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青龙洞古建筑群位于镇远县东郊,由青龙洞、紫阳书院、中元禅院、万寿宫、祝圣桥、莲花亭六部分组成。“入黔第一洞天”,这是刻于镇远青龙洞内的一句题辞。如果说镇远是一个文化旋涡的话,青龙洞就是这个旋涡的中心,把多种文化凝在青龙洞上,成为镇远文化的缩影。 初听"青龙洞"的人,会以为在贵州这个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地带,又多了一个溶洞。其实,从明朝初年开始,有人看中了中河山这块风水宝地,在山上建起了亭台楼阁。建还建得奇,几十座靠崖连洞的古建筑都集中在中河山腰宽40米、高低约60米,长约300米的狭长悬崖地带间,祠庙、道观、学堂、会馆构成了"青龙洞古建筑群"。远远望去,恰似一幅悬挂在舞阳河畔的山水长卷。 青龙洞建于明代中叶,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曾几度毁于兵、火,几度修复,古建筑群经历代修建始成现代规模,位于城东中河山,占地21000平方米,有青龙洞、紫禅书院、中禅院、万寿宫、祝圣桥和香炉岩6部分共36座单体建筑组成,集儒、道、佛、会馆、桥梁及绎道建筑文化于一身。整群建筑靠山临江,依崖傍洞贴壁凌空、勾心斗角,错落有致。那飞岩翘角、贴壁凌空、红墙青瓦的殿阁楼台,气势宏伟。造型独特的建筑物 与悬崖、古木、藤萝、岩畔、溶洞天然合成,融为一体,真是巧夺天工。既有临江远眺的吊脚楼,也有恬静幽邃的寺院禅台,有朗朗书声的学子院,更有锣鼓喧天的戏台,集天下山水楼阁荟萃为一方。整个建筑群重重叠叠参差不齐,纵横有致,沿庭院小径漫步,登斯楼而极目,如临海市蜃楼,蓬莱仙岛。为江南汉地建筑与西南少数民族山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绝妙典范。有“西南悬空寺”之称,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阳书院 亦称紫阳洞,位于万寿宫东侧石崖上。北通中元禅院,南接青龙洞,下至万寿宫,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青龙洞古建筑群中地势险要、环境幽深、建筑比较紧凑的一组。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它是为纪念大儒朱熹而造,以传播儒家思想为宗旨,也是黔东地区教早兴办教育和传播文化的地方之一。院内周围有摩岩多处,实属求学养性之地。 中元洞,也称中元禅院,明嘉靖年间建筑,古称“北洞”、“中和洞”。有大佛殿、望星楼、独柱亭、六角亭等建筑物,西接祝圣桥。中元洞山门是两块巨石斜靠天然而成,可谓神工鬼斧。门楣有“入黔第一洞天”,书体古朴苍劲。拾级而上,洞壁有摩崖“奇石仙缘”。 仙源天宫 即万寿宫(即江西会馆)是青龙洞古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组,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建筑在濒临舞阳河东侧长45米的石基坎上。由山门枋、戏楼、厢楼、杨泗殿(供祀杨泗将军)、客堂、许真君殿与文公祠等单体组成。北连中元洞,南通青龙洞,上居紫阳洞,是一组从北往南延伸的高风火墙四合院。 祝圣桥 原名“舞溪桥”,俗称“老大桥”。西连府城,东接中河山北段中元洞,为一座横跨舞水的大型石桥。大方青石筑砌,全长135米,宽80.15米,高17米,共有7个孔。桥基始建于明洪年间,桥身建成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5年)至今保存完好。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镇元知府汪炳敖在桥东起的第三和第四孔之间桥面上,建成三重檐八角攒尖顶式“魁星阁”一栋,并题写楹联三幅。其底层向东,楣额为“山河柱石”,两边楹联为:“扫尽舞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劈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西面向府城一面楣额为:“云汉天章”楹联为:“把笛作龙吟,东去洞庭秋月满;传书随凤使,西为滇海庆云多。”祝圣桥和图上的联语,使古代镇远成为东连我国中原内地,西通东南亚国家重要孔道的见证。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驴窝户外网 ( 京ICP备05059162号 )
GMT+8, 2024-11-7 03: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