战。1917年的秋季,调驻柯尔兰第4骑兵师任作战科科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年代中,曼施坦因担任过各种不同的参谋职务。这期间,德国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政治风云变幻,希特勒终于在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下上了台。德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1934年,曼施坦因升任柏林第3军区司令部参谋长。1935年7月,升任德国陆军参谋本部主管作战的第1厅厅长。一年后,晋升少将并分别担任了陆军参谋本部第1军需部长和首席副参谋总长。1938年4月间,调离陆军参谋本部,改任第18师师长,率部参加了对苏台德地区的占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曼施坦因成了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的马前卒。他担任了为准备进攻波兰而组建的由第8、第10、第14军团编成的南方集团军的中将参谋长,参与策划指挥了入侵波兰的“白色计划”,挥师东进,兵临华沙城下。1939年10月24日,奉调西线战场,组织指挥德军新成立的A集团军,担任该集团军总部参谋长。他草拟的西线战役作战计划受到各方面的称赞。特别是得到了A集团军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和“坦克专家”古德里安的支持。曼施坦因本人也因此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施利芬”。而这个计划未能被陆军总部接受,理由是该计划大冒险了。但最终他的计划被希特勒所采纳。1940年5月,德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的边境,长驱直入,迅速消灭了英法盟军主力,迫使法国政府投降,凯旋门成了希特勒的“胜利之门”。这一成功的结局,不能不记在曼施坦因的“功劳簿”上。正因为作战有功,他荣获了“骑士十字勋章”。1941年2月底,调任正在组建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第56装甲军军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夙愿。随后,他深陷于侵略苏联的罪恶泥潭。
克里米亚、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成了曼施坦因一个个惨遭失败的墓碑。在俄罗斯这片广袤的大地上,记录着他的一行行足迹。成于斯,败于斯,毁于斯。
1941年9月16日,曼施坦因任南方集团军第11军团司令。
1942年2月1日,曼施坦因晋升为上将。
7月1日,曼施坦因指挥克里米亚战役作战有功,为他的军旅生涯书写了最为得意的一笔。也由此受到希特勒电报嘉奖,并成为二战期间纳粹军官荣升元帅的26人中的一个。
8月21日,曼施坦因任列宁格勒地区作战的德军总指挥。
11月20日,曼施坦因任斯大林格勒方向“顿河”集团军总司令。
1943年2月,曼施坦因调任指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在库尔斯克会战失败后,令库尔斯克地区一片焦土。
1944年3月30日,因前线指挥作战失利,曼施坦因被希特勒召回上萨尔茨堡。他一手接过双剑栎树叶勋章,一手交出兵权。
天网恢恢。1949年,曼施坦因被英国军队俘虏。英国军事法庭判处他18年徒刑,监禁在韦尔监狱。在历史的审判席面前,这位德军元帅失去了往日的威风。
历史让玩火者自焚。
1955年,曼施坦因出版了回忆自己一生中如他本人所说最具“自我牺牲和勇敢尽责精神”的那段经历的《失去的胜利》时,已近古稀之年。
作为一个疯狂发动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罪犯,不管他怎样为自己的罪行开脱,终究难逃覆灭的下场。
作为一个“军人”,曼施坦因又不乏指挥才能。
正如英国人李德·哈特为《失去的胜利》所作的前言中所述:“曼施坦因元帅已经被证明他是他们陆军中能力最强的指挥官,他们都最希望他能出任陆军司令。……总而言之,他具有军事天才。”
的确,曼施坦因善于掌握和运用先进的军事思想与理论指导作战。二战初期,他积极参与筹划了许多重要战役计划的制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力。后来,作为一个指挥官,他指挥大兵团作战,又往往以少击众,身先士卒,为希特勒的“闪击战”屡屡建功。
正是由于曼施坦因和“曼施坦因”们死心塌地地为法西斯侵略战争卖命死战,更使得希特勒的狂妄野心得逞于一时。尽管曼施坦因有时对希特勒某些政策、军事上的瞎指挥持有异议,但这不过是统治集团内部的内讧而已,既不可能形成制止战争的力量,也丝毫不可能挽救德意志民族及其本人可悲的命运。
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为了让后人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在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研究曼施坦因的书籍、资料的基础上编写了此书。我们力求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评价曼施坦因这个历史人物。但由于笔者的政治水平和历史知识有限,书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错误,敬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地球人都知道,只有中国大陆人不知道。 [img]http://joke.sc-cn.net/upload/news_2005829133659.gif[/img][img]http://images1.51.com/user/h/u/huanglk/vc200601021925305.jpg[/im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主题

