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建设初期的深圳决定做一件雕塑,来反映这个城市的建设者对于建设深圳经济特区这样一个新创举的理解。当代中国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潘鹤教授承担了这个工作。潘鹤教授选择的是牛,这个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农耕文化的符号。牛是中国农民的宝贝,从古到今,中国人通常将人的许多优秀的品质附着在牛的身上,如憨厚勤劳、不图回报等等;将一个人比喻为牛,在中国是很高的赞赏。潘鹤教授认为,深圳的建设者也象牛一样,他们任劳任怨,不图回报,为了挖掉穷根,破除旧的观念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地开垦。 富于戏剧性的是,潘鹤教授的美意并不为所有的人理解,他们并不反对潘鹤教授的立意,而是对雕塑这种方式感到陌生和不理解。当时一位负责审批政府财政支出的官员反对建设这件雕塑,他的理由是:为什么建一个假的牛比买一头真的牛还要贵,他认为这是浪费。潘鹤教授和他的上级官员跟他作了很多的解释,说这是一件铸铜的艺术品,以一头真牛的价值无法与之相比,但他仍然坚持不同意拨出这笔经费。直到后来,愤怒的市长将他调离到其它的工作岗位,牛的费用才得以落实。 这个现在看起来近乎笑话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有关城市雕塑的状况。 牛的故事到这里并没有完,当时在建设开荒牛的时候,更多地想到的是让这件作品成为政府官员的警策和象征,没有考虑和城市公众的关系,牛的塑像建成以后,获得了全国美展的金奖,受到了深圳乃至全国的欢迎,牛的意象和特定的蕴含在公众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但是绝大多数的市民只是在电视或者图片上看到它,因为政府大院的警卫制度,使普通市民不能随意地进入院内和他们所喜爱的《开荒牛》拍一张照片。随着这尊雕塑的名气越来越大,市民们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反映他们要求将牛迁出政府大院的要求。然而,一尊雕塑建成了,要搬迁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直到1998年,市民终于如愿以偿,开荒牛来到了市民中间,《开荒牛》的放置位置的变化,与中国城市雕塑不断走向公众的历史进程不会是没有关系的吧!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驴窝户外网 ( 京ICP备05059162号 )
GMT+8, 2024-11-7 05: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