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箸生 发表于 2006-5-22 10:39:41

《1375 年加泰罗尼亚地图》:新技术与新知识的结晶

撰文、供图/ 龚缨晏 邬银兰

公元1300 年前后的欧洲,一方面,在地图绘制技术上开始脱离旧的传统而向近代转变;另一方面,关于亚洲及中国的新知识大量增加。最早出现的辉煌结晶就是人们所说的《1375 年加泰罗尼亚地图》。
《1375 年加泰罗尼亚地图》原先绘在6 张大羊皮纸上,每张羊皮纸又粘在木板上。后来,在保管及观阅的过程中,每张羊皮纸被不断地对折,结果在对折处断成两半,于是变成了12 张羊皮纸。其中4 张羊皮纸上面的内容是关于天文、地理和航海方面的图表、数据资料及文字描述,如日月、星辰、历法、潮汐、构成世界的四大元素(土、水、火、气)、世界各大洲的划分等。另外8 张羊皮纸上面绘有世界地图,每一张羊皮纸为69 厘米× 49 厘米。这样,整幅地图高69 厘米,长近4 米。世界地图为彩色,还用金叶装饰,被誉为是“中世纪最好、最丰富完备的一幅世界地图”。此图一直珍藏在法国皇家图书馆(后改名为法国国家图书馆)中,是法国的国宝。
“加泰罗尼亚”是现在西班牙东北部的一个区域。14世纪,统治这一地区的是阿拉贡王国,其领土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其中最大的岛屿是马略卡岛)。虽然当时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在地中海地区存在着严重的冲突,
但是,阿拉贡王国却是一个东西交汇的海上商贸大国。埃及、中东、欧洲各地的商人纷至沓来,其中包括许多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阿拉贡以航海与贸易为特点,这就需要准确的航海图,所以此国十分重视航海图。1354 年,阿拉贡王国的国王甚至下令该国所有船只必须携带两幅航海图。
在这样的背景下,制图学(特别是航海图的绘制)也就快速发展起来了。当时欧洲有两个航海图绘制中心,一个是意大利北部地区,另一个就是加泰罗尼亚地区,有人将后者称之为“加泰罗尼亚—马略卡学派”。意大利人所绘制的是比较严格的“航海图”,即主要表示地中海地区,而加泰罗尼亚—马略卡学派则有自己的特点:广泛吸收东方阿拉伯及犹太文化;喜欢在地图上用浓烈鲜艳的色彩来描绘山脉、城市、人物等;地图范围不仅局限于地中海地区,而是扩大到周边的亚非欧内陆地区,甚至运用航海图技术来绘制世界地图。
在阿拉贡王国中,最为著名的制图学家是亚伯拉罕·克莱斯克(Abraham Cresques)。他是个犹太人,出生在马略卡岛上的帕尔马城,精于绘制航海图,是阿拉贡国王的宫廷御用制图学家(他的儿子后来也子承父业,成了国
王的御用制图学家)。亚伯拉罕·克莱斯克曾为阿拉贡国王绘制了多种地图,还为法国国王绘制过地图。关于《1375年加泰罗尼亚地图》的来历,一般的说法是:当时的法国国王查理五世希望从阿拉贡国王那里获得一份最新、最详实的世界地图,于是阿拉贡国王就让亚伯拉罕·克莱斯克为法国国王专门绘制一幅世界地图。1375 年,亚伯拉罕·克莱斯克完成此图。不过,这种说法得不到确证,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对这幅地图的作者及所作年代表示怀疑。
为了便于叙述,我们依然将此图称为《1375 年加泰罗尼亚地图》。
《1375 年加泰罗尼亚地图》上有这样的文字说明:“世界舆图,就是要描绘出世界各地及各地的居民”。虽然作者有此说明,但他并没有将整个世界全部描绘出。在地图上,非洲只有撒哈拉沙漠以北地区,欧亚大陆的最北部则被省略了。相比之下,大地的东西方却画得非常详细。这种布置可能是有意的,因为据说阿拉贡国王非常希望知道世界东西两端的详情,而对欧亚大陆的北部及非洲南部不太感兴趣。在中世纪欧洲地图上,大地基本上被绘成是圆形的,而在《1375 年加泰罗尼亚地图》上,东西方向很长,南北方向较窄,这并不意味着作者已经放弃了大地圆形的观点而采用了大地为长方形的观念。实际上,此图的作者依然认为世界是圆形的,只不过,为了详细展示东西方的情况,不得不将地图绘成是长方形的。这说明《1375 年加泰罗尼亚地图》是以传统的地图为基础的。在地图上,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城大体上位于中心位置,这也是中世纪地图中所常见的。
