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⒈十五國風地理之圖拓片
這是宋代《六經圖》碑中的中國古地圖。該圖主要表示中國周代十五國風(即《詩經》內周南至豳風之十五個地區的詩歌)的地理分布情況。其範圍主要是長江以北,長城以南的地區。《六經圖》 碑,碑高205厘米,寬105厘米,厚11厘米,分刻《詩經》、《尚書》、《周易》、《春秋》、《禮記》和《周禮》六經,共一百二十章。現存圖碑有地圖六幅,即「十五國風地理之圖」、「禹貢九州疆界圖」、「禹貢導山川之圖」、「禹貢外國地名圖」、「周營洛邑圖」和、「諸國今所屬圖」。圖碑現已不全,原有六石,僅存三石,另有半塊殘石。
⒉諸國今所屬圖拓片
「諸國今所屬圖」收錄在《六經圖》碑的《春秋》圖下,主要表明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地理位置。各國名外括圓圈表示,突出長江和黃河。以山形符號標明少數大山。
⒊十七世紀的澳門
這是最早期的銅版雕刻的澳門圖,圖中顯示比較重要的城樓及教堂,海面還有幾艘航隻,反映澳門由五個山峰組成。
⒋北中國海圖包括釣魚台群島在內
這是早期的西方海圖(1752年)。這一幅描述中國的海域圖集中繪畫琉球群島和釣魚台群島,海上活動從台灣出發經過釣魚台群島最後到達琉球群島和全部過程,中間的線路從基隆到達琉球的那地方。早在一七七五年,外國人已經清楚釣魚台是從台灣到硫球的必經水路。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