僜人

bsdf  2004年九月08日, 13:03

  僜人,俗称“僜巴”,居住在西藏察隅县等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的林区。目前,察隅县共有1420名僜人,他们分布在上、下察隅镇的9个村庄。僜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僜人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时代。西藏民主改革后,国家投资为僜人盖了新房,动员当地藏族群众和驻军帮助僜人从深山老林迁出来。几十年来,僜人与当地藏族和汉族居民交往日益密切,年轻人也学会了说藏、汉话,开荒种地以及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旧社会僜人是父权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很低。西藏和平解放,僜人妇女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可以和男性一起接受教育,参加工作,履行参政议政的民主政治权利。现在,僜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还出现了不少僜人大学生和干部。现在,他们家家户户住在绿树掩映的木楼里,房舍周围花草繁盛,远处梯田层层,生活安逸,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

  僜人总人数约万余人,在我国境内约有1,200多人。僜人世代生息在察隅一带,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这里南临印度,东接缅甸,西连珞渝,北靠藏族地区。北部高峰达5000米,但河谷地带海拔却只有1000多米,属山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不严寒,被誉为"西藏江南",且是西藏著名的一个原始森林区。

  僜人目前属藏族的一支,但据说他们和藏族几乎没什么关系。僜人有自己的语言,并且有"格曼"和"达让"两种语种。杜莱河一带的僜人讲"格曼"语,察隅一带讲"达让"语。两种语言均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僜人没有文字,大多使用的是结绳和刻木记事的方法。平时没有记年月日的习惯,因此也就无从谈起生日和年龄。

  僜人的衣服有强烈的装饰效果,男人一般穿没袖的长衫,形状似坎肩,长达臀部以下。男子有蓄长发,有头盘,戴耳环,佩刀的习惯;女人着色彩鲜艳的短衣和花裙子。前额上方佩带一种叫"格崩"的长条椭圆形银片发陛,上面雕有细密的纹格。胸前常佩带三种形状不同的饰物:一种叫"八纹得刚",其形核桃般大小,外圆空心,一般20只左右穿在一起。一种叫"阿仍",是多根细环绕在一起的直径约40厘米的圈子。另一种是将硬币凿出洞,有序地编织于皮带上。僜人妇女普遍喜爱外形粗大,做工精巧的手镯。这些装饰品除硬币外全部用纯白银制作。

  僜人老妇颇为喜欢叫"勾达白"的大耳环。耳环外沿直径可达五六厘米,底部也有3厘米。耳环是空心的,壁很薄,但体积大,每只重达30~50克。僜人不论男女,幼年时就由长辈用油松针或竹针将耳垂穿透,再将芭蕉叶卷成细卷穿进耳洞,待耳洞扩张到一定程度,再用新鲜的细竹管替换芭蕉叶,穿进去之前将竹管切开一条缝,竹管干后慢慢扩张,如此反复使用,耳洞渐渐扩张,直到能放进硕大的耳环。

待定民族 | 评论 (0) | 引用 (824)

图瓦人

bsdf  2004年九月08日, 12:53

图瓦人现状

  生态旅游除了自然景观的观赏和保护外,还包括保持当地特色、文化,民族风俗的本来面目。这次考察地点是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原居民主要为蒙古族图瓦人,次为哈萨克人,故这次报告主要在于研究他们的原有文化及在发展生态旅游时如何保持当地文化的完整。

图瓦人与哈萨克人的概况
  据阿勒泰旅游局的人口统计,阿勒泰地区总人口58万,其中28万是哈萨克族人,约占总人口的一半。但在保护区内则以图瓦人占多数,尤其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哈纳斯村。据保护站有关人士透露,哈纳斯村居民716人,其中图瓦人估673人,哈萨克人占43人。两者均以牧业为主,主食以肉、奶制品为主。他们性格直爽,热情好客。

  宗教方面,图瓦人没有特定的宗教信仰,有的仍保留自然崇拜,而在哈纳斯新村的图瓦人,有的信奉喇嘛教,有的信奉佛教。至于哈萨克人则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

哈纳斯的实况
  哈纳斯自然保护区内的图瓦人世世代代都生活在那里,他们是哈纳斯历史之一部分。所以若哈纳斯要发展生态旅游,就必须要把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民族特色也进行保护。

  可惜图瓦人的现状并不乐观。原来的蒙古旧村,因政府及旅游局开发哈纳斯的旅游业而改为各种旅馆、饭店,而且交由外来居民经营。而原住的图瓦人则被迫迁到哈纳斯新村。调查中发现,虽然政府对每户发一万远的搬迁费,但图瓦人很不愿意离开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金钱并不能补偿搬迁对他们生活文化的破坏和生活模式的改变。

  此外,据我们调查所得,哈萨克人大都经营饭馆、旅店,每户年收入平均在一万五千元,生活比较富足;而图瓦人自古以商业为耻,商品观念不强,过的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在哈纳斯开发前,他们的年收入只有500元左右,开发后增到1000元左右,而贫困户则每年由政府补贴1000-1500元左右。但排除物价等多方面因素,生活水平仍处于贫困线下,无大改善。而且搬迁后又断绝了大部分的旅游收入,致使生活境况难以改善。

存在的问题
  图瓦人生育率很高,但几百年来并没有人口大幅增加。分析与其医疗保健条件差及酒后伤人等行为有关。故应加强法制教育和医疗设施建设。

  在哈纳斯接触到一个病人,从其身上可反映当地有一种贫困而得富贵病的现象。山里每年大雪封山七至八个月,自己种植的只有土豆等,蔬菜主要靠布尔津供应,贫苦的牧民无钱买药,致使脂类摄入便高,造成高血压、冠心病类富贵病,又无足够医疗和经济条件治疗,导致此情况发生。

  哈纳斯与外界联系很少,村内亲缘关系错综复杂,有近亲结婚现象,对优化基因不利。

  教育硬件尚少,但有因贫困而辍学的孩子。当地人多不会汉语,语言交流有困难,难以表述其民族特色。令人痛心的是,当地孩子不会说“你好”、“欢迎”等汉语,却一色地会说“骑马吗?”“二十块钱一小时”!

