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旅游 户外 地图
查看: 4394|回复: 0

传承绵山道教与寒食文化繁荣三晋旅游事业

[复制链接]

0

主题

1

回帖

1

积分

驴驹

积分
1
发表于 2009-5-7 09: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绵山道教文化
        绵山,因春秋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又称介山。距介休市区20公里,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对高度1000米以上,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寺神庙、革命遗址集于一体,是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
一、介子推是绵山道教文化之祖
        我国第一部道家神仙传记西汉刘向《列仙传》仅撰神仙七十位,而介子推列第十九位。仅此,足见介子推不仅与黄帝、吕尚、老子、彭祖等早期道教所奉神仙并列,而且地位也相当重要。其依据一是介子推生于老子之前,是最早的道家人物;二是他的言行与道教文化之源《道德经》及后世道教经典中所阐述的思想是一致的:
二、绵山历代道教文化简述
        先秦两汉时期,从《列仙传》和历代介休县志可以清楚地看出,春秋时期,绵山道家人物除过介子推外,还有他的好朋友赵成子和老师伯子常。
两汉时期,道家人物在绵山一带的活动十分活跃。公元前202年,刘邦在谋臣张良等人建议下由洛阳迁都关中。“时张良西入关道出绵上”,为绵山脚下的百姓治绝狐患。(见清嘉庆《介休县志》)东汉太学生首领、介休人郭泰,曾发“吾将岩栖归神,咀嚼之气,以修伯阳,彭祖之术,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感叹,对此,葛洪在《抱朴子外篇·正郭篇》中把他与其它道家人物相提并论。《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还称东汉太学生首领郭泰“隐不违亲,介子推之类;贞不绝俗,柳下惠之类。”郭泰身为“介休三贤”之一,其思想行为,对绵山道教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汉之前,绵山一带已经出现了子推庙。《后汉书·周举传》载:“举既到州,乃作吊书置子推之庙。”这便是最早见诸于史籍的“子推之庙”。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人王肃《丧服要记》载:“桂树者起于介子推……子推奔介山抱木而烧死。国人葬之,恐其神魂贸于地,故作桂树焉。”晋王嘉《拾遗记》载:“晋文公焚林以求介子推,有白鸦绕烟而噪,或集之推之侧,火不能焚。晋人嘉之,起一高台,名曰思烟台 ”。后把介子推奉为威烈天神,把介母奉为介山圣母;把介子推的追随者解张奉为清远正神。
《晋史·石勒传》:后赵建平三年,皇帝石勒下诏曰:“……之推历代攸尊,请普复寒食,更为植嘉树,立祠堂,给户奉祀。”绵山介公祠即始建于此。
        唐王朝建立以后,太宗李世民曾宣布“朕之本系,起自柱下(官名,老子曾为“柱下史”)。李世民在雀鼠谷大战后为感谢神恩敕建了天桥洞神宫;后唐高宗李治于永徽二年(651)敕建一斗泉洞真宫;开元十一年李隆基的南出雀鼠谷后敕建大罗宫。
绵山李姑岩庙观亦为唐代所建。相传太宗李世民义妹入山礼佛至此,“结庐焚修有年,卒登觉岸,后人即其庐肖像祀之”。(见清嘉庆《介休县志》)
        宋代绵山最大的道教活动是宋神宗敕封介子推为洁惠侯。据《汾州通志》载:元丰元年,神宗下旨曰:子推“宜特封洁惠侯”。后文彦博奉旨在绵山举行了敕封大典,现有封侯亭遗存。
文彦博崇尚道教,“自号南极真子”(见清嘉庆《介休县志》)。庆历八年(1048),文彦博贝州平叛后,为感九天玄女助战之恩,于故里建玄神楼。后文彦博屡上绵山,研究道教养生,其长寿秘诀为“任意自适,不以外物伤和气,不敢做过当事,酌中恰好即止”。
金代介休人马天来,曾为国史院编修。曾数次游历绵山,其“波澜口颊谈元駃,土木形骸与世违。畴昔麻鞋见天子,只今道服胜朝衣”。天来善塑神像,绵山一带多有其佳作。
元代介休人梁志通,号达眩子,从小爱道。至元丙子年(1336),慕道西游,终秦之玉泉观,后封为烟霞真人(见清嘉庆《介休县志》)。玉泉观曾为北宋著名道士陈抟隐修地。志通得陈抟之嫡传,入玉泉观后常往返于秦晋之间,对绵山道教发展的影响深远。
