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山位于易门县南部,总面积38平方公里。易门古县志这样描述马头山山色:“削壁千仞,上出重宵,俯瞰群峰,苍翠之色,可远视而不可亵玩焉。”古人只不过初描了山的外貌姿色,而马头山的奥妙远远不止这些。顾名思义,马头山,就是一座轮廓酷似马头的山,但这绝不是马头山的全部。任何一个刚到马头山下,初次仰望马头山峰顶的人,都会被这突如其来的奇雄险峻所震慑。这是横卧在滇中易门扒河水系谷地西侧的一匹神骏,它往北俯瞰着龙泉、六街一直到安宁地界,往南则俯视十街、甸中并深入峨山地界。马头山主峰的实测海拔高度为2364米,在滇中山区,这样的高度根本不值一提,但险要的地势,陡峭的悬崖铸就了马头山独有的挺拔雄峻。 也许就是马头山的雄峻,吸引了彝人的祖先,现有的考察证明,数千年前,马头山就成为了彝族的发祥地之一,时至今日,马头山的周边,仍然聚居着为数众多的彝族同胞。这些崇尚自然的彝胞,传承了马头山那坚强、果敢的气质,他们世代相传,在祖先开辟的土地上,延展着人类的文明和智慧,辛勤而朴实。 马头山上的植被,多以秃杉、灌木为主,间杂着一些华山松、云南松。上山的小路边偶尔可以看到有人采挖草药的痕迹。让人印象最深的,是马头山上的蕨菜,由于山高,常年云雾缭绕,空气湿度大,这里的蕨菜(龙爪菜)发得到处都是,并且特别肥壮。马头山上的鸟很多,种类也很多,在小路边歇脚,看着漫山遍野的山花烂漫、嗅着沁人心脾的扑鼻芬芳、听着清脆婉转的燕语莺啼,真让人受用。然而对于车水马龙的现代社会,要找到这样一个闲暇却是越来越难了。 马头山顶的岩石很多,因此植被很稀疏,大多以草本为主。这些岩石和半山的一样,模样都很奇特,与人工浇筑的混凝土极其相像,大的岩块都是有无数大小不一的卵石、砾石粘接在一起的。很多“混凝土”岩石上都有坑,却没有人工开凿的痕迹。由于山体座势由西向东,整座山体横亘在开阔的易门县城东南面,因此山顶上随时都持续着强劲的南风。半山上汗湿了的衣服,几分钟就可风干。间夹在石缝中的树木,都顺着风向倾斜着生长,在这样的迎风面上,它们很难保持直立挺拔的姿态。马头山从远处看起来像马鼻的地方,就是顶峰东南面鬼斧神工劈就的一面悬崖,陡峭的悬崖由山顶垂直而下,直至海拨高差达近千米的河谷。 山上流传着彝族关于仲牟由的传说。传说从祖先希姆遮到仲牟由经过?31代,到仲牟由时期(至今六千多年)发洪水,恶人尽淹死,只剩仲牟由来到马头山,与三仙女结婚繁衍后代。《易门县志》说:“城南三十里南庄,旧为乌蛮酋仲牟由所居之地。”在彝族史诗中,也有蒙祗黎崖山(即马头山)、底尼等地名。马头山地区有古遗迹十多处,周围彝族历代武装起义都到此祭祖卜卦。 山体悬崖上有着丰富的墓碑文化,那些墓碑多是明清时期留下来的。当地彝族安葬死者于马头山南山悬崖上,碑上刻有死者家族的历史变迁。20多尊古墓碑是研究当地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但地势险要,要从山头用绳子才能下去看碑文。1991年,为了收集资料编写县志,易门县卓文良等人三次攀登马头山,不但找到了彝族始祖仲牟由避洪水的“旧居窝”,也收集了数十尊碑文。 马头山上还有精彩的古战场景观。明嘉靖三十六年,以李向阳为首爆发的马头山地区彝族起义,波及到峨山、安宁、昆阳、双柏等地。云南巡抚派兵镇压,嘉靖44年,李向阳被杀,其余部队再次起义。次年官兵围攻马头山,进行所谓的“斩马誓蛮”,将李向阳三部将尸体与马头葬入一处。从此马头山改为斩马山,后来又恢复了以前的名字。当地彝族称马头山为“呆摸白”,是用马祭献山的意思。马头山是古驿道的必经之路,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是商家、兵家的必争之地。 马头山一带的人家流传着一种古老的奇特习俗——插柳枝。据说唐朝时期,当地的彝族不满官府的统治,进行抗暴斗争。唐王下令在马头山一带杀300人,当杀人的官兵见一妇女背着一个大孩子,手拉一个小孩子在奔命,便问为什么背大拉小。妇女回答说大孩子是大娘生的,小孩子是自己生的,要杀就杀小的。官兵被感动了,叫妇女回去在自家门头插上柳枝作标志,就不杀她。回村后,妇女先通知其他人家插柳枝,而来不及在自家门上插,最终她被杀害。后人为纪念这位妇女而传下插柳枝的风俗。 马头山中有着草箐人家。在马头山北面有一个沟坝叫草箐,彝语称为“呀夺”,意思是水草丰盛的地方。这里居住着19个自然村2000余人,多是彝族聂苏支系,这里水土丰美,方圆5公里不到的草箐有着大大小小30多个龙潭,清清的水养育了勤劳善良的彝族人民,近百人走了出去,在外从业为家乡造福。 马头山上所蕴藏的神秘文化还远远不只这些,那雄奇的山势、无边的森林,还有“诸葛亮募兵马头山”的传说等等都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叙述的。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驴窝户外网 ( 京ICP备05059162号 )
GMT+8, 2025-1-10 21: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