  生态旅游除了是为保持生态系统完整的旅游外,保存传统文化亦是重要的一环。可悲的是这个曾被誉为世上最后一块未被开发的土地,却成了经济挂帅下的牺牲品。原来民风纯朴的小村落今亦受物质文明的污染,不久措施实在迫近眉睫,却长此下去,哈纳斯将会变成第二个天池自然保护区,成为周末娱乐消遣的地方,而不再是神秘而美丽的乐土了。

待定民族 | 评论 (0) | 引用 (763)

莽人

bsdf  2004年九月08日, 12:53

20世纪末中国神秘“莽人”族

  在云南省南部与越南交界的大山深处,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的生活极其原始:挎箭执弩,打猎为生,赤脚奔走,啸傲山林;他们的平均身高不超过1.60米;他们崇拜黄麂,忌讳绿色;他们对初生婴儿进行特殊的“洗礼”,这就是长期生活在森林里的一群“莽人”。

  原始森林之王

  “莽人”生活在山高林密,覆盖着大面积的原始森林这个地方。他们普遍身材不高,皮肤黝黑,双腿粗壮有力,一双脚四季都光着,从不穿鞋子。“莽人”爬山的本领是其他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比拟的。任山再高坡再陡,他们都一双赤脚奔走如飞。他们可以背负一百多斤重的东西,在山林里任意驰骋,一天能翻越六七十公里的山路。

  在寨子里,白天妇女们就到森林里采集野菜、野果,男人们则出去打猎,有时一去就是几天。在寨子里,不论谁打到了猎物都要分给全寨子的人,而自己只留上一点。

  怪异的风俗

  虽然生活在四季葱绿的群山之中,但“莽人”却对绿色有着深深的忌讳。在“莽人”家中看不到一丁点绿色的东西。采集到绿色的野菜野果一律不能带进家门,都放在外面,更不能在家里吃。偶尔需要带回的,必须用其他颜色的树皮包裹好才带进家门,吃的时候再拿到外面去吃。但具体的原因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为了生命的延续

  森林里山高崖陡,到处危机重重,“莽人”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让种族继续繁衍下去,“莽人”要将刚出生的孩子抱到山谷里的冷水中冲洗,用冰冷的泉水洗净孩子身上的污垢,这样就能够抵抗冷水冲泡而生存下来,忍受不了的就任其自生自灭。“莽人”年少时都赤身裸体,忍受风吹日晒,长大了才穿一些用树皮、树叶做成的衣服。由于常年食用野生动植物,寨子里的人对病毒的抵抗能力都很强,得病的机会很少,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们的寿命一般都在七八十岁,并且还出现了百岁老人,虽然已经满头白发,但仍然像年轻人一样翻山越岭。

  “莽人”对山中的各种草都非常熟悉,哪些有毒,哪些能治病,都很清楚。若是病了,自己就会到山上采些对症的草药回来,捣碎了内服、外用,很快就会好。

  明天在召唤

  “莽人”个子都很矮,1.60米就算高个子。他们常用自己编的竹具到远方小镇上换回一些盐巴,这就是他们与外界最经常的交往了。他们常常是半夜起身上路,第二天的中午才能到。

  初闻“莽人”时,有人将他们描述成茹毛饮血、野蛮成性、仇视外族的野人。其实“莽人”是善良的、纯朴的。只是为了艰难的生存,他们不得不以自己特有的、原始的方式在原始森林里拼搏。也许他们生活得很快活,但在现代文明人的眼中,他们依然需要一个灿烂的明天。

待定民族 | 评论 (0) | 引用 (756)

夜郎人

bsdf  2004年九月08日, 12:52

夜郎自“小”--关注被遗忘民族的命运

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存在数百年,并显赫一时的夜郎国随着"夜郎自大"这一成语的留传而在内地家喻户晓。其实,先问汉使对方有没有自己国家大的是滇王,夜郎王不过是随其后问了同样的问题。结果,人们不说"滇王自大"而说"夜郎自大"。夜郎自大确实也无可厚非,《史记》中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她的国土跨越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其曾抵湖南及越南。这不仅在西南地区无可匹敌,在中国境内如此大规模的方国也屈指可数。历史上,她又是在夏商时期就可能已建国,至少是齐桓公会盟葵丘时就有她了,当时也可称是悠悠古国了。夜郎王私问汉使一句谁大,完全是体现了他们的一种民族自尊。汉成帝河平二年,夜郎灭国,但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仍孜孜以求的解答她留下的历史之谜。夜郎悠悠的历史和文化已成为西南地区和民族的一段重要历程、一份辉煌荣耀。 夜郎之谜中最关键的是夜郎的族属,即夜郎的王族是什么成分。不同的研究曾分别追踪至仡佬、布依、水、彝、苗,甚至东夷谢人。现在学术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夜郎王族并不是个很大的民族,不过因其疆域辽阔,曾统治过彝、僚等许多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所以在这些民族的传说和史籍中,都有了夜郎国的身影。夜郎到底是什么人始终是个谜。


西南高原上鲜为人知的小部族

从清代开始,零星的文献记载了云贵高原上有一支"佯"或"普央"人。他们分布在贵州南部、广西西部、云南东南部。后来,贵州和广西大部分"佯"人被同化于布依族和壮族。只有广西最西部的那坡县还有一支"佯"人,令人深思的是他们自称为"夜郎"。在云南,富宁县的谷拉河谷是"佯"人的最大聚居地,广南县的央连等寨子也是"佯"人的小聚落,甚至在昆明边上的宜良县还有一个"佯"人村子。"佯"人现在被记作"央"或"布央"。"布"在侗泰语言中是"族人"的意思。"央"恐怕也是"夜郎"两字反切拼读成一个字的。

50年代,地方政府曾对"夜郎"进行了极为粗略的民族识别工作,结果云南的布央人被归入壮族,而广西那坡的夜郎因为头巾似瑶锦而被归入了瑶族。之后,这个小部族开始接受这种法定的民族成分而渐渐因此发生变化。80年代末,一批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这个族群,发现他们与瑶族、壮族都差异极大,并且又发现了其他几个与夜郎很相似的部族。在云南马关县有一支"拉基"人,一直分布到越南境内;在云南麻栗坡有一支"普标"人,也跨境而居;在越南高平有一支"侬环"人;在越南老街、山萝有一种"拉哈"人。"拉基"一称可能与夜郎历史上的"洛举"时代有关。这些部族都语言相近,并与我国各民族中的仡佬族最接近。

对这些部族的语言的分类,国内外意见分歧很多,但都确信这是一类与以往语言学界熟悉的语言都不同的语类。在国外,被普遍接受的一种分类法是把它们归入澳台大语系,与南岛语系、侗台语系并列而称卡岱语系(Kadai)。但这个卡岱语系却又包含了包括黎语在内的海南岛诸语种。它被分为四个语族:夜郎语族含夜郎语、布央语(已包括巴哈语和侬环语);仡佬语族含仡佬语、拉基语;黎语族含黎语、加茂语;普标语族含村语、普标语、拉哈语。在国内语言学界,则把它们归为汉藏语系侗台语族的仡央语支,与侗水语支、黎语支、壮傣语支并列。又把仡佬、木佬(贵州麻江)、俫(广西隆林)、拉基分为一类,夜郎、布央、巴哈、普标、拉哈、侬环为另一类。但不管怎样分类,各家都承认这是一类相似而又独特的语群。专门研究这类语言的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锦芳把他们的族源推到了古夜郎国,以至先秦时湖广一代的濮国和更早些在齐鲁一带的东夷族11。这群部族成了学术研究的活化石。

