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可以象耶路撒冷那样,被投注那么多的信仰。身为三大宗教共同的“圣城”,它接受着来自全世界18亿教徒的顶礼膜拜,神圣不可方物。 哭墙位于犹太人区。犹太人每月蜂拥到今日圣殿山西面的护土墙祷使之成为今日犹太教最神圣的露天会堂。墙身下方所见的巨大石头,是两千年前大希律王所加建,用以包围所罗门圣殿的台基,使第二圣殿的平台更形宽阔。公元70年,罗马提多将军烧毁圣殿,没有一块石头可以扔叠在另一块头之上而不被拆毁。但提多遗留部分台基不拆毁,乃显示给后世知道罗马的兵力强大。犹太人不想误踏圣所,所以开始在残留的台基祷告。 公元135年,罗马哈德良平定第二次抗罗革命,犹太人被迫远走他方,分散于万国之中。拜占庭时代,犹太人被容许每年一次于圣殿被毁周年日到西墙来,为国度复兴哭泣祷告,“哭墙”之名不胫而走。七世纪时,回教徒占据圣地,犹太人容许在圣殿入口附近祷告,位置在威尔逊拱以北,西墙隧道之内。十三世纪开始,犹太人迁到现今所见之处祷告,一直维持到本世纪。 1948—1967年间,哭墙落入约旦手中,不容许犹太人到哭墙祷告。哭墙无人哭达19年之久。1967年六日战争中,犹太人自约旦手中收得哭墙。以达据,拉赛及士兵为首的犹太人涌到哭墙喜奇而泣。现在哭墙常举行犹太人少年满13岁的成年礼,充满欢愉的气氛,所以改称作「欢乐之墙」。哭墙是以色列国魂的象征,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到东参观。也吸引无数基督徒到来祷告。 祷告的地方分隔成男女两部分,男左女右。男士进入哭墙,必须戴帽,没有帽的旅客可于入口处自行取纸制圆形小帽戴上,在离开前交还。旅客可靠近墙身,摸著石头向神祷告,可用任何语言大声祷告,小声祷告或默祷,更可以用任何文字写祷文于纸条上塞进石缝中,代表祷告的认真迫切。犹太人祷告时不断摇头前,因为他们在祷告不断提神的名字,为免妄称神的名,乃呼一次名,点一次头。愈点愈多,变成惯例,乃恳切祷告的象徵。祷告讲经时犹太人蒙上祷告的头巾,代表谦卑受教,额上及臂上缠住经文盒子,表示遵行申命记11章18节的经训:“你们要将我这话存在心内,会在意中,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经文盒子虽细小,里面有大量用显微镜才能看清的手写经文。手工精细,因此非常昴贵,每个价钱由数千至一万港元不等,乃犹太父亲于成年礼给刚成年儿子的礼物。 成年礼时,犹太父亲联同家族男成员陪伴儿子将妥拉经卷由威尔逊拱内的经文柜取出,然后放在台面由儿子公开颂讲,显示他在宗教上成年,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类同基督教的洗礼或坚振礼。犹太母亲不能进入男性区域,但在围栏外高声震耳尖叫,表示高兴,犹太母亲在家中用神话教养孩童的责任已经告一段落。此后儿子会受教于会堂的拉比。他享有成人宗教权利的同时,也负起宗教上的神圣责任。犹太母亲在栏外抛弃糖果进男性区域,表示祝贺。有男孩在成人脚下忙碌地检糖果,并非贫吃,乃拾回给犹太母亲及女亲属再进行抛掷。 在女性区域,常见妇女涕泣交流地祷告。女性在哭墙不用蒙头,但在祷告后,她们一步一步退出祷告区域,退出时仍面向哭墙,表示恭敬。 今日可见的哭墙,高度约20米。低层石头来自大希律时代,中层属回教时代,高层属十九世纪的土耳其时代。六日战争以前,哭墙4公尺前有一些房屋存在,以色列收复后拆除障碍,修建成可容纳数万人的大广场。现今可见哭墙阔度为50米,但隐藏的墙更阔,实质上向北延伸至苦路,只有从电话亭及洗手间中间那个西墙隧道入口进入隧道才能观察到。西墙隧道要预约才可进入。哭墙隐藏的深度是15米,在威尔逊拱里面有圣坑,可让游客印证护土墙的深度,男士进入威尔逊拱不需预约。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驴窝户外网 ( 京ICP备05059162号 )
GMT+8, 2024-11-7 05: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