594

回帖

509

积分

头驴

积分
509
 楼主| 发表于 2006-3-10 21: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巴顿

作者前言
星移斗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已半个世纪了。在那场空前残酷、惨烈的战争中,参战各国都涌现出一批文韬武略、能征善战的著名将领。英国著名军事家路易斯·蒙巴顿就是这样一位声名卓著的战将。
蒙巴顿的一生颇富传奇色彩。1900年6月25日,他生于英国温莎的王室家庭。曾祖母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父亲巴登堡亲王路易斯原系德国王室成员,后放弃德国国籍,参加英国皇家海军,曾任海军参谋长兼第一海务大臣。由于优裕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家庭教育,蒙巴顿从小就能说流利的德语和法语。13岁时,他便按照王室子弟正常的成长道路走进了奥斯本皇家海军学校。然而,他的人生之路刚刚起步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蒙巴顿的父亲因原籍为德国,在英国国内一片反德声浪和极不信任的气氛中,被迫辞去了在皇家海军里的一切职务。当时,少年蒙巴顿也因此备受歧视、屡遭侮辱。不幸的境遇极大地刺激了他的进取心,从此一改往日悠闲贪玩和懒散的毛病,刻苦攻读,进步飞速,最后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于达特茅斯海军学院,成为一名正式的海军军官。
加入皇家海军后,蒙巴顿先后在“雄狮”号、“伊丽莎白女王”号、“复仇”号等战列舰任初级军官。1927年起在地中海舰队任无线电通讯军官,有过20多项发明和改进措施,工作极为勤奋。1934年,他出任“勇敢”号驱逐舰舰长;1939年8月,担任“凯利”号新型驱逐舰舰长。二战全面爆发后,蒙巴顿指挥“凯利”号驱逐舰参加了克里特岛海战,击沉了德国“凯克”号等舰艇多艘。1941年5月,“凯利”号驱逐舰被德国飞机击沉,但蒙巴顿幸免于难。
1941年10月,英国首相兼国防大臣丘吉尔任命蒙巴顿为联合作战总部负责人,并指示他为进攻欧洲的登陆作战和而后向大陆推进的作战提出指导思想,训练两栖作战部队。1942年8月,蒙巴顿指挥部队对法国西北部的迪耶普港实施了试探性袭击,这次登陆行动虽然失利,但为后来盟军诺曼底登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所以,在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成功之后,丘吉尔、马歇尔等人致电蒙巴顿称:“我们知道登陆作战的妙计和这次冒险的成功,都与你和你曾领导的联合作战总部的参谋人员的努力分不开。”
1943年8月,美英首脑在魁北克会议上决定,组建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并由蒙巴顿出任最高司令,统一指挥盟军的作战行动。10月,蒙巴顿前往印度德里就任新职,而实际上,他的主要作战方向是缅甸。1944年初,日军驻缅方面军先后对若开和英帕尔地区发动进攻,蒙巴顿数次飞抵前线指挥战斗,使战局转危为安,并取得这两次战役的重大胜利。
至1944年底,蒙巴顿所辖的东南亚盟军多达至百万。蒙巴顿不失时机地制定盟军反攻计划。盟军既从北缅向南推进、亦从西部向中部进攻。蒙巴顿指导英印军队突袭敏铁拉、夺取曼德勒,最后于1945年5月收复了缅甸首都仰光,此后,蒙巴顿立即准备发起“拉链”战役以收复马来亚,但因美军对b本投掷原子弹而未能完全如愿。1945年9月,蒙巴顿在新加坡接受东南亚日军的投降。
战争结束后,他被英王加封为“缅甸的蒙巴顿伯爵”。1947年3月至1848年6月出任印度总督。任内提出关于印度独立的“蒙巴顿方案”并于1947年7月获得英国议会批准。该方案导致印巴分治及其两国为一些遗留问题的长期纠纷。1948年蒙巴顿返回英国海军任职。先后担任英国地中海舰队第一巡洋舰队司令、第四海务大臣、地中海舰队总司令等职。1955年至1959年,出任英国海军参谋长兼第一海务大臣。1956年,晋升为海军元帅。1959年,出任国防参谋长和参谋长委员会主席。任内积极推行英军改革计划,重建有权威的国防部而撤销各军种的总部,使英军的指挥系统更有效能和集中统一。1965年,退出现役后,积极参与各项公共事务。1979年,被爱尔兰共和军暗杀。