如果这些研究结论如实的话,这个族群就应当是夜郎王国的王族,而且在古代应是个更大的民族。夜郎灭国以后,他们就开始南迁以躲避压迫。在此过程中,许多部落被周边民族同化了,但现今这些同化于壮族、布依族的夜郎人仍称布央。现代夜郎的习俗更有意义,比如他们最大的节日六月六,与会稽禹陵祭祀的日子相同。南迁之后,夜郎仍有过较长的强盛期。马关县的拉基人曾经建立过一个小方国,至今还能看到他们都城的遗迹。当地占最多的侬人也传说他们的寨子都是从拉基人手中取来的。在马关一带分布着许许多多被称为拉基墓的小土堆,里面的石材都不是当地产的。麻栗坡一带的各民族也多说他们的寨子原来是普标人的,所以至今仍用"普"字头的寨名。这点点滴滴的史迹和传说,都反映出这些原自夜郎的部族曾经的辉煌,更反衬出他们今日的衰萎。夜郎和布央只有三千多人口,拉基也仅有九千多人,普标则不足七百人,他们会不会变很小,其命运是令人担忧。


跋山涉水访夜郎

走访这一奇特的族群,是我期望已久的。他们独特的历史渊源中也一定蕴含着许多遗传奥秘。为了探究夜郎的源流,今年7、8月间,我与广西民族大学的黄兴球教授沿着夜郎迁徙的足迹,从广西到云南,走访了一个个夜郎部落的寨子。

到那坡已是7月下旬,先前从广西东北部一路走来,造访了许多部落,盛夏烈日与山野的风尘使我的面容黑黝黝的,几乎可以混迹与当地人中为人所不辨了。县民族局的领导热情接待了我们,给我们介绍了许多本地的风土人情,那坡县是广西的壮族文化传统保留最丰富的地方,县民族局的领导都能如数家珍地列举十来个壮族支系的风情。但是说起夜郎,他们都说是瑶族,有的说应该立个布央族,但民族识别工作已经结束,不便增加民族,夜郎对当地政府也是个难题。

去仁合村夜郎寨子的路上,放眼都是光秃秃的石山,怪石嶙峋,千姿百态,如果置之江南,定是一处名胜,但是在这里,却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阻力之一。公路在山间艰难的延伸,汽车在公路上一刻不停地颠簸着。由于这里的地壳多是极难透水的岩石,山间洼地里的农田就像是在瓷碗中,下雨就不能排水而大涝,不下雨就因地下水完全来不及补给而大旱。前段时间广西发洪水,那坡县受灾很重。一路上,到处是片片被浸烂的玉米田,真不知道当地的乡亲们该吃什么度日。

寨子里的壮年男子都出去打工了,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在村干部的协助下,我们急急地开展了调查工作。时至中午,村长盛情相邀去他家吃午饭。一进家门,许许多多古朴的物件马上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庞大的织机上,亮丽的织锦才完成了一半,一旁悬挂的梭子有江浙一带的两倍长;鸡笼就在屋内;猫脖子上挂着个大大的竹笼……村长专门为我们杀了鸡,这是当地最高的待客之礼,令我们十分感动。玉米糊是这里的主食,于外人恐怕很难相信。酒过三旬,村长的话匣子开了,他说了很多,我听懂的却不多。大致意思是说虽然现在的条件还很差,但日子还是一天胜过一天。我也由衷地希望并深信他们会越过越好。

广西那坡和云南富宁只隔了一座山,富宁的谷拉河谷中布央人最多。那坡的夜郎朋友告诉我,谷拉布央都是从他们那儿迁去的。云南文山州团委王毅书记安排富宁的吴书记接待了我,他也很实在地告诉我,谷拉河谷路途艰险,逢着雨季常车毁人亡,断然进不得的。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当夜骤下暴雨。第二天,我在车站等了一上午,终于还是去不了,只得悻悻而归,匆忙去文山州府,旋至马关县,访拉基村寨去了。

拉基人有近万,在夜郎各部中人口属最多,从马关县城南仁和一带起一直分布至越南河江、老街两省,尚为兴盛。出城南行,但见山深箐密、岚气氤氲。时有农户田园错落其间。至晨昏,户户炊烟缭绕,烟岚相蔽,云蒸霞蔚,此情胜似仙境,好不令人陶醉。又闻丛林密生处,偶有诸禽鸣啼,不识其名,却自远近高低唱和,宛若倾诉。我们赶去夹寒箐乡境的牛龙山老寨,车行中依旧是免不得的狂颠。途遇一高崖欲摩云,半中天生一罅洞,修一庙宇其间。乡团委欧书记指道:族人祭山之所在。恨时不裕,无暇造次。车行良久,见路渐狭窄崎岖不可复进,遂舍车步往。寨子也建于半山上,各家屋舍高下错落,也多铺了瓦顶。欧书记说是年前上海对口扶贫加盖的。入寨道路愈加泥泞,几乎没有踏脚的地方。所幸村长能干,各家各户都招拢来,我们的工作进行得相当顺利。有些儿童于耳垂采血也不哭不闹,甚至颇为踊跃。他们说,对政府能到寨子里来,关心他们,十分感动。而我也为他们的淳朴真挚感动。这些少数民族的兄弟是多么善良,他们或许并不懂的多少为科学事业作贡献的伟大意义,但是他们坚信党和国家,还有各族同胞是不会遗忘他们的,所以他们满心期望着政府、外界能多关心他们,哪怕是一点点,也会使他们欣喜若狂,不管帮助有多大。在这边疆山野间能感受到这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古风,使我非常受振奋,也联想到当年子弟兵在此保卫疆域时应是得到了何样的支持。


对越反击最激烈的地方是在麻栗坡县的老山、者阴山一带,普标人居住的地方当年都曾是战场,许多村子也一度毁于战火。县民委的吉普车送我去者阴山下的董渡村,那车就在高高的悬崖峭壁上攀爬,开凿的石路常只能容一车勉强通过,我想若是远远望来,定会怀疑汽车变成壁虎了。

我们在这里访问了仡佬族的铳铳寨和普标人的普峰寨。从村公所到铳铳,要徒步翻过两个陡峭的山头。我们黄昏时分赶去,只见满天红霞映得群山泛赤,群山环绕中的者阴山边防哨所在云霞中浮沉,仿佛仙舟渡海。中越两国的山峦又似在暮色里争高竞秀。赶到寨中已是夜色沉沉,家家点起昏黄的灯火。我们进入寨中,引起了一阵犬吠牛哞,马上就有村民出来观望,带我们进了村长家中。说明来意之后,我们就连夜工作。乡干部骆弟贵在采样工作同时还不忘做宣传教育工作,不停的讲述边境地区安全防范要领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新政策,听得老乡们纷纷点头称是。当夜又经历了草铺听风、低椽漏雨的陋眠,少不得又是毒虫不住地叮咬,却也睡得香。

一觉醒来,狭小的木牖透进微微的晨曦,屋外已是山鸟齐鸣,我们又匆匆赶到普峰寨去。普标人也是非常好客,寨里的长老们都来帮我们安排研究对象,工作之后又是端出家酿的美酒,盛情之下我也豪饮了几杯。浓酿下腹感慨油生,这里的人们每一个都是那么真,那么朴实,一点点伪饰猜忌之心都没有,我们常说的上古尧舜之民也就是这样了吧。姑娘们又穿上了美丽的盛装,来让我摄影,一张张脸上一丝矫作也没有。骆弟贵还是不望他的宣传。他感慨地说:这里就是山高路远,很难收到电视信号,所以在这些边疆地区宣传政策很不容易,如果有好心人能资助这里安装几个卫星信号接受天线,每个寨子就都能看上电视节目,了解国内外大事,即开拓了村民的视野,又巩固了边疆。我在此呼吁也期盼着这样的爱心。

