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旅游 户外 地图
查看: 8473|回复: 0

中国休闲旅游业10年发展前景瞭望

[复制链接]

403

主题

2407

回帖

22万

积分

坛主

积分
221309
发表于 2004-8-25 20: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未来10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瞭望


作者:马惠娣 时间:2002-12-26 15:02:08  
 
引 言

自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旅游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字表明,仅2000年,共有8350万名外国游客到中国旅游,比前一年增加了17%。据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到2020年底,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见参考消息,2001年9月3日第5版)随着中国即将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形成,中国休闲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新的转折点和增长点,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何认识和适应新的时代特点,如何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尽管,“休闲”和“旅游”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两个词,但将它们组合在一起用,还颇为新鲜。何为休闲旅游?简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旅游。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人在某一个时段内而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它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它为激励人在当代生活中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人们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建立在旅游基础之上的行为情趣,或者是休息、娱乐,或者是学习、交往,或者是欣赏大自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和精神满足、产生美好感,以实现人们学习知识、增进友情、促进沟通、保健娱乐、追求猎奇、丰富个性等多方面的需求。休闲旅游还特别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增强爱护、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旅游,是对传统的旅游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做了新的延伸。

在这个概念下,对旅游主管部门、经营部门、商品开发部门、旅游项目的社会评估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内容。其实,早在1948年《国际旅游宪章》就对新的旅游目标和内容做出了某些规定:旅游者应该尊重接待群体的习俗、传统、宗教、禁忌、名胜和圣地;应该保护考古和文化财富;保护动物、植物和其他自然资源;应使旅游者受到好客、礼貌和尊重的接待,这是为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所必不可少的;创造特殊的产品,以促进旅游者选择一种积极的态度,并把它真正运用到假期和旅行中去。还指出,这是旅游真正的目的。同时也指出:旅游作为一种文明现象,正取代一个相互分离的世界。但是,它也会促进文明的消亡:巴比伦、迦太基、库斯科都曾经是美丽的名字。我们知道,旅游具有经济扩张的性质,因此,重要的是,巴厘、清迈、塔希提、马林克、马萨伊和其他几千个名字不致因旅游的错误,而被再此列入已经消亡的文明的名单之后。(参见[法]罗贝尔?朗卡尔《旅游和旅行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从劳动者被赋予带薪休假的权利以来,使得旅游从有闲阶层的有限范围进入社会经济生活的普遍范围内,旅游便有了广泛性。旅游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发展起来之后的一种文化生活需要。旅游者的目的是“求新、求知、求乐、求得一个美好的回忆”,“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其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于光远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旅游的功能已难适应人们的需要。因此,应赋予旅游以更多的内涵。提出休闲旅游,更多地是强调一种个体与群体间的文化氛围、文化经历、文化体验、文化传播、文化欣赏,不仅能满足人的感官需要,更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选择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已成为比较普遍的行为方式,然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感受能力和鉴赏眼光,让出门旅游成为人们感受文明、融于自然、理解文化、陶冶性情的一种综合的休闲方式,将休闲旅游变成社会文明的一份动力已成为时代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将使未来的社会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变化着。美国《时代》杂志(1999年第12期)载文预言:2015年,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千年到来之际,美国学者预言,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休闲生活将有重大改变。华盛顿地区公共策略预测部主席莫利特说,休闲、娱乐活动及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专门提供休闲的第三产业在2015年左右将会主导劳务市场,在美国GDP中占有一半的份额。(见VOA Report: Leisure time for future, Jan 14 2000.)在2015年这段时间,新技术和其它一些趋势可以让人们把生命中50%的时间用于休闲。(《新经济革命》,2000年4月。)那么,休闲时代将有那些特征呢?

首先,人类对“进步”的定义将发生根本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进步”往往意味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时至今日,物质财富的极大满足,促使人们渴望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进步”将越来越意味着不断地提高生命质量,讲求生活品味,而且希望以一种更为健康的方式生存下去。其次,几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致力于改造世界,而在新的世纪中,人类将会更多地致力于改造自身。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著名的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预测,在稍后的几年,休闲的中心地位将会加强,人们的休闲概念将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在经济产业结构中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70-80%,休闲服务将从标准化和集中化转向个性化服务,人们对休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倍加重视,应运而生的休闲教育将在教育事业的比重中越来越大。

从目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看,休闲显然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也是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人已经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标志着人从满足现实的基本生活需要转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已由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逐渐地转向消费——生产的模式;标志着人开始从有限的发展转向全面地发展自己的历史阶段。

