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形
http://www.linjia.net/non-cgi/usr/1/1_105.jpg http://www.lvwo.com/bbs/UploadFile/2005-3/2005369427547.jpgHOHO!~~
台湾岛地形
http://staff.whsh.tc.edu.tw/~huanyin/tw_teaching_1_2.php千百萬年前,在地球的演變過程中,台灣島逐漸地浮現而矗立於太平洋上。
地理位置位在中國大陸的東南隅,台灣島西側是平均水深100公尺的台灣海峽,東側是瀕臨海底斜坡陡降深達4,000公尺以上的太平洋,周圍有13個小島嶼圍繞,和位於台灣海峽中的澎湖群島。台灣島的形狀猶如紡綞狀的地瓜,南北向長有385公里,東西寬度有143公里。
台灣島有個多樣化而複雜地形。在坡度上,從東西沿岸到台灣的脊樑山脈-中央山脈,短短不到百公里的水平,高度就有將近4,000公尺的落差。除了脊樑山脈外,尚有東面的雪山山脈,及西面的阿里山山脈和玉山山塊。就在層峰相疊中,出現河谷、盆地、平原、沼澤和火山帶等繽紛地形。以盆地來說,從北到南有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埔里盆地和東部的泰源盆地;三個顯著的火山帶地區,則是大屯火山群、基隆火山群和台灣海峽中的澎湖火山群。
講到台灣的地質,就更加的千變萬化了。台灣島是一個由板塊碰撞與造山運動所形塑出來的島嶼;在地質構造上,它又是位在活動帶區,大小幅度不等、頻繁不斷的地震,以及伴隨形成的活斷層即為明證。論及台灣島的發育史,最早可溯源到古生代末期開始。這個古老的沈積海床經歷了幾次的造山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體的沉降,使得台灣島在岩相及構造組織上,呈現多采多姿、不同凡響的模樣。
[ 本帖最后由 张世玉 于 2007-7-19 03:40 编辑 ]
台湾为什么叫台湾
http://staff.whsh.tc.edu.tw/~huanyin/tw_teaching_1_1.php「臺灣」為什麼叫「臺灣」?眾說不一,較廣為人知的說法有以下幾種:
1.「臺灣」原作「臺員」,依閩南語諧音而改稱「臺灣」。(明朝.周嬰《東番記》:「泉州之東有一海島,曰『臺員』。」)
從臺語的發音來看,「臺灣」的臺語為「ㄉㄞ ㄨㄢ」,「臺員」的臺語為「ㄉㄞ 完」,但直到今天,臺灣居民仍使用「ㄉㄞ 完」而不是「ㄉㄞ ㄨㄢ」,事實上「臺員」一詞在漳泉人之間,從明代中葉就十分盛行,這個說法由於有語言作為佐證,可信度頗高。
2.因荷蘭人築城堡於此,其城狀似高「臺」,且建在水「灣」內,故名之。(清朝.謝金鑾《臺灣縣志卷五外編》
然荷蘭人並不習用漢字「臺灣」,此說有穿鑿附會之嫌。
3.「臺灣」為臺語「埋冤」之諧音,因明代漳泉移民入臺者,屢為惡劣天候所虐而喪生,故以「埋冤」之處稱之,後以不祥而改。(清朝.連橫《臺灣通史》開闢記)
事實上埋冤之情形發生在清朝初年,而臺灣一詞早在明代中期就已經出現,此說亦不正確。
4.「臺灣」源於台南先住民西拉雅族「臺窩灣(TAI-OUAN)支族」之諧音,該族原居住在今台南安平附近之海邊,因荷蘭入侵,該族內遷,移至內陸,因此「臺灣」一名由安平一帶擴大到內陸全島,成為全島的「代稱」。(日本.幣原《臺灣名稱論》)
荷蘭人入侵臺灣約在明代末期,當時荷蘭人所謂的「臺灣」並非指整個臺灣,而是指「臺南安平港」附近的區域,他們將整個臺灣叫做「福爾摩沙」(Formosa),因此這個說法可信度頗高。
結論
法國人早期地圖中,將三貂角和宜蘭地區標記為Formosa,又將全台灣標記為Formosa或TAI-OUAN,至明鄭時期,鄭成功初到安平,聽說此地為「臺窩灣」與河洛語「ㄊㄞ ㄏㄛ 完」(即「殺光」)同音,以為不祥,乃改其名為「東都」(即明朝的東方臨時首都),傳到鄭經,改為「東寧」。明鄭敗亡後,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恢復其舊名,但用字改「臺員」為「臺灣」,沿用至今,由此可知「臺灣」一詞應與「先住民」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