我此行最艰苦也是最传奇的地方是广南县底圩乡的央连寨。那个寨子是讲巴哈语的布央人的。未到央连,就听说了许多那个寨子的神奇故事。陪我下乡的副乡长王克诚一路上一直向我夸耀布央姑娘的漂亮,所以他娶了个布央女子。布央人习俗又尚鬼神,据说他们的寨子里有许多事物都是有神灵依附的,若是有人亵渎,报应必定不爽。说着话,时间便打发得很快,车已来到寨前,未料一道湍流挡住了去路。原来前段时间发大水,把进出寨子的木桥冲走了。我们只能趟水进去,所幸水仅过膝。进了寨子,照例是热情的欢迎。因为团县委的李颖副书记和县民委的罗学忠副主任陪了我同去,寨子里的乡亲们更是感动。我们赶到寨子时日已迫西,便又是急急地开展工作,赶在晚饭前收了工。餐桌上,李颖书记莫名其妙地淌了几滴鼻血,乡亲们就很害怕,说这肯定会激怒寨神,不可久留。我们便匆匆收拾了准备回转。可巧外面一声惊雷下开了暴雨,我们踌躇着是否要等雨稍缓点再行,王副乡长说,若是河水涨大了,今夜就过不去,而且外面的公路也会坏,没一两个星期修不好。我若是被困在这里半个月,后面的行程就要耽搁了。这样一想就赶紧披上蓑衣戴上斗笠,急急的出寨。到了河边,只见河水果然在未多时里涨起好高了。王副乡长先一人淌过河去,河水几乎没到了他的脖子。于是几个身强力壮的村民一边一个架着我们过河去,走在河水中,急流冲得双脚根本无法站稳。还好村民有经验,过河如履平地,我被架着就像漂过河去的。过了河,村民们和我们依依惜别。车行出没多少路,就发现前方本就狭窄的山路被泥石流阻断了。几个人下车推石扒土,许久才开出路来。再看各人,都是雨水与汗水齐淌,泥浆共黝肤一色了。一路上不断有落石挡道,我们就不停地搬石。又行出一段,一大面坡上泥石流冲没了整条路,我们几个徒手是绝不能开路的。王副乡长让我们把车停在稍安全处,自己去附近寨中找人帮忙。一个多小时以后,五个苗族兄弟扛着锹铲风风火火地赶到了。我们一起加入了战斗。这一夜,整条路都在发生泥石流,我们不断地与泥石流比速度、比力量。只要泥石流下冲的速度快于我们开道的速度,车就会被前后的泥石挡住,正上方的泥石慢慢滑下,最终会把整个车埋住,那样我们就可能永远出不来了。凌晨时分,我们终于走出了危机四伏的路段。这时的王副乡长已经几乎完全被包裹在泥里了,只有两只眼睛还闪着坚毅的神采。

这样的旅途是我从未曾经历过的。我想,人生只要有这样的一次经历,就足以铭刻一生。此中最值得回味的,不是路途艰险,而是乡亲们的淳朴热情,是基层干部鞠躬尽瘁的实干精神,更是少数民族兄弟一举一动中溢出的真挚的爱国情感。这些也足以鼓舞我一生了。


谁来拯救夜郎部族文化

夜郎作为一个人口少,居住又分散的族群,面临着同类族群相同的命运。他们的语言即将失传,文化无人继承,甚至人口也在急速流失。造成这种现象应是由内外部因素共同影响的。外部因素是由于他们属于未定民族,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优待,使得地方政府和他们族人对自身认识不清,因而没有保持文化传统的意识。内部因素主要是他们的社会经济文化处于相对弱势,故而有一种自卑心理,不愿表现自己的传统。然而,一旦这些文化传统丢失了,就像物种灭绝一样,永远也回不来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也能使人类更有生命力,文化越单一,社会就越容易趋于崩溃。或许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但这是个严峻的问题。

解放初粗略的民族识别是由于我们对夜郎部族的认识不足。而错误的划分对夜郎的民族心理却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那坡县龙合乡的武装部长黄子南是夜郎人,但自己却只知道属于瑶族。他介绍他父亲说是"老瑶子"了,但又困惑地说自己与其他地方的瑶族都不一样,说的话也全不能通,习俗都不同,不知自己怎么是瑶族。他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迷惘和无所依托的情绪溢于言表。好在他们周边的瑶族都居住得较远,没有使夜郎部效仿瑶族的文化。但是,广南的布央就不同了。他们本身被归入了壮族,周围又都是壮族,结果使得他们的语言里出现了大量的壮族借词,服装也与壮族几乎一致,甚至许多节日、礼仪都有效仿壮族的。他们认同与壮族以后,开始产生了壮族的自我意识,不自觉地表现壮族的社会行为。一些固有的文化习俗如与壮族不同,就开始被遗弃,而改用壮族的文化。这样,夜郎文化就开始丧失了。

普标也是同样的情况,由于归入了彝族,甚至仿效太阳节。不过他们因为跨境而居,许多人在越南一方有亲戚,而越南普标族是法定民族,所以他们的民族意识还较强。但是有些普标人就不免想,越南有普标族,而中国没有,所以他们就是越南民族了。这种思想影响是很不良的。这就更应促使政府尽快正确解决民族成分问题。拉基人就更困惑了。马关县内的拉基人被归入了壮族,而邻县麻栗坡的拉基人却归入了彝族。拉基人内部就以为他们是不同民族,又对相邻而居、文化完全一样的一群人被划成"两个民族"感到不解而痛苦。拉基人恩代选向笔者透露,由于身份证等重要证件上民族成分的难题给他们带来了许多不便甚至不公正待遇。不正确不恰当的民族认同严重威胁着民族文化的保存。

对于这样一个散居的族群,一旦没有确定统一的民族成分,他们就只是一个个独立的互不联系的小群体,因而最容易消亡。央连的布央人就不知道除他们寨子之外还有其他布央人。群体愈小,传统愈难保存,文化也愈弱势,民族自卑心理于是就产生了。拉基小伙恩荣品开玩笑说自己是"垃圾"。最明显的自卑表现在日用语言的选择上。对本民族自卑的族群总是选用大民族的语言,而羞于操用自己的语言,甚至觉得自己的语言难听。在拉基人中调查时,我发现年轻人几乎一点也不会讲拉基语。"拉基话难听,我们平时很不讲!"(原话)拉基老妈妈恩世云说,年轻人从来没听过拉基话,当然更不会讲,连老人自己都差不多忘了。普标人也不讲普标语了。我问普标柏延芬大娘为什么不用普标语。她连连摆手说:"普标话没有用,没有用!"照此下去,再过了一代人,这些语种就失传了。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失传以后,文化现象就会无法表达而不复存在。

