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户外求生与探险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像登山或者徒步这种有一定风险性的户外运动中,人类要如何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甚至是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呢?这个问题往往是最引人探究的。 而在国外喜欢户外运动的人口中,常常会提到一句话——“棉花杀人”,这好像与我们平常所说的衣食住行要沾上一点关系,在这个成语中,排在第一位的字眼就是“衣”,棉花显然是与“衣”相关的。 不过“棉花杀人”这个词语,看起来好像有那么亿点离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纯棉衣物是舒适与温暖的代名词,它的保暖效果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为什么在这些户外运动的人眼中,棉花就会“杀人”了呢? 这个说法其实是有科学原理可以证实的。 人体要维持在一个正常状态,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保证正常的体温,这与衣物是密切相关的。 人体核心温度在正常状态下,处于37℃~37.5℃之间,一旦超过或者低于这个温度,就会造成人体体温失衡,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人体核心温度超过37.5,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发烧,那么要是核心温度低于这个范围会怎样呢? 这种情况被总结为“失温”。 一般来说,造成失温的原因是人体产生的热量低于散发的热量,从而使得人体核心温度无法维持在正常范围,并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问题,比如寒颤、意识思维模糊,严重的更会出现心肺功能衰竭的状况,从而危及生命。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只要人体失温就会致死,失温也是分为轻度失温与重度失温的。 人体核心温度降低至接近35℃时,是轻微状况,表现为“瑟瑟发抖”。 这时,人的精神状态是正常的,只是会感觉“有点冷,打寒颤”。身体会自动开始调节,处于人体表层的血管开始收缩,以减少热量损失,内脏也会增加产热量。 如果在这个阶段及时采取体温恢复措施,一般不会出现身体损伤。 当人体核心温度在32℃~35℃时,就是轻度失温阶段。 这时就会有一系列明显的生理问题出现了。身体会出现剧烈的寒颤,并且伴随着严重的疲劳感,意识开始模糊,肌肉不受控制,无法自如活动,甚至是出现幻觉。 一旦到了这个地步,就意味着当事人已经无法依靠自己摆脱困境了。 当人体温度低于32℃时,就是重度失温了。 此时的患者已经失去意识,寒颤状况消失,呼吸与脉搏减缓,血液循环的速率也大幅度降低,处于类似冬眠的状态。 失温状况进一步加剧,直至低于28℃后,就会造成死亡。 看到这里,难免会产生疑问了,这些和“棉花杀人”有什么关系?棉制衣物是保暖的,难道还能让人失温不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棉质衣物的保暖效果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户外运动中,就不能同等看待了。当棉质衣物被打湿后,它的保暖效果将大打折扣。 棉花有着非常强的吸水性,取一小团棉花快速地沾一下水,立刻就会被全部渗透,这个特性自然也被棉质衣物所继承。 经研究表明,棉质衣物可吸收它自身重量27倍的水分,与之对应的是棉质衣物在潮湿的情况下,其保温效果至少要降低80%,可以说被打湿的棉质衣物几乎没有保暖性能。 这是一个惊人的反差! 曾经有人针对严寒条件下各类衣物的御寒实验,在相同的温度、出汗量与湿润条件下,分别对棉质、聚酯和聚丙烯等材料的衣物进行测试,2.5小时后,通过质量变化来确定各个实验标本的吸水情况。结果显示,棉质衣物所吸收的水量最大,几乎是聚丙烯的四倍。 这种强大的吸水性其实根源于棉纤维的结构。棉纤维是一种多孔性物质,其纤维性大分子上存在着许多的游离亲水性基团,这使得它在潮湿的空气中就能吸收很多的水分。 棉质衣物自然也就继承了棉纤维的强大吸水性,这让它在不接触任何外来水源的情况下,即使只吸收人体内散发出的汗液,也能迅速的潮湿起来,并且很难快速干燥。 尤其是在进行户外运动时,在长时间潮湿衣物的影响下,由于湿传导的影响,它会从身体中转移大量热量,从而使你的体感温度比实际上更冷。