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寿寺塔位于溧水县城西北郊,秦淮河畔,宁溧公路行经塔旁。永寿寺塔是明朝万历年间修建的一座风水宝塔。当时溧水人丁不旺、文风不振、经济凋敝。阴阳家将此归结为溧水“风水”不好。他们认为县城三面环山而西北空缺,秦淮河水由此向北流入南京,把溧水的财气、才气都带走了。为此在万历三十四年,由知县徐良彦倡导,官员和民众共同集资,修建宝塔,以塞水口,补山水之缺。 永寿寺塔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二月开始建塔,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十二月落成。原名永昌,后敕永寿寺塔。清代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永寿寺内有僧众近百人,成为溧水县城内第一大刹。 永寿寺塔是一座仿木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共七层,高32.5米。塔座落在高约一米的白石须弥座上,塔座每边长3.2米中有束腰,上刻以云纹以及明代流行的卷草纹。该塔从下向上逐层收小,造型非常优美。塔室平面呈四方形,各层之间相错砌置。第一层东南西北四面辟门,另四面亦有装饰性假门。每门两侧各有一对砖雕金刚,共十六块。砖雕长98厘米,宽47.5厘米,厚6厘米。金刚身着盔甲,手执兵器,十分威武。现存十三块。其中有两块长66厘米,宽33厘米,是清代重修时补入的。二层以上每层亦设有四面,各层间门向变换设置。每层顶部的斗拱、椽、枋等都是用砖雕砌而成。每层檐头挑起处挂有风铎,微风吹来,叮铛作响。围绕塔周有一圈石座,亦呈正八面形,每边长5.7米,高出地面约60厘米。条石边墙宽25厘米,中部及转角处雕有俯仰莲纹。塔重点装饰底层外壁及石座部分,而塔身其他各层缺少美化,是南京附近明塔的特征,石雕中的莲花柱、云子,巴拿马等纹样,开了清式纹样先河,对研究古代建筑纹样的演变具有重大价值。 由于经历了数百年风雨的侵蚀,又屡遭大火,而今塔顶的宝刹已掉落,塔内楼板、楼梯全毁。塔体本身也遍布裂缝,自然风化日趋严重。作为溧水县城标志的永寿寺塔如不加以修复保护,有可能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为此,1992年溧水县政府采纳各界人士意见,决定搬迁塔侧的油米加工厂,向全县人民募集资金抢修永寿寺塔,恢复它原有的英姿。 古塔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历经沧桑,后经清代肖克 等人重修,才得以保存下来。近年又进行修整,面目一新,塔内室成正方形,每层成45度角,装有木梯旋转直达顶层,供人登塔远眺,但基本上仍保留明塔风格。它是溧水县城的标志,并已被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驴窝户外网 ( 京ICP备05059162号 )
GMT+8, 2024-11-7 05: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