除了文化消失之外,夜郎部族的人口也在消减。每个部落都有一半以上壮年男子在外打工,这些人多数不再回家落户,而是留在当地,他们当然不再继承语言和文化,民族成分也自然归入他族。由于夜郎部族的民族归属不定,所以与外族通婚的后代都归入外族,以省去许多麻烦。与外族通婚人数在这个小部族内不在少数,不管女的嫁出去还是男的娶进来,都会使部族人口减少。越来越少的人口使得文化愈发无人继承。人口流失也成了夜郎部族的一大危机。

如果有朝一日夜郎部族文化消失了,对于我们将是无可挽回的损失。好在有许多学者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做出了很多努力记录夜郎部的各种语言。然而,把夜郎部族文化变成文献中的死文化,远远不是拯救文化,是不能与活生生的文化传统相提并论的。谁来拯救夜郎部族文化,学者需要努力,政府需要支持,族人更是义不容辞。否则,若干年以后,夜郎部族将永远变成历史和传说。

在我国,像夜郎这样曾在历史上显赫一时,现在却因人口较少而未被确认的部族还有不少,如云南的濮、四川的氐和党项等12。这些部族虽然未被确认,但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对待他们是个值得推敲的问题。由于新发现民族的确认工作已停止,给未定民族的管理工作带来不便。但是这些小部族是不能被遗忘被忽略的。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每个民族都有发展的权利。决策者应该在民族政策上有所创新,切实保护未法定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持他们的部族人口和文化传统。至少不能因为错误的民族划分而造成不良影响。比如夜郎各群体可以划为仡佬族夜郎部,氐和党项不再归藏族而归为羌族的两个支部,有名有实地注重部族文化肯定会有良性的效果。否则,如果这些部族因政策而消亡的话,岂不成了西方国家别有用心之人指斥人权的口实?这一代的决策者岂不成了这些部族的罪人?

曾经的"夜郎自大"是多么的豪迈,而今却已变成了"夜郎自小"了,难道我们还能听之任之,让他们继续小下去吗?

待定民族 | 评论 (0) | 引用 (745)

夏尔巴人

bsdf  2004年九月08日, 12:52

  主要居住在中尼边境樟木口岸的立新公社(包括雪布岗)和定结县的陈塘区。居住在我国境内的人口有一千二百多人.“夏尔巴”,藏语意为“东方人”。夏尔巴人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通用藏文。立新村夏尔巴人的语言,其语法结构与藏语基本相同;陈塘夏尔巴人的语言较杂,既有藏语、尼语、还有土语。夏尔巴人只有名字,没有姓氏,名字与藏族相似,但不冠房名。有种姓。立新村夏尔巴人的种姓有五种,即色尔巴、嘎尔札、撒拉嘎、茄巴、翁巴。陈塘分两种,即提嘎瓦、从巴瓦。

待定民族 | 评论 (0) | 引用 (768)

平武白马人

bsdf  2004年九月08日, 12:51

白马人——平武旅游采访手记

  第一次走进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崇山峻岭中的平武县白马藏乡山寨,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感依恋;是因为哪里有美丽的白马姑娘?鲜花?歌声?还是有白马人心地耿直、朴实好客、古风犹存的民风民俗?!我无法说清。有一个事实不能回避;当你走进群山连绵、沟谷纵横、雄奇秀美的大山,目睹那片豁然开朗的“世外桃源”—白马山寨,你定会感到她的魅力和诱惑。我曾被美丽、好客的白马姑娘的歌声和美酒“醉倒”了多日,至今想来,依旧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惬意和欣慰。 每当我打开电脑,浏览一组组当时拍下的白马风情照片,一切都仿佛就在昨天…… 2000年金秋十月,我在平武县委赵映坤书记的亲自安排下,首次踏上平武这片热土进行采访。 
  平武,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东缘地带,涪江的上游地区。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市,是绵阳市辖境内最北端的一个县。她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平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平武旅游业的发展更是备受关注:深山古刹报恩寺、原始森林王郎自然保护区等名胜古迹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白马风情游”更是一条逐渐被旅游界业内人士所关注、向往的“黄金旅途”。

  2000年10月16日,记者在平武县政府罗副县长和县委宣传部领导的陪同下,与中国奥妙之旅网站总经理等一行驱车前往白马藏乡采访。从平武县城出发,几分钟便进入了延伸在群山连绵、山谷回转、风景如画的九环线(平武段)平坦的公路上。罗林副县长告诉记者:“平武号称‘蜀北屏障’,千百年来,平武境内外人员进出,皆以步行为主。

  随着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至今已建成标美沥青路250多公里,场镇过境水泥路几十公里。全长1593米的牛角垭隧道已于1999年全线贯通,为进出平武境内的省内外游客提供了良好的路况。” 车窗外,满山红叶、牛羊成群。平武县地域辽阔、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不仅山青水秀,风光如画,而且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从地下的矿产到地表的土地、气候、水能、生物等资源应有尽有,真可谓地大物博,是一座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巨型资源宝库。由于平武县特定的地理位置,这里的动物与植被一样具有中国三大自然区相互过渡的特点。据平武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尤珠介绍:“平武县境内野生哺乳动物,有7目23科37属87种,其中珍稀哺乳动物22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和牛羚等。” 中共平武县委赵映坤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平武美丽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在旅游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热门产业的今天,平武旅游将其充分显示给中外游客,并以此为契机,扩大对外开放。平武白马藏乡独特的民族风情更是平武旅游业的骄傲。“ …… 从平武县城出发,约一个半小时的路程便到了白马藏乡。首先映现在记者眼前的是独具神韵的“白马寨”山门,别致的山门造型和两侧富有白马情趣的图案,似乎在告诉着每一位旅游造访者;你将进入一个古老、美丽、神秘的白马藏区。

  白马人是一支古老而独具特色的民族,是历史上白马番人的后裔。白马藏人无文字而有自己的语言,他们心地耿直、勤劳勇敢、朴实好客。当你走进白马山寨时,他们都会按照男左女右的传统规矩,把火塘边靠近神柜处,属于尊敬的人才能坐的位置首先让给你坐。当你在兽皮褥上盘膝坐定,主人马上会让你品尝风味独特的咂酒(咂酒是把各种杂粮放入一陶罐中,用特殊的方法酿造而成的饮料,其味别具一格,酿美清香)。饮咂酒时,不用酒杯,而以一道花竹管插入罐中吸吮。主人先吸,客人随后,轮流啜吸,味淡乃止。兴之所至,常伴以歌舞,以助酒兴。记者平生第一次接受这种风俗礼仪,一个接一个的白马姑娘双手捧着铜制酒杯,面对你唱着“祝酒歌”,劝你喝下杯中酒。同行知道我嗜烟如命,却滴酒不沾,白马姑娘却说“你是远方来的客人,又是贵宾中的贵宾,非喝不可”,面对热情好客的主人,我喝下一杯杯美酒。那天我被这种热烈的气氛所感染,感慨万分。 当天晚上,罗副县长安排了山寨尊敬的长者为记者讲述了白马人远久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 白马人无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均头戴自制的盘形圆顶荷叶边纯白羊毛毡帽,帽上插一根至几根白色公鸡尾羽作为本民族的标志。 白马藏人对插白鸡毛有着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的某一年,封建统治者派官军进攻白马人居住区域,白马人拼命抵抗,一年之中打了三次大战。白马人寡不敌众,惨遭杀害,5万多人只剩下300多人,退到了深山老林之中。官军还不甘心,想把白马人杀尽。这一消息让被俘的白马人戎鲁探听到了,他设法在半夜逃出,回去报信。他翻山越岭,饥饿疲惫,昏倒在一座山梁。官兵已经逼近,形势非常危急。忽然,山顶一只白色公鸡引颈长鸣,惊醒了昏睡的戎鲁。他连忙爬起,连夜赶到山中,给同胞通报消息,乘下的白马人才得以脱险。