而且在你的体温慢慢将潮湿的棉质衣物暖干的时候,其水分蒸发所带来的热量损失更会加剧困境。 那么,如果在进行户外运动时选择了棉质衣物又会怎样? 以冬季登山为例,征途之初,棉质衣物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暖效果,棉质内衣的舒适感也十分让人满意。 不久之后,身体开始出汗,浑身都在散发着热量,仿佛身处火炉旁边,甚至开始享受偶尔吹过的一阵冷风。看似与“失温”完全沾不上边,这个时候也往往最容易忽视“失温”的风险。 由于棉质内衣强大的吸水性,这些汗水被迅速吸收,衣物的重量增加,而且会紧紧地贴在皮肤上,令人十分难受。 随着征程的渐渐推进,登山者会渐渐开始疲惫,之后就要停下来休整片刻。吸收了汗水的棉衣开始借着体温来蒸发这些水分了,而水分的蒸发又会带走体表大部分的热量,本来用以保暖的棉衣,此时的作用堪比在体表擦上酒精,体感温度骤降。 同时,棉质衣物一旦潮湿,又很难快速干燥,若是在这期间吹来一阵冷风,那将是一场噩梦。 严寒天气下,无法在室外更换衣物,身体越来越冷,产热量无法支撑散热量,体温开始降低,“失温”慢慢来临。 2013年9月,在一次穿越“鳌太线”的探险活动中,一名驴友因失温死亡; 2016年12月,一名来自成都的资深驴友不幸遇难,调查结果显示,失温是遇难者最大的致死原因; 2017年10月,五名驴友结伴穿越秦岭,不慎迷路,其中一人出现失温状况,所幸救援及时,无人死亡。 一次次的遇难案例,无不展示着户外运动时“失温”的恐怖。 所以对于喜爱户外运动的人来说,保暖即是安全的基础与生命的保障,对于衣物的选择就是其中最基础、重要的一部分。 进行户外运动,尤其是有一定风险的野外登山或者徒步时,贴身衣物一定不能选择棉质的! 在户外运动爱好者口中,对于穿衣是有一个核心原则的,那就是分层穿衣原则。分层就是将所穿衣物分为三层,分别是“贴身层”、“保暖层”与“防护层”,每层衣物都有着各自的分工。 对于贴身衣物的选择,首要考虑的就是排汗与透气的效果,户外运动时,时刻保持着身体的干爽是良好体验的基础。 除了雨雪情况带来的风险外,大量出汗也是引起失温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一点也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 相较于舒适但排汗性极差的棉质衣物来说,由羊毛制造的贴身内衣是非常好的户外运动之选,它能在你出汗的情况下快速将汗液排出,从而起到良好的保温效果。 虽然舒适性差了点,但在户外运动时,安全更应该排到第一位。更不要说棉质内衣在汗湿的情况下,那种紧贴在身上的糟糕体验了。 对于“保暖层”来说,不像贴身层的要求那么严格,它的作用就是要尽可能地锁住体表温暖的空气,从而减少热量的损失。 在选择“保暖层”衣物时,可以根据自己所要进行的活动进行灵活搭配。 以多层薄衣物为最佳,比如搭配多件美利奴羊毛材质的薄衣物,可以随时根据需要做衣物的增减,热了就脱,冷了就再穿上,随时保持最舒适的状态。但也有不足,那就是多层薄衣物的保暖效果不如单件的厚衣服。 而对于单层厚衣物来说,可以选择抓绒、排骨羽绒、软壳等材质,其相比多层薄衣物,又不便随时调节。 最后是“防护层”的选择,顾名思义,它的作用就是“防风”与“防水”,当然,透气性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点。冲锋衣就是最常见的一种“防护层”。 三层衣物选择完毕,也不能忘了头部和手脚这些最容易受伤的部位,尤其是在严寒条件下,这三个部位的保暖也是非常关键的。 总的来说,衣物的选择只是户外运动里基础中的基础,每种运动项目的延伸需求也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安全是必须要放在首位的。 在恶劣环境下,丧失了保暖性的湿绵真的会“杀人”!如果确定要进行户外越野类运动,一定要提前对地点进行考察,从而针对性地选择物资,这是户外运动者的必备素质。 参考资料: 伽蓝图 冬季户外穿衣/失温预防及自救指南 知乎 2018-10-19 吴孟萱 失温是怎么回事?有多危险?一文为你解答 央视新闻 2021-5-23 Wes Siler,Why Cotton Kills, A Technical Explanation GIZMODO,2015-2-26 作者:月白 审核:sherry 校稿编辑:李子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驴窝户外网 ( 京ICP备05059162号 )
GMT+8, 2024-11-6 23: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