蒙巴顿戎马生涯50年,他能在同辈人中出类拔萃,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有别人无法同他相比的敬业精神。从他13岁入海军学校那一天起,他就决心将自己的毕生贡献给海军事业,尽管他的理想多次被打断,但这种矢志不渝的精神,决定了他在其他方面也能取得巨大的成就、蒙巴顿有显赫的贵族地位,也很富有,但这些都没有成为他的枷锁,一生仍勤奋、努力地工作,这是难能可贵的。
蒙巴顿的另一大特点是顾全大局。他几次被调离他所心爱的海军事业、制定的几次作战计划被抛弃或被束之高阁,他也因此而苦闷和烦恼过,但是,他能着眼于大局,接受现实,从未因不合自己的心愿而消沉过。
他在军事指挥上的优点是注意分工合作、发挥将领们的各自特长,而自己则提出总的指导思想。譬如,在东南亚战区,蒙巴顿规定:组织单一军种的行动,陆、海、空的作战计划处长直接向各自的军种司令报告即可;组织诸军种的联合行动,则必须以计划委员会的名义向他本人报告。他提出的东南亚盟军作战指导思想主要有:当日军在丛林地带实施惯用的侧翼包围战术时,盟军应坚守阵地而不能向补给线方向撤退,补给问题通过空投解决;乘日军认为雨季双方都会停火而无准备之机,实施雨季突击而扩大战果等。这些新的指导思想,为取得几次重大战役的胜利,都起了重要作用。
蒙巴顿善于鼓舞士气也是他的一大优点。他极端蔑视高级司令部人员不与前线官兵接触的现象,所以,他能放下王室成员的架子,经常深入所属部队视察、访问、发表演讲,同各级军官和士兵会面、交谈,让每一个部属都认识他,了解他,从他身上获取力量和信心。从而,使他在官兵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蒙巴顿的个人品质,也是口碑甚好的。他慷慨大方,忠诚可靠,为人排忧解难不辞辛苦。他心地善良,喜欢所见过的所有人。他讲究礼节,做事周到,善于体贴人。他有惊人的忍耐力,总是随时准备听取他人的意见,到了老年思想僵化时也是如此。他是一个实干家,从不知道什么叫绝望而是随时准备从失败中爬起来,并重整旗鼓。他总是以最大的自信力去确定前进的目标,并选择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然后坚韧不拔地干下去。
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与许多著名人物一样,蒙巴顿也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1973年,他的好友朱克曼告诉蒙巴顿说,他正在写一篇有关他的文章,蒙巴顿表示非常高兴:“没有谁比你更了解我了。也没有谁能像你一样最有效地揭露我的缺点,因为没有任何东西是完美无缺的。”是的,蒙巴顿并不完美无缺;他的虚荣心很强,升官欲、特别是对获得皇家海军的高级职位的欲望,一直十分强烈;在生活和事业上,他是一个奔放不羁的男人,引起过人们的议论;在工作中有时过于急躁或受环境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遭到过某些同事们的嫉恨,等等。但正像英国著名传记作家菲利浦·齐格勒所说:“记住,无论如何,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
岁月流逝,蒙巴顿与他经历的那场战争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为了使我国读者对蒙巴顿的一生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了解,我们倾尽所能,将有关他的历史资料加以积累和整理,撰写了这本书。我们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真实而又形象地把蒙巴顿介绍给大家,但是由于资料与能力水平所限,难免有不当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吕德宏、赵建中
1994年12月15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地球人都知道,只有中国大陆人不知道。 [img]http://joke.sc-cn.net/upload/news_2005829133659.gif[/img][img]http://images1.51.com/user/h/u/huanglk/vc200601021925305.jpg[/im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主题