  从此,白马人就在毡帽上插上白色雄鸡尾羽作纪念:一是感激雄鸡救命之恩,二是牢记敌人杀戮之仇。这是插白鸡毛成为表现白马人民族意识的标记的主要原因。解放后,爱美的白马人也把这作为一种装饰,男的头上插一支挺直的公鸡尾羽表示勇敢、刚直;女的头上插三支一致的公鸡尾羽表示纯洁、温柔。也有人认为这是白马人豪放与恢谐性格的象征。 白马人特别擅长歌舞,唱歌、跳舞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们人人会唱歌,个个能跳舞,几乎是无事不歌,无时不舞。无论是劳动、年节、嫁娶、爱情,还是丧葬、祭祀或日常生活都要唱歌、跳舞。他们最爱唱的歌是《酒歌》。在亲朋相聚、节日喜庆的日子里,男女老少团团围坐在火塘边,高举酒杯,一人领唱,众声相和,歌声四起,响彻山谷,充满了团结和睦的气息。每当夜幕降临、明月当空时,在空旷的院坝里、土坪上、草地中,人们垒起干柴,点燃篝火,尽情地欢跳。篝火熊熊,舞姿翩翩,白色的帽羽随着身影在火光中飘曳,粗犷而悠长的歌声伴和着白马河的流水声在峡谷中回荡,青山默默地、静静地环拱在四周。其情其景,仿佛进入了一个古老而遥远的梦的世界。 …… 几天的采访中,记者处处体味到了白马人的热情、恢谐、好客。 记得留宿山寨的第二天早晨,记者被阵阵热闹的笑声惊醒,起床后,见到一头硕大的黄牛被宰杀,地上许多大小木盆里都装满了牛肉,姑娘们用清清的泉水在洗刷着鲜红的牛肉。

  记者见状,大为惊讶,问“今天是什么节日,干嘛杀牛?”主人笑着说:“今天是好日子呀,因为你来了”在旁的罗副县长忙插话:“你看我们平武白马人那么热情好客,你来(采访)做客,不是杀一只鸡来招待你,而是杀一头牛。”此话让我目瞪口呆,至今想来,依旧有种说不出的喜悦,我不想去考证这头牛是否真的为我而杀,但我那天中午确实坐在贵客席上,品尝了鲜美的牛肉。 几天采访很快过去。那天,当我打点行李,准备上车离开的一瞬间,突然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这种感觉在任何地方采访时都是从未有过的。面对车窗外挥手的人群,注目一张张诚真、灿烂的笑脸,小孩、老人和善良的主人,我无法掩饰自己内心的激动,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当时的心境——是喜悦还是离别的伤感?!

  白马人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今天她们不仅与外界沟通,而且走出大山,去感悟外面世界的精彩。 但!她们永远不会弃去白马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美丽的山寨。因为,生活在外面世界的人们都渴望着走进这片热土,去感悟白马人那种独特的生活方式,领略那美丽的山寨……

待定民族 | 评论 (0) | 引用 (759)

尔苏语

bsdf  2004年九月08日, 12:50

  四川部分藏族居民使用的语言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为3个方言,操东部方言的居民自称“尔苏”,分布在雅安地区的石棉、汉源及凉山州的甘洛、越西、冕宁、木里等县;操中部方言的居民自称“多续”。分布在冕宁、木里及甘孜州的九龙等县。使用尔苏语的人口约有16100人 。语音(以甘洛县海棠区寥坪乡尔苏语为例)有声母82个,其中单辅音声母42个,二合复辅音声母38个,三合复辅音声母2个;韵母41个,其中单元音韵母15个,二合复元音韵母15个,三合复音韵母2个,带鼻辅音韵尾的韵母9个;有5个声调,调值为55、42、53、21、34。音节结构有10种类型 ,其中单音素成音节的3种,四音素成音节的1种,三音素成音节的3种,四音素成 音 节的4种。句子的基本语序一般是主语-宾语-谓语,修饰关系的语序一般是名词(或人称代词)。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词序、助词和形态都是表达语法范畴的重要手段。词汇大多数是单音节词,少数是双音节词,多音节的单纯词很少。抽象的、概括性的实词也较多。词的构成方式主要有复合法和复加法两种。主要有汉语、藏语和彝语借词;以汉语借词为多。

待定民族 | 评论 (0) | 引用 (782)

木雅语

bsdf  2004年九月08日, 12:50

  四川部分藏族居民使用的语言。又称“弥药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方言。操东部方言的居民自称“木尼洛”。分布在雅安地区的石棉县和甘孜州九龙县的弯坝乡、洪坝乡,人口约有2500人。操西部方言的居民自称“木雅”,分布在甘孜州九龙县的弯坝乡,人口约12000人。语音(以康定县沙德乡木雅语为例):有声母54个,其中单辅音声母朦胧41个,复辅音声母18个,由单元音加鼻音辅音构成的辅音韵尾有8个,由二合元音加鼻辅音构成的辅音韵尾有2个。共有4个声调,调值55、31、53、13。音节结构有5种类型,由声母和韵母构成音节的有4种类型,韵母自成音节的只有1种。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 。修饰关系的语序一般是名词(或人称代词)+被修饰语(名词)+形容词=数词(或指示代词)+(量词。单纯词大多数是单音词,少数是双音节词。合成词大多由单音节的单纯词复合构成。多音节的单纯词 较少。

  口语中汉语借词较多。

待定民族 | 评论 (0) | 引用 (728)

贵琼语

bsdf  2004年九月08日, 12:49

  四川部分藏族居民全貌物语言。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羌语支。又称“鱼通话”。

  操这种语言的居民自称“顾羌”,分布在甘孜州康定县的舍联、时济、前溪、麦笨 、三合等乡,泸定县的长征、烹坝、泸桥乡以及雅安地区宝兴县硗碛乡的部分村寨。人口约6000人。语音(以康定县麦笨乡贵琼语为例)有单辅音声母37个;复辅音声母17个,都是由前置鼻音加基本辅音构成。有单元音韵母22个;复元音韵母21个,其中二合的18个,三合的3个。有辅音韵尾23个,其中由单元音加鼻辅音构成9个,由鼻化单元音加鼻辅音构成的6个,由二合元音加鼻辅音构成的8个。有4个声调。其调值是55、33、35、53。音节的结合形式有11种 ,其中由声母和韵母构成章节的有9种,韵母自成音节的有两种。贵琼语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词序、助词和形态都是表达语法范畴的重要手段。句子的基本语序一般是名词(或人称代词)+被修饰语+形容词+数词(或指代词)+量词。单纯词大多数是单音节词。少数是双音节词 。合成词大多由单音节的单纯词复合构成,多音节的单纯词很少。以汉语借词居多,藏语借词次之,其他语种的借词较少。