        明清民国时期:据传明太祖朱元璋之父朱五四曾游食到绵山,于后来叫朱家凹的地方修行。明王朝建立后,朱氏后裔朱元璋第三子晋恭王朱棡、第十七子朱权,以及第六代晋王朱知烊等,都相继朝绵山,修寺庙。洪武十五年(1382)介休道会司建立,绵山道教科仪日臻健全,活动更加规范。
        范荣,字子兰,(介休)涧武里(今涧里)人。明永乐甲午年 (1414)举孝亷,任江西兴国令,遇仙人张三丰并赠诗。张三丰认为“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主张“三教同源”。在张三丰及范荣影响下,绵山众教相融,一直沿袭至今。
明末清初大学者傅山,号朱衣道人,也是在绵山一带活动频繁的一位道家人物,明崇十五年,为云峰寺题写长联;清康熙十七年,重摹原东汉蔡邕所撰写的《郭泰碑》;题绵山《石乳泉》、《介公祠》诗;创立《绵山太极拳》,并授于绵山道士孟太真。另据清顺治间介休籍进士梁钟豫《修李姑岩记》,当时虽然战乱不止,而绵山李姑岩却“道宇杂树交荫,云垂烟接,披拂清芬,令人坐卧忘返”。
        两千多年来绵山以人间仙境称著于世,许多道家人物慕名而来,仅龙脊岭就留下了陈祖、彭祖、吕祖等十余座修行洞;水涛沟成为历代高道辟关辟谷的首选之地,先后有张良、雷隐翁、王贾等著名道教人物在水帘洞内辟关辟谷修行养性。
绵山的祈雨文化源远流长,自唐太宗祈雨后,有金大定祈雨、明洪武年间太原百姓祈雨、清光绪年间山西巡抚曾国荃祈雨等大型祈雨活动,现仅保存的祈雨灵验牌位就有一百余尊。
绵山独特的道教文化当数自汉宋昌始的大罗宫求运挂云牌,自唐李世民始的抱腹岩祈雨还愿挂铃,自宋文彦博父始的天桥求子挂灯等,因其灵验而久盛不衰,沿袭至今。
三、绵山道教文化方兴未艾
1940年侵华日军烧山以后,绵山庙殿毁圯,道士被逐,道教活动一度处于停滞状态。1995年,山西三佳煤化公司董事长阎吉英投巨资开发绵山,使绵山道教获得新生并迅速发展。
一是健全了组织机构:为发展绵山道教文化和绵山道教对外联络工作,1997年绵山设立宗教事务联络部,由靳维俊、靳玉鹏先后担任部长。从1997年以来,恢复后的介休市道教协会三届会长、副会长相继由绵山道士邹通玄、韩通义和居士靳维俊、靳玉鹏、曹桂香(女)等担任。
二是恢复了道教庙观:绵山开发以来对全山的道教建筑进行了恢复性修建,开发出龙头寺、大罗宫、天桥、一斗泉、朱家凹、李姑岩等道教景观游览区、建成了大罗宫、洞神宫、洞真宫、洞玄宫、介公岭石窟祠等许多雄伟奇特的道教宫观。仅大罗宫建筑群就有一万平方米,为全国之最。绵山所供道教之神从最高的三无、三清、四御到山神土地、四值功曹、金童玉女应有尽有。大罗宫近300平方米红木镌刻《道德经》以及英、日、俄等数国译文《道德经》汉白玉石刻,540余平方米的众神朝拜洪钧老祖布画等均为绵山道教文化的精品。
三是举办大型道教活动:2001年5月,举办了建国以来全国第二次大型综合斋醮活动——罗天大醮。由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主持,全国十三个道教经乐团、各大名山宫观大德道长,以及港、澳、台和新加坡、韩国、法国、德国、荷兰等海外人士共800余人参加。此外,绵山一年四季经常性的神诞与成道庆典坚持不断,并应香客要求举行各种道场。
四是1997年11月组织了100余人的绵山宗教乐团,下设道教分团和佛教分团。数年来,道教分团曾先后应邀参加了关公故里运城市常平村举办的关帝1838年大祭演奏活动;陕西宝鸡邱祖创建龙门山道场820周年纪念法会;沈阳普庵观的开光法会;北京白云观方丈升座及修缮竣工、神像开光庆典,并协助北京白云观录制《中国全真道教音乐赏析》光盘。2001年8月,应邀参加新加坡九大宗教迎国庆联谊会。
        此外还在全山安装了60余座星座灯图,既是绵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成为绵山的特色夜景。
        绵山与寒食文化
        寒食节是中华文明古国的传统节日,相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按国内最具权威的词典《辞海》与《辞源》的释义: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之推而设,春秋时期,介之推经历磨难辅佐重耳回国后,隐于介山(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与母抱树而死。后来,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国人在之推忌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将这一天定为寒食禁火节。