594

回帖

509

积分

头驴

积分
509
 楼主| 发表于 2006-3-10 21: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哥马利

作者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全球性浩劫,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了这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在反对法西斯侵略、保卫国家独立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同仇敌忾,与德意日法西斯军队进行了长期的浴血奋战,最后终于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这场战争中,各国都涌现出一批能征善战、足智多谋、敢打硬仗和恶仗的著名将领。英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就是这样一位声名卓著的战将。
蒙哥马利的一生颇富传奇色彩。1887年11月17日,他出生在伦敦肯宁顿的一个牧师家中。不满两岁时,随其父亨利·蒙哥马利主教前往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1902年一回到英国,就被送入圣保罗学校就读。1907年1月,进入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908年9月,被分到皇家沃里克郡团,驻防印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最初作为一名中尉排长随部队一起参加作战,在一次战斗中胸部和腿部中弹负伤,不得不住进医院治疗。伤愈后被任命为旅参谋长,又随部队再次奔赴前线。战场的枪林弹雨使他多次遇险,但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任第3师师长,率部赴法国和比利时抗击德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退后,他在英国本土先后任第5军和第12军军长、东南军区司令。1942年上半年,英军在远东战场节节败退,在中东战场丢城失地,不断后撤,战场形势对英国极为不利。在这危急的关头,蒙哥马利出任英国驻北非第8集团军司令,他不仅遏止了德军的攻势,而且在阿拉曼战役中打败德意非洲军团,取得决定性胜利,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危急局势。随后,蒙哥马利率部乘胜追击1000多英里,于1943年5月迫使德意军队在突尼斯投降。北非战局结束后,他率部与美军一起转战西西里和意大利,并于1944年。及月出任第21集团军群司令,负责计划、组织和实施诺曼底登陆战役。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成功之后,他指挥第21集团军横扫法国北部、比利时、荷兰和德国北部。1944年9月1日,他被授予陆军元帅军衔。1945年5月4日在吕讷堡荒原接受德国北方军的投降,后任英国驻德国占领军总司令。1946-1948年任大英帝国陆军参谋总长。1948-1951年任西欧联盟各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委员会主席。1951-1958年任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最高副统帅。1958年秋退役。曾荣获英国各种高级勋章和外国勋章。蒙哥马利戎马生涯50年,服役时间超过了威灵顿、马尔巴勒和蒙克。退休之后他继续参加国际国内政治活动达10年之久,到1968年才完全退出公共生活。他把精力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到各国访问,就国际关系发表见解;二是撰写历史著作和电视广播稿;三是参与国内政治。