待定民族 | 评论 (0) | 引用 (763)

扎语

bsdf  2004年九月08日, 12:49

  四川部分茂族居民使用的语言。又称扎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放羌语支。操这种语言的居民自称“扎”或“扎贝”,分布在甘孜州道孚县的亚卓乡、红顶乡、仲尼乡、扎拖乡、下拖乡和雅江县的瓦多乡、木绒乡,人口约8000人。训音(以道孚县红顶乡扎语为例)单辅音声母47个,复辅音声母62个,结构只是二合的。单元音韵母28个,复元音韵母29个,其中前响二合元音13个,后响二合元音16个。带辅音韵尾的韵母11个,都是由单元音加鼻辅音或加寨音、颤音、擦音构成。有5个声调,调值是55、53、31、13、131。扎语是有形态变化的主言 ,词序、助词和形态都是表达语法范畴的重要手段。句子的基本语序一般是主语-宾语-谓语。修饰关系的语笆一般是名词(或指人称代词)+被修饰语+形容词+数词(或指示代词)+量词 ,只有指示代词做修饰语时位置在中心语前。词汇大部分是单音节词。形容词中的叠音词特别丰富,动词或动词词根也有一部分是叠音的,部分词有词头、词尾,多数动词词根的趋向前加成分不能变换,已固定在词中,这类前加成分可以看作动词的词头,其趋向意义已不明显。借词中藏语较多,其次为汉语。

待定民族 | 评论 (0) | 引用 (777)

嘉戎语

bsdf  2004年九月08日, 12:49

  四川部分藏族居民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学者认为应属羌语支。操这种语言的居民自称“格鲁”,分布在阿坝州的马尔康、黑水、理县、汶川、金川、小金等县,雅安地区的宝兴县,甘孜州的丹巴县。使用嘉戎语的人口约116900人。

  语音(以马尔康县梭磨乡嘉戎语为例 ):有单音辅音声母35个,复辅音 声母198个,其中二合复复辅音韵母7个;单辅音韵母7个;单辅音韵尾9个,复辅音韵尾4个,带辅音韵尾的韵母共有66个。词汇:单音节和 多音节词较少;带词 类标志性前缀的双音节词占绝大多数,是嘉戎语词汇最主要部分,其中多数是基本词汇;有丰富的汉语和藏语借词。语法:以词缀、助词和词序为主要语法手段,尤以词缀为主;词缀属形态变化,有成音节和不成音节的两种,表示名词从属关系的前缀为成音节的,表示人称意义的后缀一般是不成音节的;助词较少,也分成音节和不成音节的两类;语序是主语-宾主-谓语。

待定民族 | 评论 (0) | 引用 (752)

克木人

bsdf  2004年九月08日, 12:48

   克木人是中国一个人口较少的族体,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腊、景洪两县,属于"百濮"群体之一。

   克木人无文字,有自己的语言,与布朗语、佤语、崩龙语以及柬埔寨的高棉语关系密切,属孟高棉语族。 克木人主要从事旱地农业。过去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妇女已会用自己种的棉花纺织。男女衣饰穿戴和傣族相同;男子耳垂上留有大孔,可见原来戴过沉重的耳环。 

   克木人实行氏族外婚制,即同氏族的人不能通婚,有从妻居的习俗。男子先要上门从妻居三、四年,若妻家人手少,可终身从妻居。

克木人奇特原始婚俗

    克木人是一个尚未确定族称的少数民族,现有二千余人,居住在云南省景洪、金平县和我国老挝接壤的勐腊县边境一带。由于历史的原因,克木人与外界的交往较晚,至今仍保留着氏族社会的痕迹。其中,原始的婚姻习俗十分惹人注目。   

     克木人的婚姻是自由的。男女双方在节日活动和生产劳动中认识和了解后,女方可将意中人领回家。如果父母热情款待,就意味着婚事可成;如果父母质问男方:“你来家里干什么?”男方自知婚事告吹,便悄然离去。   

     克木人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男到女家的情况很普遍,婚礼大多女方家举行。举行婚礼前,男方要杀猪设宴。但是,杀好的猪必须由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看守好,若被女家抢去,就要出钱去赎,赎不来,婚事就办不成了。因此,寨里常常发生“抢肉战”,女家“抢”过去,男方又“抢”回来,追得鸡飞狗跳,叫声笑声不绝。   

     入宴前,新郎新娘隔门对唱,唱好了婚礼继续进行,唱不好婚礼到此止步。因此,这是决定婚礼能否继续举行的关键。待客人入席坐定后,新娘便将屋门关起,新郎手端肉锅,站在门外与新娘对歌,一问一答,十分精练。如新娘听新郎唱得合拍,答的有理,才开门放新郎进屋,宾客才开宴;如新娘不满意,新郎只好吃闭门羹,隔门听音,不能进屋见新娘。   

     宴席上,大家用吸管吃水酒。水酒是用糯米酿成的,做好后放在一个大坛里封口保存,遇到喜庆或节日,就往坛里灌清水抬到桌上。吃酒时,每人持一根用金竹做成的吸管,大家围着酒坛吸。吸到一定程度又掺水,再吸,再掺水,直到酒味全尽方离席回家。谁中途退席,主人会不高兴。   

     克木人严禁近亲结婚,若有违反,男女均被视为“猪狗”,要举行特殊的仪式,以示惩戒。仪式的内容有两项:一项是在寨外的林子里杀羊祭神,乞求消灾免难。届时,全寨的已婚者去吃,吃不完的就地倒掉,不准带回寨子;一项是通婚男女四肢着地,学猪爬,到猪槽里吃糠。吃糠时,由老人口念咒语,用斧头劈两人卧地空档,将槽内的糠分成两半,以示通婚者已经分离。这种仪式带有迷信色彩,说明克木人认识自然的能力还落后。但是,他们严格禁止近亲婚配,无疑是人类优生学的一大进步,对本民族的繁衍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待定民族 | 评论 (0) | 引用 (0)

木里藏族

bsdf  2004年九月08日, 12:47

  一九八七年夏笔者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进行民族学的田野考察。木里藏族自治县处在横断山的巨大山系之中,处处崇山峻岭,全部是原始森林,地势非常险峻。木里县城与外县盐源县通公路,县城以内的全县境都不通公路。只能在大山的森林小路上跟随马帮步行。笔者跟随马帮在木里县境行走了3个半月。    木里县北部是自称为“噶米”的藏族人居住,木里县的中部和南部地区是一种自称为“普米”的人居住。其中部和南部还有纳西族和少量苗族居住。

