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学(筹)是我国唯一一所建立在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部属民族高校,座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建校二十余年来,在国家民委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学校得到了长足进步和快速发展。2006年2月,教育部批准在原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的基础上筹建北方民族大学,筹建期两年。学校占地面积1150亩,校舍建筑面积28万多平方米。学校办学条件优良,教学设施完备,校园环境幽雅。学校于2000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部门绿化400佳单位”荣誉称号,并被银川市人民政府命名为“花园式单位”。 学校设有文、史、理、工、管、经济和法学等7大学科,39个本科专业,17个教学院(部、中心)和少数民族史、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数学等10个硕士点;有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2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史、计算数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计算机应用技术4个自治区重点学科;粉体材料和特种陶瓷重点开放实验室、生态系统模型及应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发酵酿造工程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化工技术基础重点开放实验室、经济管理综合重点开放实验室等5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生物科学实验中心、化工技术基础实验中心、材料科学实验中心、基础物理实验中心、经济管理综合 实验中心等6个自治区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41个民族的全日制在校生和研究生9000余人。二十多年来,学校共培养了1.5万名毕业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80%以上,他们大多数都长期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学校曾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 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工程”,制定了引进两院院士、特聘教授、优秀学科带头人、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的优惠政策和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加大重点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的培养力度。学校现有教职员工近90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近300人。 学校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致力于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40余项。其中,承担包括“863”计划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20多项,44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发表论文2900多篇,出版各类学术专著及教材170多部。在英藏黑水城文献整理与研究、贺兰山与大麦地岩画研究、粉体材料和特种陶瓷研究,少数民族史学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有的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国家“863”计划项目“补强增韧复相陶瓷”,已经完成了实验室阶段的各项工作,并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验收,目前已进入中试阶段,批量的产品远销美国。在西夏学研究方面,主要进行了域外西夏文献的整理和出版,明确提出了“英藏黑水城文献”这一文献学概念,并获得大英博物馆授权,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出版的《英藏黑水城西夏文献》,荣获2005年度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特等奖,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媒体的强烈反响与高度关注。2001年8月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正式出版了《大麦地岩画》丛书4卷本,荣获2005年度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这一研究成果被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在内的多家媒体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专家认为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中国没有世界级“岩画主要地区”的空白。 随着学校办学实力的不断提升,学校对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积极而广泛地展开。近两年,共有来自美国、英国、马来西亚、德国、荷兰、挪威、瑞典、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政府官员、学者以及港、澳、台地区的160多位来宾来访。2006年,学校与马来西亚多媒体大学、美国绍尔大学、法国欧亚管理学院、英国威尔士大学威尔士东北学院、俄罗斯圣彼得大学已达成合作办学意向。学校自199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现有来自美、日、韩、法、新加坡、利比亚等国的留学生在本校学习、生活,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势头良好。 在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北方民族大学(筹)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自强不息”的办学理念,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抢抓历史机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加快学校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多学科协调发展,规模适度,特色突出,具有较高的学术声望与教育质量,学风校风特点鲜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的综合性民族大学。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驴窝户外网 ( 京ICP备05059162号 )
GMT+8, 2025-1-10 21: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