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城以北106公里。1983年联台国教科文组织将阿旃陀石窟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阿旃陀石窟是印度古代佛教徒开凿出来的佛殿和僧房。"阿旃陀"一词来源于梵语"阿谨提那",意为"无想"、"无思"。石窟开凿于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代,当时佛教被定为国教,虔诚的佛教徒们为敬奉佛祖、研读经书、修身养性,找到了这个丘陵起伏、景色秀丽的幽山深谷。一时间,这里僧侣云集、香火不断。 开凿工作持续了将近1000年,随着佛教在印度的衰落,这里便逐渐荒废,湮没在了泥土流沙之中,直到1819年,被进山狩猎的英国军官无意中发现,从此阿旃陀又奇迹般地闻名于世,重放异彩。 中国唐代高僧亥奘于公元638年在印度游历取经时,曾到过此地,并在《大唐西域记》中对石窟作了生动的描述,这是关于阿旃陀石窟最早的文字记载。 阿旃陀石窟共有29座洞窟,其中4座为佛殿,内有藏放舍利的佛塔,25座为僧房,陈设比较简单,只有石床、石枕和佛龛,是僧人居住的地方。 在文达雅山麓离谷底76米的悬崖峭壁间,阿旃陀石窟的29座洞窟环布在新月形的山腰陡崖上,高低错落,绵延550多米。 阿旃陀石窟的雕刻中,大都设有佛祖及其他菩萨的巨型雕像,人物鲜明生动,人体比例正确,给人以优雅,肃穆,纯厚的美感。 阿旃陀石窟中有大最精美绝伦的雕刻和壁画,因建成的时间不一,各具特色。佛像和廊柱都由整块岩石雕成,列柱、藻井布满浮雕。有佛陀向弟子布道的群像,也有形象可爱的小矮人,随时可见手执花环的神女和一些可爱的小动物。以及由各种花卉组成的图案等,雕刻精致,色彩斑斓,形态多样。其中,7世纪所建的第一号石窟内,有一尊高约3米的释迦牟尼像,从正面着,似在沉思;从左面看,似在微笑;从右面看,又似在凝视,是大乘佛教建筑中最光辉的典范。 作为古代印度的佛教圣地,阿旃陀石窟将佛教建筑、雕刻和绘画相结合,被誉为世界和东方的精萃之一。 阿旃陀石窟内的壁画大多采用牛粪、大张旗鼓黏土并涂上石灰作底,以加工后的矿物、植物粉末作颜料,层次分明,色彩鲜艳。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驴窝户外网 ( 京ICP备05059162号 )
GMT+8, 2025-1-10 21: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