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旅游 户外 地图
查看: 5188|回复: 0

谁看见了我的“遗产”?

[复制链接]

4

主题

1

回帖

5

积分

驴驹

积分
5
发表于 2006-10-31 10: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昆曲和古琴申请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夜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泊来品成了个时髦词汇,各种各样的传衍于民间的传统文化东东都浮出水面,纷纷的搭乘了这趟快车。今年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到来,更使得“申遗”的成为热话题。

那么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从表面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是千姿百态的民间艺术,包罗万象的岁时节令,口耳相传手手相递的绝活技艺什么的,都是些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比如我国酿酒工艺。中国的酿酒工艺可谓历史悠久,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有了陶杯,可见约在六千年前,人工酿酒就开始了。在尧时,酒就已流行于社会。

如此漫长的酿酒史,自然滋养了一批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酿酒工艺,像绍兴黄酒,宜宾五粮液等,她们的酒文化无疑都是一笔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正是这些非物质的文化才凝结了我们民族的记忆,它们既是昨天历史、生活的实录,也是我们今天生活的现实,我们民族的根。它们真正的魅力远远超越于表现形式,接力了一代代人的思想力、创造力,可以激发起全民族的情感、骄傲。

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特殊遗产,它的特殊性既表现在其内在规定性上,又表现在其外部形态上。具体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性、社会性、无形性、活态性等特征。我们就以今年以“传统酿酒技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粮液为例子来说明。

有着上千年的酿酒工艺五粮液就是典型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早在唐代就有盛名,唐代“重碧酒”与“荔枝绿”便是她的前生。公元1900年,宜宾陈氏的“温得丰” 酒坊,第10代子孙陈三继承祖业,在原有酿造基础上,提炼出“陈氏秘方”。五粮液一直沿用“陈氏秘方”的特殊工艺,采用五种粮食作为酿酒的原料,从而规避了其他白酒用单一的红粮或两三种粮食为原料酿酒风味单一,所以味觉物质比其他白酒丰富得多。

非物质文化都是具有社会性。一方水土养一方酒。五粮液制造的是长江大河的酒,不是一盅一杯的酒了,没有一个自然的根基,人文地理的根据是不行的。五粮液生产地宜宾,这里水质纯净,气候温暖、湿润、少日照、微风,适合酿酒过程中各种微生物生存。先秦时期,即有人在此酿造了“蒟酱酒”(窖酒)。南北朝时,出现“咂酒”。国人喝宜宾的酒喝了一条长江这么多了,宜宾不是三江汇合,是四江汇合,有一条酒江,宜宾是酒江第一城。

五粮液的古老的酿酒工艺就是具备非物质文化的无形性和活态性。不用说那祖传的16口明代古窖池,和它里面有“活国宝”之称的古窖泥。但酒厂里一些老师傅,他们在制作酒的过程中精细的工艺就让人叫绝。这些有“酒神”之称的老师傅,因为几十年的酿酒生涯和数百年的技艺传承,使他们对白酒中一点点的细微变化都非常敏感。酒的成色就是被他们用嘴尝的时候,这些绝活别人不能代替,老艺人的脑子里有着对酒的别样体验,这是非物质的遗产,只能口耳相传。

五粮液在制曲工艺也是完全“原生态”,靠人工踩制操作。其“包包曲”制曲工艺采用的是传统的地面堆积式自然发酵法,之所以称为“包包曲”是因为五粮液的曲块成“包包状”,与其他浓香型大曲酒使用的平板曲有明显不同。“包包曲”中的微生物和古窖泥把五谷杂粮营养和功能转化到酒中。在中国白酒中,五粮液“包包曲”也是独树一帜。

由此我们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深刻的了解,其实总结一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大多数都具有草根特性。像上面的五粮液制酒工艺也不例外,它自唐到今绵延数千年,表现了坚韧的生命力。但再坚韧的生命,也当不得世人的冷落和新技术冲击。所以很多非物质文化保护也像五粮液一样任重而道远,一方面要开发市场,要与新的技术嫁接;另外,还要保护这些传统遗产,发展与保护双肩挑。

我们要拯救和保护由祖先创造并且正濒临灭绝的技艺,这些历经千锤百炼而传承到今天,以着口头和手授方式相传的传统,如不申请国家非物质遗产加以保护,一旦遭遇传承人断代,就只能步《广陵散》后尘,成为千古绝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驴窝户外网 ( 京ICP备05059162号 )

GMT+8, 2024-11-22 17: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