不过,就整幅《1375 年加泰罗尼亚地图》而言,传统的及宗教的内容是不多的。相反,这幅地图的鲜明特点是努力摆脱旧观念,大量采用新知识。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技术上的创新,例如在地图的上方为北,而不是像传统地图那样一般是东方朝上。再如,运用了航海图的绘制方法,航海图中所特有的恒向线不仅出现在大西洋、地中海、黑海、里海、波斯湾及东方海洋上,而且还被标在大陆上。由于采纳了航海图的要素,地中海的形状画得非常准确。不过,这幅地图不能被视作是航海图。因为航海图是为了实用目的而绘制的,而此图只是作为豪华的装饰品;航海图一般只描绘那些已知的海域(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主要是大西洋、地中海及黑海),而此图则包括了许多遥远的未知地区。
第二个方面更加突出,这就是广泛吸取最新的世界地理知识,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的当代资料来充实地图,努力根据真实的记述而不是神话传说或宗教教义来描绘世界。
在这些地理新知识中,最主要的内容来自《马可·波罗游记》。在亚洲(特别是东亚)部分,这些地理新知识尤其引人注目。
在《1375 年加泰罗尼亚地图》的东亚地区,有一段文字说明:“北方是Catayo,这里有大汗及其都城Chanbaleth;南方是Manji,此处有著名的Zayton和Cansay。忽必烈建造了一条从Manji到Cambulac的大运河”。这里所说的Catayo,即“契丹”之音译,是中世纪欧洲人对中国北方的称呼,有时也泛指中国;Chanbaleth或Cambulac,是突厥语“汗八里”(义为帝王之城)的音译,指的是元朝的大都北京城;Manji是“蛮子”的音译,原是中国北方对南宋统治下的南方的辱称,欧洲人以此词指称中国南方;Zayton是刺桐之音译,指的是福建泉州;Cansay 则是“行在”之音译,指的是原来的南宋都城杭州。这段文字所记述的正是中国。在地图上,标出了有关中国的地名约30 个,其中有些重复出现。
不少地名所标位置正确,例如西北沙漠附近的“甘州”(Cansio),西南边陲的“永昌”(Vociam)和“金齿”(Zardandan),北方的汗八里(北京),南方的行在(杭州)和刺桐(泉州)等。在北京城旁边,还有一段文字说明:北京城市宏大,城墙坚固,每个城门有上千卫兵把守等。地图上还说忽必烈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君主,有1 200 名骑兵护卫”。在中国部分,还画有6 条大江,而且它们都来源于西北地区的同一条江河。这说明地图的作者对中国境内的水系有非常模糊的认识。此外,在中国沿海还有3 个港口,自北而南,一个港口在杭州附近,一个在泉州附近,最后一个在广州附近。
显然,《1375 年加泰罗尼亚地图》有关中国部分的资料主要来自马可·波罗,但也有极个别资料另有来源。例如,在中国东南有一个滨海城市被称为“Mingio”,这是“明州”之音译,指的是现在的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在唐宋时代被称为明州,因境内的四明山而得名。从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开始一直到元朝,宁波的官方名称为“庆元”,但民间依然称其为明州。鄂多立克曾提到过“明州”,但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却没有这个地名,因此,此地名来自鄂多立克。有意思的是,在鄂多立克游记中,明州被错误地说成是在行在(杭州)之北。不过在《1375 年加泰罗尼亚地图》上,虽然其作者并没有到过中国,但不知为什么,反而把明州正确地置于刺桐(泉州)与杭州之间。
