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东这块令人神往的土地上,大海哺育的英雄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与振兴,用血肉之躯铸就了一座座巍巍丰碑,留下了一个个闪光坐标。从县城掘港烈士陵园,到苴镇反清乡斗争胜利纪念碑;从景安耙齿凌,到五义烈士坟;从小洋口反击战纠集塔,到大同烈士墓……先烈们以热血荐轩辕的光辉业绩,“刺破青天锷未残”的雄浑气魄,给人们留下了永恒的昭示,也构成了江海平原上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坐落在县城掘港的烈士陵园,建于1959年月7月,占地近4公顷,主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因其资料丰富、建园早、面积大、园景美而被列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走进县烈士陵园,映入眼帘的是巍峨挺拔的革命烈士纪念塔。该塔为陵园的中心建筑,塔基总面积1156平方米,两层结构,呈正方“回”字形。塔基由上等麻石铺设,内外层沿边设置石雕护拦,能容纳2000人,凭吊者可从四面拾级而上。塔身为方柱体,高19.6米,青瓷砖砌成。塔顶为3层3檐,形似宝塔,顶端为白色圆球,四面镶嵌五角星,内有照明设施,夜幕降临,红星闪烁,全城可见。塔正面和东西两侧分别为毛泽东主席、朱德委员长、陶勇司令员的题词“革命烈士纪念塔”、“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革命烈士精神永存”。其中朱德委员长和陶勇司令员的题词是专为该塔亲书。北面是中共如东县委员会、如东县人民委员会撰写的纪念碑文。 踏着塔后宽阔的水泥大道,环顾两边繁茂的翠柏苍松,便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东西两馆,隔路相望,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圆柱回廊,极具民族风格。馆内珍藏、陈列着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资料、烈士英名录、遗物、图片和44位革命烈士照片及事迹介绍。中央大道道两侧的墙壁镶嵌黑色大理石,上面镌刻着如东5000多名烈士的英名,在万树繁花映衬下,显得金碧辉煌,熠熠生辉。 纪念馆后两块绿茵茵的草坪中,红色花岗岩建成的墓穴下,静卧着46位著名烈士。他们是如东5000多名烈士的代表,其中有南通地区第一名共产党员、江海大地上第一位红色播火者吴亚鲁,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县委书记吴亚苏,有“人民英雄”白桐本,有如东第一支革命武装领袖崔德耀,有人民的好区长苏云…… 烈士墓后的纪念亭,与烈士塔遥相呼应,六角尖顶,绿色琉璃,红色廊柱。亭内正中立有2.2米高的大理石碑,洁洁白如玉。碑身用隶书镌刻着中共如东县委员会、县人民很员会撰写的碑文。亭畔数十棵树龄60余年的龙柏和7米多高的棕榈,郁郁葱葱,终年长青。 纪念亭北是一片3000平方米的水面,石驳护坡,小桥横跨,杨柳依依,鸟语花香。步上小桥,听着潺潺水声,不觉来到陵园深处张震东将军墓前。将军墓占地200平方米,精巧别致。两边门柱上的对联“挥戈挺苏中威震东隅,举师战bin山青史永垂”,是对将军戎马一生的真实写照.墓基为六阶六角,石碑上刻着将军的生平事迹,石雕的栏柱上6尊石狮威武雄壮,21棵龙柏似将军麾下的将士,忠实地守护着这位战场上的“守门将军”。环园小道两侧花木扶疏,紫荆、牡丹、迎春、绣球、丁香、红梅等130余种名花异草,赏心悦目,沁人心脾。红枫、青枫、桂花、柏树、香樟、广玉兰等六大林带,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距县城10多公里的苴镇矗立着一座纪念碑。它是革命老区人民为纪念反清乡斗争胜利50周年而建。碑高6米,顶端为一个硕大的变形“4”字,宛如南黄海上翱翔的海鸥,象征着新四军、苏中四分区。碑为三棱形,状似刺刀。碑名“苏中四分区抗日反清乡斗争胜利纪念碑”,为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时任苏中四分区政委姬鹏飞题写。 耙齿凌烈士陵园位于景安镇烈士陵村,距县城50多公里,陵园占地7000平方米,一半源于天然,一半成于人工的“E”字型护园河,形成水包园的独特景观。1944年6月22日于此进行了有名的耙齿凌战斗。新四军一师三旅将士与日军相遇,白刃恶战两小时,全歼日伪军500多人,我军93人阵亡。此役是反“清乡”斗争胜利的转折点。当地军民为缅怀烈士,两年后的同一天,于战地建园纪念。陵园正门“气壮山河”的横匾为原海军副司令员、时任新四军一师三旅参谋长梅嘉生将军题写。园内正中建有一亭,内有一碑,碑上镌刻着“烈士公墓”4个遒劲大字,背面刻有耙齿凌战斗纪念碑文。亭后有烈士墓3座,中为七团三营副营长吴景安烈士之墓,两边为92位抗日烈士公墓。陵园的左侧为革命烈士纪念室,陈列着耙齿凌战斗的大量历史资料、图片、文物等。室内有姬鹏飞“缅怀忠魂,激励后人”的巨幅题词。后人将所在村更名为“烈士陵村”,将所在镇命名为“景安镇”。 半个多世纪以来,如东百万人民永远铭记英雄业绩。原上海市委秘书长、当年七团老战士肖卡同志的一幅祭嶂表达了老区人民不尽的思念:神兵天上落,耙齿震威名;五十春秋后,难忘战斗情。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驴窝户外网 ( 京ICP备05059162号 )
GMT+8, 2025-1-10 21:1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