1、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人们开始转向文化精神的消费与追求,更多的时间和钱财用于休闲,消费投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诸如购书、接受各种技能的培训、完善自我的再教育(终生教育)、健身美容、旅游、欣赏等。仅以海淀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抽样调查为例:1998年海淀区居民在以下8类文化消费项目的比例为,平均文化消费总值已占家庭收入的28.4%,其中旅游占据榜首,占家庭消费总值的45.1%; 业余培训教育位居第2位,占14.1%; 收藏集邮等个人爱好占支出为13%; 订阅报刊购买书籍为7.5%; 家庭文化装饰为6.7%; 文艺娱乐欣赏为5.2%; 体育健身与欣赏为4.9%; 获取信息为3.5%。据此估计,到2010年我国的恩格尔系数有望下降到40%以内。那么,人们的行为动机将在更大的程度上选择于文化精神生活的享受。在一个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贪婪和自私动机逐渐衰退的社会中,从事创造性活动和享有尽可能丰富的社会关系将代替对于物质产品的需求,而占据首要地位。

2、传统的工作和休闲概念已经模糊。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工作概念和工作时空界限;休闲在未来的社会中成为社会系统中一个建制化的事物,它会成为一种资源、回报分配、创新期待。通常的情况下,人既是在工作,也是在休闲;既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也是实现对劳动力价值的维护。早在18年前,托夫勒就指出:“大批工人早已从事每周平均只有3-4天有报酬的劳动,他们用半年或一年的时间接受教育,或者娱乐消遣------一旦我们认识到,大部分时间是用来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用品和劳务——产消结合时——旧的工作和空闲时间的区别和界限就消失了。”(《第三次浪潮》1982年)目前全世界已有145个国家实行五天工作周制,发达国家和地区将有可能进一步缩短工作制。正像成思危教授所指出的那样:“随着知识经济向我们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已发生了变化,这是由于网络的发达,办公时间可以灵活掌握,办公地点也可以设在家里,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将会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如何利用好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3、传统的“先生产,后生活(消费)”的概念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尤其在我国,历来认为,只有生产才能创造价值,生活和消费统统被看成是资产阶级的。所以,多少年来,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也主要放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上,老百姓也一直在物质短缺的情况下艰苦度日。随着“过剩经济”的到来,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活”和“消费”对发展经济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曾指出:“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能是可能性的铁路。”“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为才实现它成为衣服;一间房屋无人住,事实上就不能成其为现实的房屋。”他接着论述说:“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而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象、作为目的的需要。”因而“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研究休闲的西方学者则说:“由于有利于生产,休闲一直是合理的------如果没有夜生活和周末,娱乐业将会崩溃;如果没有假期,旅游业就会衰落。实际上,是休闲而不是劳动使得工业资本主义走向成熟。在这里,休闲新的合理性展现出来了。(《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第118页)应该看到,古典经济学家们当年的“既能维护经济价值,又能为非经济的社会价值的实现”的理想也正向我们走来。

4、国家越富有,休闲时间就越多,人的文明程度越高。马克思曾对休闲时间的增多所产生的意义做了这样的论述:“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在马克思看来,发展生产力主要有两条基本思路,一是以社会的方式发展生产力,其途径是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发展科学技术,加强管理,完善劳动方式;二是以人的方式发展生产力,即把重心放在个人能力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上,“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25页)休闲的普及将会变成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休闲消费将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之一。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非生产性的消费将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透过休闲和休闲消费可以看到这一活动背后人的存在状态,促进我们重新认识生命存在的本质和意义,重新审视人的道德伦理,重新对待人与物的关系世界,重新树立人类的社会理想。毋庸置疑,人的闲暇消费已由单一型向多元型,由从众型向个性化,由物质向精神,由传统向现代,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因而,人的世界观、科学观、道德伦理观以及生活态度、生活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5、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什么是全球一体化?不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不是现代制度或现代性在全球的扩展,也不是全球问题意识和全球共识的达成,而全球一体化应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全球化所涉及组成今天世界体系的众多国家和社会之间各种联系的多样性。全球一体化的出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一个新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和思维视角正在形成。再则,以知识社会为背景,更要求文化的多元化,也必然为各国展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从全球的角度看,国际旅游市场将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之一(尽管由于恐怖主义的袭击,对目前世界的旅游业给予沉重的打击,但相信,这是一个暂时现象。)据WTTC/WEFA组织预测,从2000年到2010年,旅游业所创造的产值(包括直接和间接方式)将占世界GDP总值的11.7%,并提供2-2.55亿个就业机会。另据资料显示,在占83%的国家中,旅游被排在属于五大出口类别之列,可见旅游业将在全球经济的重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参见“全球化时代的旅游业”一文《复印报刊资料?旅游管理》2001年第一期)尽管在其他市场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野比较鲜明,竞争的层次、范围相对清晰,而旅游市场则是各个国家都有浑身解数。因此进入新世纪对于各国来说,发展的机会均等。但,谁能抓住机会,谁就会将这块蛋糕切大。