因此,他不仅会见过斯大林、赫鲁晓夫、铁托、毛泽东、周恩来、尼赫鲁等许多著名政治家,而且写下了《回忆录》、《正确判断的方法》、《领导艺术之路》、《三个大陆》和《战争史》5部著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蒙哥马利元帅怀着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分别于1960年和1961年两次应邀访问中国,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接见。通过访问,他对我国有了较深刻的了解,认为中国革命“清除了内部封建压迫、腐败和外来侵略”,使6亿人民获得了解放;公开宣称“我拥护新中国,摒弃旧中国”,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是错误的”。1961年9月他在访问我国时,提出了关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三项原则,即:大家都应当承认一个中国;承认两个德国;一切地方的一切武装部队都应撤退到他们自己的国土上去。这三项原则赢得了我国政府和人民的赞同与支持。
蒙哥马利能在同辈人中出类拔萃,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有别人无法同他相比的敬业精神。从他在圣保罗学校选择“陆军”班那一天起,他就把军事作为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无论是在桑德赫斯特军事学院学习,还是在印度服役;无论是在训练场上,还是在坎伯利和奎达参谋学院;无论是在和平时期,还是在战争年代;无论是当连排长,还是任帝国参谋总长,他一心想的只是训练、作战和胜利。他不抽烟,不喝酒,不爱交际,不好女色,除了军事以外,他没有别的兴趣和爱好。
蒙哥马利的一大才能是能够从大处着眼,纵观全局。他视野开阔,反应敏捷,善于把战略需要同战术和可能归他指挥的兵力联系起来考虑问题。他亲自制定总体作战计划,而将具体计划工作交给参谋人员去完成,以便能够集中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有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由于他对战争的全局胸有成竹,所以总是能够临危不惧,遇事不慌,不为局部或表面现象所干扰,而对作战的复杂情况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能够像他这样想大事的人是比较少见的。有的人往往能打赢一次战斗,却打不赢一个战役。蒙哥马利知人善任,敢于大胆使用新人。蒙哥马利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我的工作时间也许有三分之一用于人员的考虑上。”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和平时期,蒙哥马利花了许多时间,采用各种方法来物色、选拔和任用有才华的军官。他每到一个新的部队,总有一批不称职的军官被罢免,总有一批优秀的军官被提升。他的这种做法难免引起一些人的怨恨,但却使部队充满生机,面貌一新。二战爆发后,他更加重视把优秀的军官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他不仅使自己身边有一个合格的参谋部,而且慎重地选拔下属将领,把一些表现极好的人提拔到军、师领导岗位上来。由于蒙哥马利知人善任,他的部队的各级指挥班子都坚强有力,斗志旺盛。
蒙哥马利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作为一个部队训练者的才能。无论是在参谋学院任教,还是在担任师长或后来担任更高职务期间,他都表现出一种卓越的训练才能:他能鼓舞自己所领导的官兵对战争产生兴趣。他不仅给部属灌输战斗精神,而且灌输事业心,使他们愿意掌握所需要的各种技能;他不仅能使那些厌烦战争的士兵愿意去打仗,而且还能鼓舞他们把仗打好。他带领的部队都训练有素、士气很高,战斗力很强。
