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

归属:太原旅游景点 点击:0 

大佛寺,又名净因寺,位于太原市北郊区崛山麓的土堂村,距市区20公里。寺依山而建,西倚崛山,东临汾河。创建于北齐,金代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重建,明代又多次修复。现存殿堂,多为明清建筑。寺为两进院落。前院有天王殿、东配殿,后院有大雄殿、罗汉殿、地藏殿。

大佛寺风景图

寺址两侧明嘉靖二十年(54年)依山崖筑有重檐歇山式楼阁一座,阁内土洞深邃,供一佛二菩萨,佛高9米,结跏跌坐,前有二胁侍菩萨分侍左右,皆为明物。净因寺和土堂大佛共居地刹,实则自明以后已自成格局。寺旁古柏,长势奇异,“土堂怪柏”亦为太原一景。

净因寺在太原市西北20公里的土堂村。当你游览了上兰村的窦大夫祠,西南方向行一公里,就来到了土堂村。东临汾水,西靠崛围山,古柏参天,杂树交荫,风光如画,景色宜人。据明嘉靖二十年(1541)《重修土堂阁楼记》载,汉时土山崩坏,裂陷成洞,洞内土丘高及十丈,形似佛像,传为山崩佛现,乃佛教“净土”(佛教名词。谓无五浊染的清净世界。如西方极乐世界为“阿弥陀佛土”)之因缘,故在此建寺,寺院落面后,以“净土之因缘”命名,因名净因寺,俗称大佛寺。据考证,寺始建于北齐,金泰和五年(1205)重建,明代又多次重修。现存除两躯石狮为金代雕刻外,余皆明清遗物。寺分前后两院,前院除大佛阁楼外,还有天王殿和东配殿,前后院之间有大墙和垂花门相隔,后院由大雄宝殿、观间殿、地藏殿和倒殿所组成。凡是来此寺游览的人,首先参观土堂大佛。

大佛寺风景图

土堂大佛坐在大佛阁楼内,面朝东。大佛阁楼是一座重檐歇山式阁楼。进入阁楼,却是半圆形石洞,石洞深邃,高九米余,宽七米,进深约二十五米。在二十五米。在二十米处有木栅栏,栅栏内供一佛二菩萨,大佛连同须弥座,共高九米,盘坐在那里的两个膝盖,好像一个不平整的大舞台,佛像造型优美,面貌丰满,表情慈祥、生动而自然,整个塑像庄重、肃穆,给人以很深刻的印象。大佛膝下,有两尊胁付侍菩萨分侍左右。木栅栏外洞庭两面三刀侧,石碑林立,多数是大清年间重修洞宇时所立。从碑文中可看出,在当地淬着关于大佛的传说,是从碑上移植的。

由于牧羊和樵夫没有听见佛的话而躲开,被埋在散落下来的黄土中。据洞门右边的一通石碑记载,明嘉靖年间,太原城李达和李迪弟兄二人,见佛像日晒雨淋,裸露无遮,施财募工,"作洞以蔽其体,浑金以饰其身,并建重檐楼章阁。据传,在这次重镀大佛金身时,在佛前塑有牧羊娃和樵夫的肖像,以纪念。可惜今无。关于大佛的传说,虽然有点荒诞,但却实实在在给予这尊大佛涂上一层瑰丽的神奇色彩。

大佛寺风景图

教主阿弥陀佛,简称弥陀佛,据说,只要口念弥陀佛,他就能够引导你到"西天,故又称接引佛。在神台下面立着两尊护法菩萨,是韦驮和伽蓝。

东配殿是观间殿,由于内供十八罗汉,故俗称罗汉殿。殿内除了观间和罗汉外,还有四尊塑像和一尊坐像。其中的坐像是净因寺第一代和尚激海法师的肖像。

西配殿是地藏殿,正中是地藏菩萨,两侧是十殿阎君和两位城隍四个判官。为什么殿内塑有二位城隍呢?据说左边的城隍是省级,右边的城隍是县级。站在殿门两旁的两个站像,是把门的两个小鬼。

大佛寺风景图

这里还有一个倒殿,内供护法神,倒殿有点像今天各单位的传达室,是看守佛寺的。

有的塑像被闯将们画了花脸,或给塑像带上了宽边眼镜,严重地拨坏了塑像的明代风韵,用佛家的话说:这是造孽!

净因寺和土堂大佛共居一刹,实则自明以后已自成格局。此寺也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傅山先生隐居地之。
。不过在后院里还有三株树枝怪诞的柏树,螺纹似的扭曲着树身,扎枝乱舞,长势奇特,说它是"土堂怪柏,也是名副其实。

大佛寺风景图

现今,净因寺已成为太原一处游览胜地,大佛阁楼已粉刷一新,红漆的洞门像张开的笑脸,欢迎您前来参观游览。


上一篇:岩山寺
下一篇:金刚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