近年来,我国旅游消费增长相当快:1997年全国人均GDP为6079元,农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总收入2999.2元。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就会获得发展。将1997年全国人均和农村居民人均人民币收入水平按当年汇率计,全国人均GDP若按年均递增6%计算,则经过6年,即到2003年便可达到1000美元。则可得出,中国旅游消费从2003年起将会获得发展;全国仍按人均GDP年递增6%计算,经过18年可达人均2000多美元,中国旅游消费到2015年将会腾跃式发展。采用同样的方法来预测中国农村,按1997年农村人均GDP约为362.7美元,年均递增5%计算,则经过21年,即到2018年才可达到1000多美元,中国农民将近20多年后才会进入旅游消费发展期;经过35年可达2000美元,中国农村居民在2032年将会大量进入旅游消费领域。(见宁士敏文“影响中国旅游消费的经济和社会因素分析”《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P17 2001/1)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休闲旅游产业和市场带来新变数。据悉,中国一进入世贸组织,最先闯入我国市场的就包括旅游业、娱乐业、快餐业(事实上早在10多年前洋快餐已经打入中国市场)、体育用品(耐克、阿迪达斯等一大批知名品牌早已占领我国市场)迪尼斯公园正在酝酿在中国的几个城市拔地而起;外资旅行社也早已揶揄中国这个大市场,一些具有实力的旅行社、休闲产业开发商很可能通过合资、独资、控股、连锁经营等形式进驻中国。这一方面给中国的企业以无限的吸引力,而另一方面,必然迫使中国的企业调整自己的经营模式、改变运行机制、改善服务、提高效率、规范市场、寻求合理的旅游市场走向、弥补旅游服务缺项,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对于消费者来说,中国加入TWO将意味着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因为在竞争价格下的商品和劳务的供给更多了。国内消费者的选择集合将随着商品和劳务的多样化而扩大,就业机会将由更多的资本密集型部门向劳动密集型部门转变,就业机会的预期将在很大程度上出现在休闲旅游产业和服务业部门。这对缓解入世后的就业矛盾带来许多有利的条件。

3、中国将在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对于中国已经繁荣的休闲旅游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世界贸易组织秘书长弗朗切斯科?弗兰贾利说:“诸如奥运会这样大型的体育赛事将促使更多的人去主办国旅游,这些赛事能改变主办国的旅游形象。”在弗兰贾利看来,奥运会将大大地改变中国的旅游形象,并将吸引成千上万的人到中国一游。他们不仅会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而且还希望吸引游客到中国的其他地方。由于奥运会的国际性、综合性和大型化等特点,将会极大地刺激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休闲产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的参与与协作,于是也就带动了相关部门,特别是休闲旅游业、电子、通讯、体育用品等产业部门的发展。与此同时,在筹办奥运会的过程中,各种体育、体育用品(包括体育器材、设施、运动服、休闲服)娱乐、交通、通讯、服务设施的营建,休闲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等等,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如洛杉矶奥运会创造就业机会2.5万个,汉城奥运会给3.4万人提供了工作.预计2002年盐湖城冬季奥运会增加2.3万个全日制就业机会。(见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任海教授提供的资料)根据经验,奥运会举办城市将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会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前来观光旅游。悉尼奥运会除了万余名运动员、官员以及12000名媒体记者外,还吸引了25万名海外游客。在奥运会的16天内,到达悉尼的海内外游客达100多万,同时带动了商业、娱乐业、饭店餐饮业、休闲旅游服务等行业。另外,奥运经济是一个长期的投资效益,这种效益不会到2008年为止,起码会持续到2015年,国际上通常说法是:”先四后三“,也就是2008年举办奥运会以后还有四年的近期效益和三年的远期效益。(见《体育纵横》杂志2001年第9期,第26页)不仅如此,举办奥运会还为一个国家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4、中国国民收入的增长与劳动力市场潜力巨大,为发展休闲产业提供了契机。据国家信息中心的官员称,未来五年,中国将有两亿人口进入“中产阶层”消费群。所谓中产阶层是指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车买房,能够将收入用于旅游、教育等消费的群体。这两亿中产阶层的数量就相当于整个美国中产阶层的数量。从整体上说,我国居民的消费已从温饱型升级为小康型,消费的对象与热点已从解决温饱问题的生存资料为主,演进为提高生活质量的小康型生活资料为主,休闲旅游正成为市场需求的五大消费热点之一。据权威部门测算,到今年年底,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800美元。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将分别降至40%和50%左右的水平。这标志着中国人民在走向新世纪的时候,已经由生活质量型消费取代了温饱型消费,沿袭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先生产、后生活的观念将发生根本的改变。随着工作时间的缩短(包括工作形式与工作时间制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的出现),人的闲暇时间将越来越多,这对发展人的个性和创造性、提高国民素质,都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劳动力需求状况来看,第三产业仍是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体行业,占总需求的73%,特别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占到总需求的一半。求职者的意向相对集中于商业服务业。