唐代开元二十年(732),唐玄宗敕令将寒食上墓野祭编入开元礼中。从此,每逢寒食皇家“以亲王或驸马主祀。天下无事,天子清明日亦或一行。藩王有来朝亦许拜谒……”。
明清以后,寒食清明活动更为普遍和热烈,据记载清康熙癸丑(1673)清明日期间,由于游人失控,结果发生了“拥挤践踏,踏死九人”的残悲事件。
寒食节历经两千余年,最终发展演变为四海同祭,九原焚帛,生者展孝,鬼神享食之盛大节日。如今改革开放,中华同胞遍布世界各地,然每逢国人清明寒食期间,华侨从四海回乡扫墓祭宗。千年不息之绵田香火被称作天下第一祭日,实不为过也。
四、寒食文化及殊风异俗
(一)寒食节插柳之俗遍及中华大江南北。据明清年间出版的各地府州县志记载,湖北、广西一带插柳是为了纪年;河北一带是为了防衰老,“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广东和河北冀州的说法是为“明目”、“防盲”;安徽、江西的一些府州是为了“避邪”;山东的一些县是为“迎元鸟”;湖北应山县的说法是“供家神”;苏州府是谓:“闹春”;山西一些地方用柳条在屋乱摔,谓“摔蝎子”……
(二)寒食节踏青是古代国人主要的旅游与休闲方式。踏青又名踏春,古代寒食节踏青普及地域亦相当广泛,如南方地区的广西柳州府、福建的兴化府、台湾府志书中都有记载。
(三)有奇特功用的寒食食品。寒食节焚火戒烟,期间必然产生独具特色的节日食品。寒食食品种类繁多,主要有寒食粥、寒食饼、寒食面、寒食浆、寒食汤和青精饭。节日供品有面燕、蛇盘、枣饼、神餤等。饮料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其中粥、饼、面、青精饭又各有多种品牌。
(四)寒食诗歌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国内诗坛高手差不多都有寒食诗作,经初步整理,自南北朝以来的寒食清明诗词已有三百余首。
此外,历史上寒食节期间,唐中宗组织满朝将相驸马拔河,唐玄宗调教六军小儿五百人寒食节斗鸡,苏东坡寒食节杭州赏花酒醉后插花……,这些鲜活的故事无一不是寒食文化中的千古佳话。
五、介推封田及绵山寒食(一)
据介休旧《县志》记载:“之推,邑人矣,寒食之风实始此乡,旁郡县因而效之,竟成习尚。虽非典礼攸宜,亦追悯昔贤,不忍忠贞之泯没,风好所在,人心系焉。”由于人心所系,自汉代以来,介休地区内先后在石屯、神林、绵上、西关、抱腹岩、小宋曲、龙凤等地建介神庙十数处,仅西关介庙内当年就存有历朝往来朝官在寒食清明节祭吊介子推诗文碑碣二十多通。寒食之风由介乡始,寒食俗也当数介休盛。寒食节食品饧(稀糖),曾是古代寒食节必备的食品和供品,唐宋诗人的寒食诗中反复说到寒食节与饧的特殊关系:“海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市远无饧供寒食”;“粥香饧白杏花天”;“箫声吹暖卖饧天”……至今,饧的改制产品贯馅糖,依然是介休独一无二的传统名优产品,歌唱家郭兰英《夸土产》中便有“介休的贯馅糖最有名”一句。介休地区值得一提的另一个寒食遗风是清明节至今家家要蒸蛇盘面食。该面食形似蛇和燕两种,当地人有称“之推燕”,又称蛇盘,清明节上坟后,有人将蛇盘插在柳枝或疙针上,回家放置在阴凉干燥处。据传,该食品专治小儿积食和腹泻。介休地区清明节还有一个乡俗是乡民们视清明节为忌辰日,讲究这一天一定要脱换掉棉衣,尤其是年内需要动工修建的家庭,清明节祭扫完毕后要先期破土,意思为这一天介休人特殊受到介子推庇佑,可免却日后动工另选吉日。
为了满足游人瞻拜介子推这位千古先贤,传承源于绵山的寒食文化,近年来绵山重新整理修缮开放了自春秋重耳焚山后命人拣拾介子推遗物,依山而建介公墓;恢复修建了自南北朝后赵皇帝石勒敕建的介公祠,被游人称为“天下第一石窟祠”;开放了介子推及寒食文化展厅和寒食特色饮食长廊;新建了介公岭下由国内百名著名书法家撰写的介子文化暨寒食文化碑苑;在龙脊岭北宋宰相介休人文彦博始建的遗址上,恢复雕塑了介子推子母巨型塑像,成为绵山乃至介休的标志性建筑;挖掘推出了寒食文化表演系列活动……。
寒食习俗和寒食文化源于绵山,这已是两千多年来人所共知的事实,成为绵山独特的文化遗产,也使绵山独具魅力而享誉四海,因而绵山旅游必将久盛不衰。[img][img][img][/img][/img][/im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驴窝户外网 ( 京ICP备05059162号 )

GMT+8, 2024-11-23 00: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