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寿寺塔,为北宋单筒楼阁式砖塔,坐落在广德县桃州镇迎春街北侧。据1983年12月9日出土的塔内地宫石碑记载,原名大圣宝塔,是天寿寺内两大建筑之一(其二为大雄宝殿,现已不存入塔始建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距今千年有余。此塔初建五层,宋元符二年(1099)为大火焚烧,元符三年(1100)至崇宁四年(1105)由佛教弟子宋荣、宋宗领创重修而为七级浮屠。南宋建炎三年(1129),各层飞檐在抗金战争中毁于飞矢。明万历三十年(1602)知州何凤起募捐修塔,清康熙七年(1668)知州杨苞又募捐重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重阳节观音庙会放爆竹起火,飞檐楼板、塔顶化为灰烬,仅存塔体。1984年7月到1986年4月,由国家文物局拨款,县文化局主持进行了全面修缮。 天寿寺塔七级六面,砖木结构,六角飞檐,角悬铜铃。塔基46平方米,底层墙厚1.5米,外周长26.4米,整个塔基以青砖铺成。在底层中心线距两壁下65厘米处建方形直口式,口边为82厘米、深110厘米的砖砌地宫一座。修复前塔体高31.34米,地面以下夯土层深1·14米。第一层与上下两段合成,各层每面二中央开设壶门,二至七层壶门两侧设假直棂窗。底层正东、东南、东北三门相通,供人出入,正西、西南、西北三门沿内壁封闭。一至五层门道顶部为八角藻井,六层七层为拱顶,塔身二至五层外廊逐层内收5-7厘米,六七两层同高,直径相同。二至五层额凹入,六层额凸出,并在两端之角各施插拱一道。塔外各层转角均设扇形倚柱,一至五层递收5厘米,六层七层稍内收,每一柱头上施砖制平行方涩、混线、菱角牙子两重。各层角柱都设角铺作,每面设补间铺2朵,一挑出檐。各层腰檐的补间铺作及角铺作的砖制斗拱,其栌斗、散斗均作平盘式样,栌斗宽30厘米,散斗宽17厘米,高均8厘米。泥道拱长71厘米、高15厘米。原塔顶、塔刹早毁。修复后宝塔基本保持原来的特点,总高39.97米,其中塔身30.l米,塔顶4.5米,塔刹5.72米,屋面斜坡25度,各层飞檐出挑l.3米,戗角起翘和做法具有北方古建风格,并新设计了龙吻,各层屋面安沿人一周,计800余只,每个战角悬挂一只铜铃,计42只。塔内逐层按顺时针方向安置了古式扶手板梯,每层楼面均用方砖铺砌,而且还隐藏安装了防雷设备。 修缮中发现了地宫及一块长74厘米、宽44厘米、厚8.5厘米的地宫石盖和一块长65厘米、宽50厘米、厚5厘米的石碑。由碑记中确切记载的塔的原名、建塔时间,纠正了地方文献记载中的一些错误,颇具文物价值。 1981年9月,天寿寺塔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驴窝户外网 ( 京ICP备05059162号 )
GMT+8, 2024-11-7 05: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