5、中国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的实施,西部地区11个省市都无一例外地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战略规划。应该说,西部曾经在中国进化的历史过程中辉煌过,那里珍藏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和宝贵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珍藏着极其宝贵的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当属休闲旅游业开发的重要资源。事实证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保持西部固有的特色,这对发展休闲旅游业尤其重要。但是,这一行为所带来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很多地方领导对旅游开发的认识比较浅薄,观念十分陈旧,在某些人眼里,上项目、铺摊子,就是开发同义语,甚至是新上项目雷同、重复建设、照抄照搬他人的模式、过多的人工雕琢、人工景点,不仅降低了和削弱了整体竞争实力,而且,破坏了当地资源、破坏了原有的文化基础。这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必须得到遏制。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虽然离“休闲时代”还有一大段遥远的路,但我们不能不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自1995年起实行五天工作制,1999年10月起又实施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日——实现了西方国家花了100余年的时间才达到的境地。目前,我国已有法定假日114天,这一国家行为表明了我国已融入整个国际休闲社会的背景中,我们从政府正在出台的政策以及新的产业布局的调整中,看到了休闲、休闲产业、旅游经济的社会条件支持系统正在建立。然而,不容乐观的是,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较大的差异性,仍是我们走向新世纪面临的严重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看不到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不到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对多方面发展需要的渴求,看不到整个国家的治理与调控不仅仅需要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科技手段和法律手段,而且更需要文化引导的作用和人文关怀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一些理论问题需要我们的关注与研究。

1、由于我国社会政治长期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即使在现在仍有许多人认为休闲旅游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并认为贫富的差距由此越拉越大。这是一个十分致命的错误认识。众所周知。科技生产力自身发展的逻辑规律必然是以较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极大的物质财富,从而使人获得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由此也必然带来人的需求结构的变化——由对物的追求转向精神享受的渴求。同时必然促进产业结构和消费市场的变化。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发展休闲旅游产业还能调节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降低贫富梯度。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有闲阶层的消费,一方面,可以使货币回笼,使资本在运转过程中增殖,“一批非生产性消费者的特殊作用在于保持产品与消费的平衡,使全国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获得最大的交换价值,从而促进财富的增长。”(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第337页,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另一方面,有闲阶层的非物质消费,必定促进各种服务业的发展,许多新兴产业会应运而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财富在二次分配中,可以使更多的人受益,同时,缓解了失业和再就业人员对政府的压力。

2、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看,“全国假日协调办公室”不能替代国家休闲规划指导部门。因为“假日协调办公室”旨在对“节假日”的活动做出安排、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政府的“协调”还只限于对人们的假日旅游提供信息)。毕竟,人的日常生活除去旅游生活外,更多地是需要休闲、娱乐欣赏和消遣,需要文化精神生活的指导,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精神文明”建设。然而,这个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休闲娱乐、精神消遣、文化消费等活动就不仅是假日旅游所能替代的。据80年代初,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的于光远同志搜集到的资料显示,在当时,世界上大约有近百个国家的行政机构中,均有与休闲相关的主管部门和直属的研究院所,而现在这样的机构,在国外更是有增无减,说明了此部门对于国家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意义。而我们的各级政府部门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