《1375 年加泰罗尼亚地图》的作者知道在中亚存在着大片的沙漠,不过,在地图上其面积被夸大了。地图上没有出现咸海,却有里海,而且,里海被画得很大。我们知道,自古希腊开始,欧洲人长期认为里海是个海湾,直到13 世纪中期,鲁布鲁克才明确指出里海是个内陆湖(参阅《来自东方的讯息:马可·波罗与欧洲中世纪旅行家》,《地图》2005 年第1 期)。值得注意的是,地图上有两条从西方穿越中亚到达中国的陆上通道,这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当时的确实存在着南北两条陆上丝绸之路。其中最北边的那条商道上还画有一支驼队,指的是马可·波罗的父亲与叔叔前往中国,而不是像人们所常说的那样是指马可·波罗本人。沿着丝绸之路,标出了哈密、沙州、肃州等地名。
在中国西部,没有出现高山,说明作者并不知道喜马拉雅山及其他山脉的存在。不过,有一条源自亚洲内陆的大河把中国与印度分开,显然,地图作者把印度河与恒河混在一起了。在中国与印度之间,还有一个小人国,并说其人奇小,捕鹤为食,12 岁结婚,一般只能活到40 岁等。
这种传说是从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地图上的文字说明还写道,中国周边的海洋中有7 548 个岛屿,盛产香料与珠宝——这些内容来自马可·波罗。地图上没有出现日本,但在文字说明中提到了一个被称为“高丽”的岛屿,可能泛指朝鲜半岛及日本。在中国南海之中,有个巨大的Trapobana 岛,并有文字说明:岛上居民十分奇特,他们高大无比,皮肤黝黑,智力低下,好食人肉。这种传说一直可以上溯到古代。此岛西侧,还画有一个女妖,上半身为女人,下
半身为鱼形。
《1375年加泰罗尼亚地图》第一次正确地把印度画成是一个半岛。虽然印度的东海岸比较模糊,而且与中南半岛混在一起,但西海岸却是基本正确的。印度部分的资料有些依据《马可·波罗游记》,但也有许多来自其他人。印度大陆上画有一个老人在吹乐器,反映的是火葬的场面,在文字说明中也提到了当地有寡妇跃入火中为死去的丈夫殉葬的习俗。在印度内陆,还用文字及图画说明了人们是如何采集宝石的。在西亚,用红色绘出了红海。阿拉伯半岛上画有传说中的示巴女王。地图上还有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
《1375年加泰罗尼亚地图》全景展示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欧亚大陆广大地区,还包括非洲北部地区。限于篇幅,这里不可能作全面的介绍。我们最后再看一看非洲部分,因为该部分的许多内容来自14 世纪的报道。
地图上只有非洲北部地区,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全部没有画出。作者知道非洲有丰富的黄金与象牙,有强大的黑人王国(其国王手中握有黄金),还知道非洲北部的商贸通道,骑骆驼的商人正在沿着商道行进,地图上甚至画出了一个裸体的黑人。在非洲的大西洋沿海,出现了加那利群岛,欧洲人发现这个群岛是在1336年。特别是,地图中还提到了1346 年欧洲人前往“黄金之河”(指的是非洲西海岸)的航行。由此可见,《1375 年加泰罗尼亚地图》所依据的资料是非常新的。
《1375 年加泰罗尼亚地图》运用了比较先进的绘图技术,汇集了最新的地理新知识,同时也反映了欧洲人开始进行海外探险航海,它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http://www.vallenajerilla.com/glosas/entera1.JPG
欧洲
http://www.vallenajerilla.com/glosas/delli.jpg
中亚
http://www.vallenajerilla.com/glosas/catayo.jpg
东亚(南为上)

[ Last edited by 掷箸生 on 2006-5-22 at 11:01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375 年加泰罗尼亚地图》:新技术与新知识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