  “噶米”、“噶”是自称,“米”是人的意思。从藏文献看,噶族人是“矮人”部落之一,是木族的外甥,噶族人是由一个木族女子所生。是组成藏族的一个主要部落。噶族人分布很广在西藏、青海、四川藏区的理塘县和木里县北部均有分布。木里县北部的噶米藏族很自傲,因为他们高大勇敢。他们对中部和南部的普米很看不起,并不认为普米是藏族,他们认为自己噶米才是真正的藏族,普米不是藏族。    “普米”:“普”是自称,“米”是指人的意思。从我们的田野调查来看,木里具普米族的上层(主要指干部)都认为自己是藏族,但广大下层的群众都认为普米是一个单独的民族,不是藏族。木里县境内的普米和云南省宁浪县境内的普米族是同一个民族,但是在民族识别中,云南省宁浪县的普米族被  识别为一个单独的民族,既我国56个民族之一。而木里县境内的普米族被划为了藏族。木里县境内的黄教大寺院木里大寺,是全县最大的寺院,是宗喀巴的弟子到木里普米人这里传数,由普米人兴建的。木里土司八尔家族是普米族人,在西藏被称为“木里甲波”,意即“木里王”。普米人是木里地方最早的土著居民。木里大寺和木里土司八尔家族在西藏上层和三大寺里都很有地位和名气。

待定民族 | 评论 (0) | 引用 (0)

革家

bsdf  2004年九月08日, 12:46

  革家(划在苗族的一个民族,黄平县称之为未识别民族。http://www.kl.gz.cn/gonggao/hpsm.htm

  革家蜡染,图案匀称、疏密相同、韵味古朴、风格独特。

  革家约五、六万人,居住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境内的有近万人。革家自称“哥摩”(革语),其有自身独特的素质、语言、特征和习俗,是由苗族分离出来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革家没有文字,但民间流传极其丰富。

  革家廖氏迁徙歌《革家祖先从哪里来》的口传迁徙路线为:梗面架长—麻哈麻栗—麻哈独神—兄猛寨弄—卡里将故—常大嘎兄—翁省嘎亏—更我嘎杷。

  革家的分布,主要在黄平、凯里、麻江、瓮安、福泉、镇宁、兴仁、黔西等地,以重安江两岸的黄平、凯里为最多。光绪四年(1879),革家人高贵富、罗廷相、罗文海等20人“勒石定章”立碑于龙场泡木寨,刻有“新寨、干岩、杨家山、老鸦山、华界、洛棉、流水、鱼洞、高帮坡、老鹰岩、一碗井、干田、小泡木、杉木坳、马坪、看牛坪、下院、江禾”18寨和头人姓名。

  革家有总理家族事务“执政机关”,分阴、阳两系,系两位一体。阴系由“盎尕”—族长、“盎梗”—芦笙师、“典捞”、“典汝”和“把登”组成。革家信仰:崇拜祖宗——木鼓。

  革家的工艺,主要有蜡染、刺绣、织花、银器、石器、乐器和竹器编织。 蜡染 革家蜡染历史悠久,以图案均匀、疏密相间、花纹别致、风格独特著称于世。 革家女孩从八九岁就随母学点蜡,十七八岁便独具匠心,成为蜡染能手。蜡染的制作方法是先用蜡绘花于布,用蓝靛染缸染之,再用水煮沸,去其蜡则花现。蜡染纹饰图案纹样,有太阳、水波、瓜、米粒、蝴蝶、燕子、青蛙、鲤鱼、水草、石榴、刺藤、野花、几何纹样等。也可随意变化,组成图案。 蜡染工具,蜡刀杆长不足七厘米,刀高仅零点三厘米左右。由呈三角形的薄铜片叠合而成,每套十余把大小不一。蜡板(画板),点蜡花,根据布料的大小精心构思图案,用剪纸图案的外形,在布上组合构成图,确定其位置。点蜡者有一大叠形状大小各异的纸样,点出不同的图案。 今存清代蜡染品,蓝白分明,色彩鲜艳。 革家蜡染、除衣裙帽帕、背扇围腰外,制品有提蓝盖帕、包袱皮、口袋、手巾、窗帘、被面、桌布、凳椅、伞套、帐沿等。 1955年,革家蜡染作品曾送德国柏林展出,深受国际友人的赞扬。之后,革家蜡染,曾在日本、美国、墨西哥、加拿大等地展出, 为祖国争得荣誉。 1988年9月和11月,革家蜡染制品在北京又分别荣获“首届长城民俗民间艺术节”荣誉奖和“全国乡镇企业商品出口展销”银杯奖。同年12月,革家的蜡染文物在美国旧金山展出,深受赞誉。 织花 革家织花多制作头带、腰带、背扇带和脚带等,少量则用于镶嵌衣边。花带古朴典雅,有彩色的,也有黑白的,彩色的以红色为主,加黄、白、蓝色相间,以丝棉为料。

  刺绣 革家刺绣多用于蜡染服饰作配,针法有平绣、盘绣、插花绣、挑绣等。纹样有几何纹样的蝴蝶鱼鸟,刺绣花卉等,多以红色为主。 银器 革家银器为革家传统工艺,多是妇女服饰中的装饰品。分未头饰、颈饰、手饰的部分,头饰:有发簪、银摸额、耳环。颈饰:有戒子项圈、空心项圈、大螺蛳项圈、板项圈和银盘链。手饰:有板圈、螺蛳圈、蒜叶圈、龙头圈、蚕图、毛虫圈、蚯蚓圈、空心圈等。

  银饰是革家民间艺人加工制作而成。银匠艺人多在塘都、枫香两寨。 银饰工艺复杂,以板项圈为例,项身雕刻有三龙抢宝和四鱼四鸟。项身下中央吊有一块圆银盘,盘内有卧龙戏水,盘下垂吊九把各不相同的刀、剑、戟、矛。两侧还分别垂吊四十八串各不相像的狮、虎、鱼、鸟、蝴蝶、喇叭、响铃。银饰中的纹样则多与蜡染纹样相仿。 乐器 革家乐器有芦笙、木鼓、唢呐等,工艺十分讲究。 竹器编织 革家竹器编织手工艺品,有晒席、睡席、鱼篓、提蓝、箩筐等。重安是重兴乡的望坝、鬼冲、芭茅冲(瓦角)等材盛产革家竹器,久负盛名,有“竹编之乡”美称。 铁器 革家有从事打铁的工匠,加工斧头、镰刀、薅刀、柴刀、锄头、钉耙、菜刀、家庭织补机等等。 石器 木工 革家有许多人从事石器加工, 能加工石碑、石桌、石凳、石擂、水碾、石磨等。能架设石拱桥。木工能建造美观的木房等。

待定民族 | 评论 (1) | 引用 (758)

西家

bsdf  2004年九月08日, 12:45

西家(划在苗族,或为未识别民族,基本汉化了)

待定民族 | 评论 (1) | 引用 (775)