蒙哥马利对作战计划周密,预测比较准确。隆美尔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对可能出现的偶发事件留有很大余地。蒙哥马利则正好相反,总是针对情况,周密判断,对每种可能性和每一种方案都要预先进行周密慎重的分析,在制定出最终计划时,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通常都能考虑到。周密的计划本身就包含着比较准确的预测。蒙哥马利在阿拉曼战役中按计划在战役的第12天就迫使隆美尔败退了,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蒙哥马利进行战争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均衡”。“均衡”原则强调,绝不能被打得措手不及,绝不能没有预备队就实施攻击,绝不能因补给不足而影响部队战斗和机动的自由。这些要诀往往能迫使敌人失去平衡,而使己方保持常态。蒙哥马利长期大力宣扬自己的这一原则,坚持在每次出击之前必须在人力物力士做好充分准备,以致引起许多人的嘲笑。然而,他的许多部属从将军到营长,都感到在蒙哥马利的指挥下大家有一种愉快的安全感。在他指挥的几个集团军里,官兵们总是满怀信心地面向前线,而很少有后顾之忧。对于战争来说,他的这种“均衡”论可能延缓了进程,但却稳妥可靠,使他从未打输过一个重要战役,从而保证了他在部下中的声威。
蒙哥马利与部下保持密切的联系,对部队有巨大的号召力。蒙哥马利极端蔑视高级司令部人员不与前线士兵接触的现象,所以,无论是当营长、旅长,还是当师长、军长,或是当集团军司令、集团军群司令和参谋总长,他都经常到各部队视察、参观、访问、看演习、主持运动会、发表演讲,同各级军官和士兵会面、交谈,让每一个部属都认识他,了解他,从他身上获取力量和信心。经常接触部队使他在部属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增强了部队对他的信任和信心。不论是在北非,还是在欧洲,他的部队中都没有出现过信任的鸿沟。因此,每次重大战役之前他去检阅部队时,都能使全体官兵备受鼓舞,信心倍增,满怀必胜的信念和高昂的斗志投入战斗。
蒙哥马利在部属中享有崇高威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十分关心部属。蒙哥马利认为,如果对于人的因素保持冷漠无情的态度,就将一事无成。因此,他总是尽可能使每一个士兵感到他在起到一个人的作用,而他的上司也在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加以关心;他总是尽可能使每一个士兵都清楚地懂得他应当做些什么以及为什么要那样做。此外,他还注意关心所属官兵的生活和娱乐活动,使大家在紧张的训练、“工作或战斗之后,能有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享受。
然而,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与许多伟大人物一样,蒙哥马利也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首先,蒙哥马利好恶由己的性格严重地影响了他的人际关系。蒙哥马利对他中意的少数人,能够保持亲密愉快而又能相互体谅的同伴关系;在更大的范围内,他善于同广大士兵和民众建立良好的关系。然而,如果他断定某人不好,那就会走极端。在这种情况下,蒙哥马利会变得残酷无情。例如,他在1942年8月对待奥金莱克的态度就太粗暴;连那些最重视蒙哥马利的军事才能的人也不能宽恕他对待奥金莱克的行为。当他与美国人并肩作战的时候,由于其这种性格而不时出现的毛病,产生了不良后果。
其次,蒙哥马利我行我素的作风给他自己造成了重大伤害。蒙哥马利认为,任何一个权位很高的人,都应该像他那样明快地找出问题的明确答案。所以,他虽然善于把自己的意图和目的传给下属诸集团军的全体官兵,但却往往不注意向同级和上级通报。结果是他的上级和同级常常误解他的意图,特别是当他们认为应该发生的事并未发生时,就会焦急不安。例如,在阿拉曼战役前,蒙哥马利对部队重新进行编组,就引起很多人担心;在战役中,有几个师正在从前线撤退的消息,立刻在伦敦引起一片惊慌,但蒙哥马利却不以为然。如果他费点心机让上级确切了解他的想法,就不会发生这种误解,也可以大大减轻古德伍德战役后出现的那种混乱局面和不安情绪。