3、从事休闲旅游业的部门与从业人员亟待更新观念。旅游-休闲-休闲旅游,不单单是名词的任意组合,它表明了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众所周知,发展旅游业一般情况下开发的对象是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以及人类的文化遗迹。但是以牺牲自然资源和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为代价,特别是开发商以经济价值为目的的无休止的行为以及人们仅仅为满足好奇心和追求感官刺激对自然的践踏而导致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得不改变人们对发展旅游业的思路。在西方国家,早在50年前,就迅速地通过发展休闲产业来缓解旅游业的压力,诸如,休闲俱乐部、体育俱乐部、文化馆、剧院、博物馆、艺术馆、舞厅、休闲度假村、主题公园、游乐园等等。事实上,同时在客观上也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扩大了经营范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满足了人的多方面消遣享乐的需要。当前,我国正面临一个发展旅游业的大好时机,而遵循什么样的客观规律,如何调整发展战略、业务方向、管理途径、运行机制等环节致关重要。

4、国家在发展休闲旅游业的过程中应扮演重要的角色。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休闲娱乐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政府就必须承担相关的责任。“‘提供’或‘安排’娱乐和休闲的目的是致力于创造出一个更好的社会。因此,提供形式多样的、内容健康的休闲机会是很重要的,人们可以在其中学习并得以社会化。娱乐和休闲也包含有而且将永远有社会控制的成分在内。因为,参加有计划的、内容健康的休闲活动将杜绝或消除令人生厌的或滥用闲暇的可能。”(《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第127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我们相信,有国家调控、规划和引导的休闲,将会使精神文明建设有所依托。另外,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往往把从事休闲服务的人誉为“亲善大使”,因为他们既运用智慧,又付出爱心,以一种特殊的品质和技巧传递爱的精神,帮助人们找到真正值得参与的活动,使这个世界变得安全、温馨和美好;使人在休闲中既丰富思想,又陶冶情操,使人的生命既丰富多彩,又获得价值的提升。这是对从事休闲旅游业的人员最高的褒奖,也应成为我们奋斗的目标。

5、对全体国民进行休闲教育。目前,我们已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然而如何休闲却未被当成“问题”来对待,这将是一个很重要的失误。美国的经验也许值得我们参考。早在1918年,美国联邦教育局就将休闲教育列为高中教育的一条“中心原则”。这个中心原则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时间去培养他个人和社会的兴趣。如果能被合理地使用,那么,这种闲暇将会重新扩大他的力量,并进一步丰富其生活,从而使得他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如果相反,滥用闲暇时间将损害健康、扰乱家庭、降低工作效率,并破坏其公民意识。由于立法的作用,工业化环境中的生活将趋向于缩短大部分人的工作时间,虽然被缩短的工作时间有助于减少由于长时间工作所带来的有害反应,但它们也增加了对接受休闲培训的重要性的认识。有鉴于此,作为我们的一个目标,有关如何使用休闲的教育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第172页)通常休闲教育的目标是:“①闲暇行为价值判断的能力;②选择和评估闲暇活动的能力;③决定个人目标与闲暇行为标准的能力;④对合理运用闲暇时间的重要性的意识和理解。” 休闲教育的课程极其达成目标的途径:“①智力的、审美的、心理的、社会的和物理的经验;②创造性地表达观念、方法、形状、色彩、声音和运动;③主动参加并从事活动的经验;④社会参加和表达友谊、归属和协作;⑤野外生活经验;⑥促进健康生活的身体娱乐;⑦培养一种达到小憩、休息和松弛的平衡方法的经验和过程。”(转引自沈金容著《社区教育的发展和展望》第195页,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然而,休闲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盲点。

6、建议政府加强有关理论的研究,从学术和政策研究的角度考察休闲文化、休闲经济、休闲产业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变量关系,以及它们与社会的关系。对基础性的问题进行系统、科学、规范的论证,诸如:我国休闲产业、休闲经济的划界和统计模型;休闲产业与经济结构、与消费政策、产业政策、宏观经济规划、劳动就业、劳动时间的关系及其对策的问题;转型期我国城乡居民休闲时间的利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体主观因素的变量关系的问题;休闲产业的相关社会条件支持系统在我国的现状、特点及趋势的问题;休闲产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处的位置、比重的问题;休闲经济在整个宏观经济中的比重问题;以及休闲旅游的文化价值和对人文关怀的意义问题,等等,都亟待我们调查、分析、研究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以及有关学理性的研究。  

出处:马惠娣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
做一个快乐的!,建一个漂亮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驴窝户外网 ( 京ICP备05059162号 )

GMT+8, 2024-11-22 18: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