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仙观位于越秀区惠福西路,南汉唐时为府尹祭祀五仙(五谷)的谷神祠,南宋始具观之规模,建于药洲旁,又称奉真观。明洪武十年(1377)布政使赵嗣坚将观迁至坡山处。明、清时,五仙观宏大壮丽,殿堂十多处。今五仙观受自然和人为损坏,观址被占,已缩至深巷之内,建筑仅存仪门、仙迹池、后殿和岭南第一楼。 相传周夷王时,有五位仙人骑着口含谷穗的五头羊飞临广州,把谷穗赠给广州人,祝愿广州永无饥荒,言毕仙人腾空而去,羊化为石,故广州又叫羊城、穗城。人们为了纪念五位仙人,建造了五仙观,塑五仙骑羊像,奉祀观内。 沿深巷拾阶而上便到仪门,石门额刻有“五仙古观”4个大字,为清同治十年(1871)两广总督瑞麟所书。仪门之东一小学内有环砌砖栏之池,池内有块纵横约4米的天然红砂岩石,即“穗石洞天”之“穗石”。石面有一凹处,形似大足印。池内石刻“仙人姆迹”4字。印下有一泉眼,名为佗泉,为广州古城内仅存两泉之一,故印内一泓清水,终年不竭。池连浓荫覆盖,清风徐来。 过仪门穿中殿遗址,便到后殿。后殿是明代宫殿式建筑,殿深10米,宽12米,高5米,为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正桁上刻有“大明嘉靖十六年十一月拾贰”等字。内檐施6铺作3杪斗拱玲珑精巧,四壁作间隔用,原为方格门窖,灵巧通透,富具岭南特色,这是广州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 殿后坡山之顶有座“岭南第一楼”。明洪武七年(1374),行省参知政事汪广东省洋始建,现建筑是明万历年间重建。该楼通高17米,分上下两层,下层楼基以红砂岩砌筑成一高大方台,台宽14米,深12米,高7米,中间为拱券洞门,前后贯通:上层为本面开放式木结构,呈长方形,面宽11.8米,进深9.7米,13架,4柱,柱金础石,简洁浑厚,重檐歇山顶,正脊饰宝珠鳌鱼。桁梁刻着“乾隆五十三年重建”等字。楼上悬铜钟一口,钟高3米,径2米,重万斤,为广东现存最大的古代铜钟,钟体铸铭篆文“大明国兴武十一年岁次戊午圻孟春十八日辛卯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铸造”。钟口之下,正对楼基中心方形大井口,与券形洞六相通,形成一巨大“共鸣器”,钟鸣远播,十里相闻。传说因灾方击钟,故有“禁钟”之称。 此外,五仙观现存文物近二十件,明代的红米石麒麟两头、红米石棋杆架两座、青石华表(柱)两根,以及宋至清有关五仙观古碑刻13块,书法或风骨神秀,或潇洒飘逸,很具鉴赏价值。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驴窝户外网 ( 京ICP备05059162号 )
GMT+8, 2025-1-10 21: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