再次,蒙哥马利不善于进行机动作战。蒙哥马利是进行精心布置的阵地战大师,但却不大善于进行机动作战。同隆美尔的大胆突击,巴顿的有力推进,以及德、苏军队在东部战线进行的大规模装甲机动战相比,蒙哥马利自然是相形见细。在阿拉曼和古德伍德战役中,他对坦克的使用虽然可以进行辩解,但肯定是有问题的。在这两大战役胜利后的挺进中,他没有及时地指挥部队向前机动,去扩张战果,结果丧失了取得更大胜利的机会。所以,机动作战并不是蒙哥马利之所长。
最后,蒙哥马利根深蒂固的虚荣心使他难以自制。蒙哥马利青少年时期在家受母亲压抑,在校被富家子弟冷落,难免产生自卑心理。在他掌了权并达到一定地位之后,这种自卑心理就变成了虚荣与自负。毫无疑问,他的虚荣心与过分自负对他正确地选定作战方针产生了微妙的、有时甚至是直接的影响。昂菲达维尔战斗计划,他与艾森豪威尔进行的“单一冲击”和“设置单一的地面作战指挥官”的激烈争论,他在吕讷堡荒原接受德军投降的经过与表现,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他的虚荣心与自负心理的影响,产生了很不好的后果。
由于上述和其他一些明显的优点和缺点,国外许多作品在评价蒙哥马利其人及其历史功绩时,都带有截然不同的感情色彩,对许多历史事件持完全对立的观点。有的充分肯定,热情赞美,脱离历史事实地夸大他个人的决策作用,使人听了难以置信;有的蓄意贬低,歪曲事实,恶毒攻击与咒骂,令读者嗤之以鼻。总之,这些作品都歪曲了历史,背离了史实,使读者难以把握真实的材料来正确评价蒙哥马利其人及其历史功绩。当然,也不乏如实记叙各个历史事件、公正地评价蒙哥马利的历史功绩、同时也客观地揭示他的失误的作品。虽然国外出版了许多有关蒙哥马利的作品,但译成中文介绍给我国读者的仅有四部,而由我国作者撰写的蒙哥马利专著却一部也没有。这四部中文版著作是:《蒙马利元帅回忆录》、《领导艺术之路》、《蒙哥马利》和《蒙哥马利:一个将军的诞生》。前两部由蒙哥马利本人撰写,分别于1958年和1961年出版。在《回忆录》中,蒙哥马利仅用了三章来描写他1939年以前的生活,而把重点放在他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上,一直写到他1958年退休为止。《领导艺术之路》介绍了历史和现实中各式各样的领导艺术及其产生和运用,也是作者对自己一生领导实践的总结。《蒙哥马利》由罗纳德·卢因著,于1971年出版。该书仅用一章简述蒙哥马利二战以前的经历,而主要描写蒙哥马利从1939年9月到1945年5月4日在吕讷堡荒原接受德军投降的整个哉斗经历。《蒙哥马利:一个将军的诞生》由尼格尔·汉密尔顿著,于1981年出版。该书从蒙哥马利的家世一直写到阿拉曼战役,详细地描述了蒙哥马利成长为将军的经历。上述四部书虽然各有所长,但读后仍然不能对蒙哥马利的一生有一个十分完整的印象。
为了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50周年,为了表彰蒙哥马利为反法西斯战争和为世界和平作出的伟大贡献,为了使我国读者对蒙哥马利的一生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了解,笔者根据自己从事外军研究工作积累的各种资料,撰写了《稳扎稳打--蒙哥马利》一书。在撰写过程中,笔者力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客观地、全面而公正地描述和评价蒙哥马利和各个历史事件,但由于笔者的政治水平和历史知识有限,对有关历史问题研究不深,对许多历史事件又不能进一步作实地考察,再加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不妥或错误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樊高月
1993年5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地球人都知道,只有中国大陆人不知道。 [img]http://joke.sc-cn.net/upload/news_2005829133659.gif[/img][img]http://images1.51.com/user/h/u/huanglk/vc200601021925305.jpg[/im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主题

594

回帖

509

积分

头驴

积分
509
 楼主| 发表于 2006-3-10 21: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尼米兹

作者前言
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海军作战部部长、五星上将切斯特·威廉·尼米兹(1885—1966)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弗雷德里克斯堡一个普通的日耳曼移民家庭。幼时家境贫寒,经历过一段艰难岁月。贫困的山区生活培养了尼米兹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而得克萨斯人淳利、豪爽的民风又造就了尼米兹乐观开朗的性格。在少年尼米兹的心中,始终有一种要冲破命运的樊篱、去成就大业的渴望。他不愿被困于封闭狭小的山乡,而希望到广阔的世界去驰骋、翱翔。
机会终于在他15岁时悄然而至——海军军官学校向有志青年敞开了大门。对于海洋,尼米兹并不陌生,当过水手的祖父娓娓动听的诉说。曾使他满怀蔚蓝色的梦想。能够到舰艇上去当水兵,到海洋上去航行,在神秘浩瀚、魅力无穷的海上世界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华,这正好契合了这位雄心勃勃、力求发展的少年的心愿。尼米兹果断地作出了持续一生的选择——当海军去!从此义无反顾,也从未动摇。
进入海军军校的尼米兹,视野大开,干劲十足。他刻苦钻研、虚心求教,获取了大量受益终生的知识和技能,并结识了一大批志向远大的海军同仁,其中包括日后成为他左膀右臂的哈尔西。1905年,尼米兹以全班114人中第7名的优异成绩毕业。
以在“俄亥俄”号上实习为开端,尼米兹与舰艇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漫长的海军生涯中,他亲自驾驶、指挥过包括潜艇、战列规、驱逐舰、巡洋舰、大型航空母舰在内的所有类型的舰只,从事过除航空兵以外的海军的每一项工作。在实践和教学中,他勇于开拓,勤于思考,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开创了基层海军发展的新局面。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出众的指挥才能、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日益受到高层人士的赏识,也奠定了他日后的发展基础。早在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前,尼米兹已深得罗斯福总统器重,并被提名为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只是由于他自己的退让,这一职务才交由另一将军担任。
珍珠港的黑色风暴使美国海军遭到致命打击,使包括尼米兹在内的美军官兵痛心疾首、义愤填膺。也正是在这个时刻,尼米兹下定决心,摒弃一切杂念,临危受命,力挽太平洋“狂澜”。在特殊情况下做到这一点决非易事。当时的美国海军几近倾覆,且军心涣散、士气低落,要把残缺不全的兵力聚集到一起,以对抗气焰嚣张的强大日军并最终战胜它,这不仅需要大无畏的气魄、超人一筹的韬略谋算、卓越的战术指挥才能,而且更需要不惜一切的献身精神、置荣辱于不顾的勇气。
尼米兹具备成就大业的一切素质,他凭借高超的斗争艺术不仅扭转了战争初期的不利局面,而且把战争逐步引向了深入,直至最终击败敌军。在浊浪冲天的太平洋战场上,日美双方剑拔弩张、斗智斗勇,绘出了一幕慕惊心动魄、惨烈悲壮的战争画面。可以说,正是尼米兹和他率领的一批勇士挽救了太平洋战场美国海军的命运,也挽救了美国的命运。在尼米兹的领导下,美国海军在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仅太平洋战区就拥有大小舰船5000余艘、飞机1.5万架,以及数十个航空基地和海军基地,构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尼米兹手下有21名陆海军将官,统辖6个海军陆战师和6个陆军师,他本人也逐渐威名远扬,成为一位非凡人物。
尼米兹所指挥的太平洋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一部分,这一胜利具有世界意义。尼米兹和一大批代表同盟国的将领也因而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当然,作为二战时期西方的一代名将,其思维方法、价值观念以及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有许多我们无法苟同的地方,其发展道路也显示了他个人奋斗的勃勃野心。他提倡统一指挥,有个人权力欲的因素;与麦克阿瑟争斗不休,也难以掩饰其嫉妒和失落的不平衡心理;而当他担任海军作战部部长之后,又转而反对统一指挥,大力为海军的发展鼓噪舆论,反映出其作为海军将领的局限性。
诚然,我们无意以我们的标准来评定和衡量一个西方将领。见仁见智,相信读者自有高论。
但是,以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为范畴,人们不应忘记,一位有着亚麻色头发、炯炯有神的双眼,颇具儒将风范的传奇人物与一场恢宏壮阔的战争之间的联系。
历史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王帆
1994年9月27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地球人都知道,只有中国大陆人不知道。 [img]http://joke.sc-cn.net/upload/news_2005829133659.gif[/img][img]http://images1.51.com/user/h/u/huanglk/vc200601021925305.jpg[/im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驴窝户外网 ( 京ICP备05059162号 )

GMT+8, 2024-11-21 22: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